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哪里有?文献综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本文是一篇护理论文的文献综述,以“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 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六安市为例”为例,为大家讲述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一、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1、前言
简要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和发展趋势等。
2、正文
文献综述的重点。通过理论发展阶段性成果、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成熟可靠新近的权威可信等,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3、总结与展望
对正文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主张展望发展前景。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在写作中应注意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阶段性结论。
4、参考文献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二、论文摘要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相比城镇,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外出务工人员迁出频繁,以及传统孝道理念淡化,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提出要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弥补农村地区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缓解家庭养老压力。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六安市农村地区也面临同样的养老难题,机构养老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六安市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进行调查,并了解相应的影响因素,对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六安市 60 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 SPSS17.0分析软件,对六安市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自变量划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主观规范因素和社区支持因素四个维度,在家庭特征、主观规范因素中加入邻里关系、生活满意度这 2 个新指标,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根据二元 Logistics 结果可知学历、家庭年收入和对养老机构了解程度与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健康水平、邻里关系和养老机构距离与机构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生活满意度、所在村庄养老设施的完善程度、生活环境对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无显著影响。
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为六安市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宣传;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这些对策建议,不断促进六安市机构养老社会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减轻养老负担。
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有关机构养老必要性的研究
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背景下,养老、医疗等公共产品服务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体系的重要补充,不仅能承担社会老年弱势群体的保障兜底责任(郑连央等,2019)①,而且在家庭养老供给不足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医疗、心理精神等多元化的需求(尹惠茹等,2016)①。社会的巨大变迁引起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机构养老应发挥其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起“支撑”作用,为失能失智、“五保老人”、特困老年人提供一种安享晚年的新方式(穆光宗,2012)②。机构养老在分摊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压力的同时,以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林雷、刘黎明,2019)③。同时,在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情况下,传统养老观念的制约和空巢、独居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急剧增加,使得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快速上升,机构养老不仅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蒋炜康、黄小军,2016)④,而且能够促进老龄经济的发展(赵娜等,2016)⑤。
(二)有关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通过梳理有关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方面的文章,发现部分学者对老年主体特征进行了细化研究。大多学者多从微观指标出发,如王雪菀等(2020)构建Andersen 行为理论模型框架,发现倾向性因素(除去农民属性)对空巢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⑥;而在研究广州市老年人机构意愿中用家庭规模替代了子女数量这一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家庭有着较高的机构养老意愿,大型家庭选择机构养老意愿较低(阎志强,2018)⑦。为研究年龄特征对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王召青等(2019)对老年人年龄进行分组,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探讨了城市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选择上的主观差异性,发现相较于中高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的意愿更强烈,中高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更高,并受多样化影响因素的制约⑧。不同地区的样本分析结果具有差异性,张栋(2017)通过对北京朝阳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二元Logistics 模型回归分析得出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子女数量和养老观念等因素都会对机构养老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⑨。但周翔和张云英(2015)与张栋的部分实证结果有出入,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和居住方式与其机构养老意愿呈正向相关关系,子女数量却呈负向影响⑩。机构养老意愿的选择不仅受人口学特征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蒋浩君(2016)以扬州福利院老年人逃离的现象为研究起点,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情感需求的缺失、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疏离是导致老年人放弃机构养老的主要因素①。
(三)有关机构养老现实困境的研究
机构养老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杨彦等(2019)通过甘肃省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甘肃省养老资源配置不均,养老机构内部硬件条件较差,服务内容主要侧重日常生活照料,忽视了医疗护理服务,未做到医养结合②。相较省市“医养”结合发展,农村养老机构 “医养”脱节更加严重,养老机构场所大多通过改建而成,生活配套措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应对老年人的疾病和意外风险(王三秀、杨媛媛,2017)③。为探讨养老服务内容,基础设施等是否影响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满意度,杜云素(2018)对入住湖北省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分析得出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以日常护理服务为主,并未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老年人对其满意度较低④。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不仅“硬件”设施差,而且“软件”状况也堪忧。例如,青连斌(2017)对 421 家养老机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养老机构职工队伍建设主要的问题是缺少专业化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和护士、持有国家认证的护理员、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民营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服务内容都更加完善⑤。但孙昊欣(2018)对民营养老机构运营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养老机构内的管理人才紧缺,导致机构管理混乱,无法形成规范化的规章制度,而专业化的护理人员不足使得客户群体满意度下降⑥。
(四)有关机构养老发展对策的研究
大多学者强调解决机构养老困境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例如,刁鹏飞等(2019)认为,为保障机构养老事业的长足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社会力量的进入和退出养老机构机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分类管理⑦。除此之外,政府需要清晰界定养老机构的法律监督责任,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考核考评,以及提高养老机构内部条件(赵辰光、杨肖肖,2017)⑧。为提高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的公益性,提高养老机构运营效率,任洁(2016)认为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财政上的帮扶力度,主要是对其运营场所和经费进行扶持①。在人才专业供给方面,封铁英和曹丽(2018)与王希晨等(2018)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安德森行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应当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专业养护人员,定期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增强职业认同感②③。涂爱仙(2015)通过对海口市 5 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为促进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需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给予财政补贴外,应当吸引志愿者加入组织人才队伍中,来弥补机构人手数量的不足④。
