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哪里有?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本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为例,为大家讲述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1、前言
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2、正文
文献综述的重点。通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等,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3、总结与展望
对正文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
4、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二、论文摘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之一,因其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但相比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研究这类学生在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情况,不仅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指导,还能为培养单位的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本文以沈阳地区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为例,对三所学校中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背景的 2019 级研二学生和 2018 级往届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个人和培养单位提出优化建议。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并以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劣势。第三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发展情况的调查设计和说明,包括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和内容、实施情况。第四章通过对学生学前(读研前)和学后(读研后)情况的调查,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最后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具体的发展情况,证实第二章比较分析的优劣势是客观存在的。第五章结合调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个人和培养单位提出建议以促进这类学生的发展。第六章回顾和总结整个论文,提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汉语言文学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
目前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比较全面,有从培养的整个环节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的,也有从某一具体的环节(如课程设置、就业等)切入分析的,突出了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
张和生(2011)提出了学生的背景是复杂多样的,对此应该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水平。亓海峰、邵滨(2018)对 56 所培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高校进行调查,在课程设置、论文写作与就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定量分析,探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建议。吴春相(2019)提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指出“近期南京、合肥等地区已经限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参加语文教师的应聘,原因在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归属同中文学科不匹配。”[1]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出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唐永宝,王碧华(2020)在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研究时指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弱,而英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英语是一种通用语言,在语言不通时往往可以借助英语作为媒介语,所以要增强英语课的实用性。这对本研究的建议部分提供了思路: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大部分同学未接触过外国人,同样需要培养单位增强课程实用性,帮助该专业背景的同学能规避语言劣势,发挥自己汉语基础良好的优势。
前人文献中提到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能够为本研究的调查和建议部分提供理论支撑,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从学校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各个方面,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论文写作等方面设计问卷,既了解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发展情况,又能侧面反映出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3.2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背景的研究
经检索发现,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背景的文献较少。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刚建立时,报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生源背景还没有那么多样复杂,只有少数研究中提及到了硕士生源专业背景的问题。例如李泉(2009)在探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时提及了 2007 年统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本科专业分布情况,中文专业人数仅次于外语专业,他注意到了生源专业背景和生源质量的重要性,这会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朱勇(2011)在谈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时,注意到了生源的非同质性,学生在各方面都是不同的,不能单一地进行评价,而要看他的发展,那么学校就要因材施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从而弥补自己的劣势。这一建议可行性较高,也为本研究的建议部分提供了借鉴。
以上文献是最初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这一群体的部分成就,但是只是对生源的专业背景略有提及,并未展开深入研究,存在着数据较少、生源优劣对比不明晰等不足。随着专业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生源专业背景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研究生源专业背景这一角度的研究。如敬敏(2012)结合广西的地域优势分析了该地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生源情况,对各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本科专业课程对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的促进程度,从而分析各专业在汉硕阶段的优劣势。孟思宇(2016)的研究中也将范围限定在辽宁省内,对中国学生的本科专业进行统计,分析了专业背景多样化的原因,同时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对各个专业背景的学生也提出了发展建议,其中包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且为本研究第二章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自身条件和优劣势提供了思路。
以上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背景进行了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各个专业的优劣势。但是范围太广,对各专业的优劣势分析阐述不够深入、具体,由此学者们开始对某一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展开深入研究。如刘慧玲(2016)和张怡天(2017)都是对英语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其分析的具体问题,对学生和培养单位提出了建议。但是在知网检索到的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研究很少,大都是在分析不同专业背景的优劣势时包括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不够具体。即对该类学生在学前背景与学后在课程学习、课堂实践、论文写作、实习就业的发展情况及心理变化等方面缺乏细致的研究。
