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经管类文献综述范文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60312393817099
  • 日期:2018-06-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献综述,供大家参考。
 
一、县域经济及其特点
 
(一)县域经济
我国县制发展历史悠久 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设立县,秦王朝就推行郡县制,在郡下设县。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县制的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功能与经济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重新作了统一的调整,县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自治州或地级市。而“县域经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简单地说,县域经济就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1.区域性。它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农村性。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地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
3.系统性。它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
4.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4.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
20xx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表现在: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第二,发达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三,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第四,各县域经济的自身差异。
 
二、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尤其对具有优势农业资源的县域经济来说,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蔡杭军,潘利(2008)分析了截止到20xx年的数据,就当时县域经济与“三农”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第一,当前基层行政体制和政治制度无法保障和维护农民、农村的合法权益,现行的基层行政体制加重了农民、农村的负担,当前的选举政治制度使得农民在政策制定上的政治发言权和参与权有限,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导致农村和农业得不到应有支持;第二,地方市场的分割不利于农产品的自由流通,也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市场的相互分割,城乡资源不能互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不合理的配置不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第三,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需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低,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较大规模的转入工业部门,另外,乡镇企业遭遇了发展瓶颈,而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导致县域民营经济融资困难,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第四,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使县域经济活力无法释放。[1]
敖丽红(2008)谈到农业现代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三点作用:首先,农业现代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有效需求能否拉大, 关系到非农产业能否持续发展, 关系到城市工商业能否持续发展;其次,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才能在工业化过程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并能保证有限的土地既满足非农产业和城化的需要又支撑农业的增长, 才能保证社会劳动力既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要求又支撑农业的增长;最后,农业现代化是加入 WTO 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三、工业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模式选择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化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晓浩(2006)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来说,指出工业化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2
文献综述
县域工业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能够让农民就近从事工业生产,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合理布局,使城乡经济合理分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县域工业化是提高县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绝大多数县级财政只能依靠工商企业的税收支撑,从全国情况看,一些经济发达的县级政府,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实力较强的县域工业企业,因此,提高县级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县域工业化;县域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大量地减少农民,大大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所有这些,都必须依赖非农产业的发展,故县域工业化是发展非农产业的重要方向。[3]
李秋恒,郝海建(2007)从推动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和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来源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按照推动工业化主体力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和市场主导型工业化模式。按照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来源,可分为资金外援工业化模式和资金内生型工业化模式。从工业化的发展依托角度划分,与内生型工业化模式相比较的还有一种是依托大城市的工业化模式。同时,作者还强调,这些模式有其适用的条件,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普遍适用于各县的模式,各县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制约因素,所以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必须基于本县的实际去借鉴发达县工业化模式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
 
四、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壮大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县域经济财政力量较弱,中央财政对县级区域的预算支援也有限;县级单位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投资力量较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市场规模狭隘,投资环境局限,在信贷资金、吸引外资上也不具优势。因此,县域经济只能依靠民营企业的发展。
李晓艳,尚春平,李文利(2008)提出需要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5]
王晓微,高晓滨(2008)认为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首先要明晰产权,同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并建立规范的制度;通过发展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 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6]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 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源动力,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p#分页标题#e#
唐铁飞(2008)指出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行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调整完善发展思路, 提出了“创新创业创特色, 提速升位快发展”的总体要求, 制定并加快实施了“项目兴县、环境立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 高起点编制了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据此快速拉开明确的发展布局, 从而能较好地整合资源优势,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7]
邢俊,高敏,梁丽娟(2008)经研究得出县域经济系统包含众多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系统分析的结论和系统工程的工作方法来看,县域经济系统结构优化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结构,优化地域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优化教育结构,优化就业结构,优化政策结构,优化管理体制结构。[8]
鲁玉杰(2008)认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 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全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做到观念上创新,服务方式上创新,管理上创新,项目上创新。[9]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赵泉民(2008)关于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培育和提升县级政府能力,认为,着重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转变政府施政理念,提高县乡镇政府机构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和认同能力。第二,创新政府体制。第三,合理分权和权力下放。权力下放的教训在于:一是任何权力下放的战略都必须从各级政府机构能力的评价开始;二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用明确的规则具体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第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