文献综述范文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有关几种养老模式的研究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单一的养老模式不能完全应对社会养老压力,这使得众多学者不断探究多种养老模式,其中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模式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占据社会养老模式主导地位的核心化家庭养老,不仅可以分摊“社区照顾”责任,而且能够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Richard Schulz,2008)⑤。从家庭获得的养老资源能够有效预防老年人陷入经济困境,同时也能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Sereny Melanie,2011)⑥。随着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机构养老模式开始进入专家学者的视线。机构养老为需要专业护理的老年人和孤寡老人提供了新的养老选择。通过对需要专业护理的老年人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需要多种医疗服务的老年群体比健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更高(James,1998)⑦,而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其精神状态比选择社区养老模式的老年人更好(Gu,2007)⑧。社区居家模式是指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建立的养老服务网络平台,预定养老服务,并支付一定的费用(Fan-Lei Kong et al.2014)⑨。从养老服务发展的趋势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心理、生理服务,使得老年人获得社会帮助的归属感(Chapman,2002)①。
(二)有关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养老机构内部往往能够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服务,是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的首要选择(Williams et al.2014)②。相较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存在认知障碍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意愿更高,男性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倾向更强(James D et al. 1998)③,因为机构养老能给予失能失智老年人更好的照顾,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Chang,2011)④。从社区因素来看,居住条件较好、所在社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老年人,更愿意入住养老机构(Maaike Diepstraten,2020⑤)。从家庭因素来看,子女的孝顺程度、家庭融洽程度和敬老爱老的风俗习惯等是决定老年人选择意愿的关键因素(Chou,2010)⑥。Cai et al.(2009)探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对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发现老年人的抑郁程度与机构养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即抑郁程度与机构养老意愿成正比⑦。因国情不同,不同国家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有所差别,Kim EY(2006)以韩国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中风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接受度不高,更希望能从家庭中获得护理资源⑧。Werner(2003)以中国未经历过大屠杀的老年人为参照组,发现养老院的集聚性特征降低大屠杀幸存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主要是因为养老院的集聚性使幸存老年人产生曾被囚禁的恐惧感⑨。Meng et al.(2017)认为由于完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了国外居民的机构养老意愿。其中养老机构的位置是影响城市中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首要因素,中老年人比较关注养老机构与子女的距离⑩。
(三)有关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研究
从外部环境来看,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或养老院进行合作,不仅能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而且能提高社区医疗健康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增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John,2006)①。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护理方式和护理服务的品质,养老机构可通过改进服务质量、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以及改进管理模式等措施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Dr.Ian Philip,2004)②。政府、社会、志愿者组织给予养老机构服务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机构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机构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Manuel,2009;Shafik,2009;Kimberly et al.2015)③④⑤。从内部管理来看,养老机构的应该“因人制宜”,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护理和管理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允许护理员参与养老机构决策,以及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养护服务,能够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Anderson et al. 2003)⑥,从而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Kane et al.1997)⑦。在人才专业化方面,Eliopoulos(2011)指出,美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入职门槛较高,入职后需要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以此保证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性的养护服务⑧。对于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水平,私营养老机构的效率高于公办养老机构(Garavaglia et al.2010)⑨。
2.论文结论
2.论文结论
我国的机构养老虽已发展多年,众多学者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通过对六安市农村地区的实际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模式。根据二元 Logistics 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老年人的学历、健康水平、家庭年收入、邻里关系、对养老机构了解程度、养老机构距离都会对机构养老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总的来看,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涵盖个体要素、环境因素、养老机构因素。
一、个体要素对机构养老意愿密切相关
从个体层面来看,个体要素与机构养老意愿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由于学历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不同,在机构养老模式的选择中略有差异。一般而言,年龄越大、身体状况越差,文化水平越高,选择养老机构的意愿越强烈。这些实证结果都表明由于劳动者的个体情况不同,对机构养老意愿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差异。每个老年人在晚年生活模式的选择上,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就启示在推行机构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争取让农村地区的无法依靠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对待机构养老模式的态度早日实现由被动反对转变为积极主动。
二、环境因素对机构养老意愿影响显著
从环境因素来看,经济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程度十分显著,尤其是本文选取的家庭年收入和邻里关系,这 2 个指标更能说明环境因素与机构养老意愿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具体来说,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良好的邻里关系会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这说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给予更多福利补贴、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氛围以有效带动更多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模式。
三、养老机构因素对机构养老意愿作用明显
从养老机构层面来看,养老机构特征包括养老机构的距离、对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都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由此可以说明,养老机构特征与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对于不了解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而言,对养老机构了解更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比例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养老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以及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从多方面树立养老机构的正面形象,加强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了解,增强其选择意愿。同时,家与养老机构的距离越近,老年人越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这从侧面反应了养老机构在建设选址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到距离这一因素,纾解老年人的思乡之情,减少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心理上的距离感,提高退休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
3.参考文献
3.参考文献
[1] 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华龄出版社,2002.
[2] 吴敏.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3-6.
[3] 赵婷婷.我国城镇养老服务机构的问题研究——福利混合经济的三维分析框架[M].南开大学,2013.
[4]吴玉韶.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M].华龄出版社,2015.
[5]张岩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6]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郑连央,任海燕,韦铁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2):7-8.
[8] 尹惠茹,袁华,石晓群,李文涛,安力彬.深度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机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3):3345-3347.
[9]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31-38.
[10]林雷,刘黎明.北京市机构养老需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9(05):94-105.
以上是护理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模板,可以参考完成自己的论文文献综述,如果你想了解论文写作的其他内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如果你需要论文指导,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