1.3.3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
关于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两个专业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因为部分人认为两个专业都是培养汉语教师的专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是进入了一个误区。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历史悠久,体系完善。汉语国际教育是随着国力增强,“走出去”战略等趋势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较大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在教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杨同用(2013)从两专业的联系入手,点出两专业的区别,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具体的对比阐述区别之处,从而证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再经过一段学习才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乔艳敏(2018)虽然阐述了两专业相互衔接的必要性,提出了课程衔接、教学方法衔接、教学手段衔接、师资队伍衔接、实践衔接的对策,但也明确指出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两专业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意愿等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更多人才。上述文献中提出的建议适于两专业均有开设的学校,实施起来需要两专业高度协调合作。然而学生是才是学习的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使学生所在的学校资源条件有限,也可借鉴两专业在各方面衔接的建议,利用学校资源创造条件自己做到衔接,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意向的跨考生能掌握更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轻松地进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
1.3.4 关于语文教师转型对外汉语教师的研究
在文献检索中,对国内语文老师转型对外汉语教师研究较多,而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国内语文教学转型而来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自身条件及职业发展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从对国内语文教学转型而来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研究中获得一点启发,从而更好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一群体。
刘珣在北大讲座《对外汉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科性质、特点的再认识》中对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区别及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教外国人汉语、怎么让外国人掌握汉语的语言,显然中文系和这个是两回事,不承担这样的任务。”故对外汉语教学是教外国人学中文,与中文系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对于国内语文教师转型对外汉语教师的研究角度大致相同,例如石伟肖(2016)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四个方面对比了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结合对国内小学语文教师转型国际小学对外汉语教师的实际调查探讨了成功转型所具备的条件,即语文老师存在的转型优势。更为全面的是孙萌(2018)进一步补充了小学语文老师转型的条件,在学科性质、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话语、教学方法六个方面来论述,涉及的层面更为全面,不仅提出了转型应具备的条件,也预设了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我们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这一群体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借鉴意义。
文献综述范文
四、论文结论
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比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自身条件。通过对比进一步分析出这种专业素养之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优势在于:第一,具备系统的汉语本体知识;第二,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第三,普通话水平较高;第四,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劣势同样也有四点:第一,欠缺二语习得的理论知识和二语教学实践;第二,外语水平低;第三,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第四,易产生教学上的负迁移。
为了证实第二章通过对比分析出的优劣势是否客观存在,了解这种专业背景素养在学生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使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形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二章分析过的优劣势皆在主观问答题中被调查对象提到,因此证实了其客观存在性。并且调查也反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发展情况:大多数调查对象跨考该专业的主要动机在于想要获取研究生学历以及对该专业感兴趣。在学业方面,大家对于自身知识系统在对外汉语课堂发挥积极作用的表示认可,在论文方面倾向于研究自己熟悉的汉语本体知识方向,但是在外语和对外汉语引论、二语习得等专业课学习上有些吃力,且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在职业方面,所调查的对象全部获取了语文教师资格证,但只有少数获取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虽然大部分对象曾有意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考虑与本科专业有关工作的人数较多,偏向于对外汉语相关工作的人数较少,而所调查的往届生就业情况也是如此。笔者也综合多方面分析了上述情况的原因。
针对上述情况对学习者和培养单位提出优化建议。个人层面上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培养单位应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分层次安排实践实习;提供就业指导分析。
五、参考文献
[1]曹旸旸.语文教师转型为国际汉语教师的 SWOT 分析[J].现代交际, 2017(22).
[2]何佳丽.浅析对外汉语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职业,2015(23).
[3]贾瑞芳,俞江.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差异性[J].信息记录材料,2016,17(06).
[4]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与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J].华夏文化论坛,2016(02).
[5]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03).
[6]刘颂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04).
[7]潘先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J].学术研究,2015(03).
[8]亓海峰,邵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4).
[9]乔艳敏.汉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衔接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1).
[10]唐永宝,王碧华.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浙江省 X 大学为例[J].汉语国际教育研究,2020(00).
[11]吴春相.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19,36(01).
[12]肖娜.肇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身份定位与方向发展——基于对外汉语与汉语言文学课程比较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3,34(01).
[13] 许舒宁.汉语言专业教师向对外汉语教师转型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
[14]夏琰.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5).
[15]杨同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3(00).
以上是汉语言文学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模板,可以参考完成自己的论文文献综述,如果你想了解论文写作的其他内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如果你需要论文指导,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