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怎么写?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本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以“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职业身份认同研究-以陕西省Y市电视台为例”为例,为大家讲述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1、前言
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2、正文
文献综述的重点。通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等,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3、总结与展望
对正文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
4、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汉语言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二、论文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正式确定了“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的方针,打破了之前广播电视只允许中央、省两级办的局面,此后全国地方电视台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地方电视台不断为政府传播声音、为百姓丰富生活,不仅沟通人文信息,更活跃了文化市场,发展蒸蒸日上,但同时也一直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新闻从业人员这一身份面临着严重的“退化”或“异化”。面对国际新闻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个群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使自己从“宣传工作者”回归到“新闻工作者”,人们总是把他们与“瞭望者”、“观察家”、“舆论监督者”等词汇联结起来。当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一过程之后,这些词汇慢慢被置换成“狗仔队”、“新闻民工”、“防火、防盗、防记者”等等。但多数新闻从业人员并不情愿接受这种社会评价,他们在新闻实践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建构着“仗剑走天涯”的意义。因此作为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是怎样被建构的?在建构过程中,哪些元素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元素又以什么样的“关系机制”在相互作用?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如何建立?又处在怎样的发展变化之中?
之所以选择Y市电视台作为研究个案,以此讨论中国地级市电视台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建构,是由于地方电视台创立时间比较晚、历史不久远、规模不宏大、实力不强、节目影响力不大,因此学术界对地方电视台鲜有关注,但越是不为人知的研究领域越能引伸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更能形象生动自然的展现出当今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的生存现状。布尔迪厄曾说过:“事实上,我的全部科学事业都从这一信念中得到启示,即确信只有深入到一个经验的、具有历史处境的、现实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会世界最深刻的逻辑。”①论文将进入具体的社会情境、具体的实践主体,从新闻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勾勒地方电视台新闻生产实践过程的“厚重描述”和考察其中种种权力关系的非正式和动态的特征的“理论阐释”,探究和理解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以及其所面临的各种规范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角力与协商。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就目前的文献资料而言,国内外对中国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研究很少,虽有关于记者身份转变、身份理论、记者社会责任、记者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记者职业道德、记者职业权利等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的内容只是从某一层面的问题展开表述,不够具体和深入,也没有形成连贯的逻辑体系,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有关身份理论的研究
刘惠明认为“身份是人们虚构和想象的结果,为了掩饰现实变化,人们假装某种感官知觉可以持续存在,取得自我概念,制造恒定的感觉。”①哈贝马斯在研究中指出“身份的存在是意识选择性因素和现实客观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身份不是特定的,而是由自己设计的,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出现混乱状态时,会打破统一的身份,随着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的改变,就会出现身份危机。”②
(二)有关新闻记者职业身份的研究
早在十余年前,陆晔和潘忠党指出“中国媒体从业者的复杂嬗变,从老一代新闻从业者‘铁肩棘手’的自我期许,到建国后‘党的宣传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再到社会转型时期的四重奏——文人的历史使命感、党的宣传工作的要求、西方的新闻专业理念和商海的诱惑。”③梁衡在《记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线》一文中认为“新闻记者有多重身份,应该平衡传播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的矛盾。”④王肖潇在《从身份认同看建国后记者的职业身份转变》一文中认为“建国后中国记者的职业身份在历史情境下发生了两次转变,这其中,记者的职业角色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经常纠缠重叠,在对自身职业角色审视和回望的同时,记者和媒体常常面临现实情境中的身份困境。”⑤邵培仁、邱戈在《论媒介身份研究的可能性与科学性》一文中提出“身份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是可以被设计和建构的。”⑥
(三)有关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最有代表性的是张志安的博士论文《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以《南方都市报》为研究个案,从场域的视角出发考察其创办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以及新闻生产的复杂过程,研究其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①李勇的博士论文《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围绕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生产的特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展开,鉴于电视新闻具有典型的舶来品的特征,梳理了电视新闻的生产特点、新闻价值观、与社会的关系等,以说明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的生产也带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②廖媌婧的博士论文《“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选择东方卫视作为个案,以东方卫视节目生产机制以及代表性节目的文本为主轴,发展历史为背景,从新闻生产、影视生产及综艺节目生产三个层面考察电视生产实景。主要使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调研,实地参与前期策划、制作、推广宣传等节目制作流程。”③
(四)有关地级市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研究
胡钟坚在《特色创新良性发展之道——对地级市电视台频道专业化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对当前地级市电视台频道专业化改革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对其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提出看法,并指出地级市电视台频道专业化改革面临的困境、电视频道专业化应该说是顺应时代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创举,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向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④喻国明在《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一文中“从社会结构功能的角度出发,指出记者对于社会最重要的职责是‘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考察记者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三个标准分别是:是否承担传媒的基本角色,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主流,以及在技术和产业方面是否改变传媒业界生态的发展。”⑤周裕琼在《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角色认知的影响》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的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的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⑥施为明在《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结合地市级电视台的实际,从传播架构、节目改版、事业产业发展及节目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提出地市级电视台生存发展应对策略。”①曾怡在《西部地市级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通过把西部地市级电视台与央视、省级卫视在地市级本地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西部地市级电视台在本地的特殊影响力,分析媒介融合新形势下,西部地市级电视台将迎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给西部地市级电视台带来的发展契机,在此基础上,为西部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上提出本地化、差异化和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建议。”②娄莉、陈波在《立足特色传播文化——贵州地市级电视台电视栏目发展探索》一文中“通过对贵州地市级电视台电视栏目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贵州地市级电视台应紧抓当地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开办自己特色的电视栏目,做到立足特色,传播文化。”③
(五)有关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研究
郑保卫、樊亚平在《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一文中“梳理概括了从 1979年开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脉络,做了有关新闻失实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有偿新闻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新闻炒作和新闻媚俗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律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研究、网络媒体职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④李万星在《浅谈新闻职业道德危机的应对》一文中认为“当前有关部门在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的治理对象上存在误区,不应把主要目光集中在媒介产品上。他建议建立问责制的自律性预防,整合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媒体与行业部门、记者与媒体的权责契约关系,形成长效刚性治理机制。”⑤
文献综述怎么写
四、论文结论
自“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实施以来,我国地方电视台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发展起来,为我国新闻传媒行业注入了鲜明的地域性养料。“在地方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下,电视台从业人员职业身份模糊,角色发生冲突,自身的采访权与劳动权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合法保护,面临着‘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①
Y市电视台由于受自身地理位置的限制,信息流通不畅,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资金少,人才缺,竞争力较弱,所以部分从业人员对节目的制作和包装不太重视钻研,只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从而使整个工作环境停滞不前,更不利于频道品牌的打造和收视群体忠实度的保持,再加上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强,目光短浅,积极性不够,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动摇,因此表现出倦怠的状态,很不利于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利于他们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作为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不应被那些物欲横流的现象所诱惑甚至蒙蔽双眼,应时刻警醒自己接受新闻行业自律,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和自身的职业道德,不断进行角色实践,从工作生活中汲取更多养料以接近并达到社会大众乃至自身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期待,得到社会认可。当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生存发展无力、人生梦想挫败、尊严体面被无视时,任何的伤害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作为地方电视台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当今社会的各种挑战,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不同等级的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福利保障,防止从业人员出现职业倦怠,以更灵活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把工作做到更好。
正是在这样开放的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才更需要明晰自身的职业定位,厘清职业边界,确立职业理念,熟悉最基本的工作规范,强化新闻从业工作人员的职业身份认同,从而用“职业”的力量平衡政治与市场的外在影响,否则,传媒和从业人员缺乏支撑点,只能在强大外力的冲击下,或浮躁功利,或倦怠消沉,这种现象不为大众所能接受。
本论文仅是对Y市电视台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一次初探,从各个部门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出发,研究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身份建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分析电视台内部新闻运作、广告运营等过程。在下一步研究中,应该把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生产第一线上的工作状态进行时限更长的考察,从而对地方电视台从业人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五、参考文献
[1]丁水木.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樊亚平.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身份认同研究(181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何成洲.跨学科视野下得文化身份认同:批评与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8]沈阵.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9]王莹.身份构建与文化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张静.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2][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3][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美]彼得·布劳,王春光、谢圣赞/译.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5][美]保罗·福塞尔,梁丽真/译.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以上是汉语言文学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模板,可以参考完成自己的论文文献综述,如果你想了解论文写作的其他内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如果你需要论文指导,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