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文献综述总结与研究前瞻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4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1822194316920
  • 日期:2018-05-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下什么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包括了哪几个体系?一共有5个体系分别是: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1)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2)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3)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总结

 

围绕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整体现状、“三农”融资困境存在的主要原因以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相关问题,笔者对学界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本文认为,经过学界的深入研究,就以上问题的探讨,有的已达成共识:
第一、“三农”资金需求伴随着三农经济的发展发生日趋旺盛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整体上来看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是供求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金融供给不足(金融供给抑制)是农村金融非均衡的根源。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对正规金融信贷得不到满足促进非正式金融的蓬勃发展,其在缓解农村金融供求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问题,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主张保留而非取缔,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
第二、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诸多问题需要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重构,但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视角有很多,主要是“机构范式”与“功能范式的比较,其中“功能范式”是主要方式,它的出现结柬了金融改革仅实在制度框架内对金融机构修修补补的历史,对指导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意义重大。但是关于功能视角下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原则、目标、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分析,至于如何进行具体的操作则没有可行的理论研究进行指导。第三、尽管政府在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问题上己经提供了很多学界认可的政策支持,但是在立法的质与量,财政与金融两个政策有效衔接与配合方面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方面,仍然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存在争议:
第一、在目前农村金融环境中,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存在,绝大多数企业的运行依靠直接借贷维持,即农村存在一个资金数额庞大的由个人自由资金组成的民间市场。很多学者认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民间金融组织扰乱了金融市场造成金融信号失真等而带来诸多问题。然而部分学者认为,民间金融组织已经有一套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体制,具有极强外部环境适应能力。“信用”是民间金融组织赖以维持的根本,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增强灵活性。国外的农村金融体系良好运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民间信用体系的支持,温州的金融改革实际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一个文献综述第五章总结与研究前瞻上打开了“民间金融阳光化”之窗,这对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传统农业社会对信用伦理的极端重视和近代农业社会制度变迁造成的信德文化衰退这两股力量导致学界出现两种不同的信用景观。部分学者认为,“差序格局”中赖于血缘、地缘、亲缘等为基础的非制度信任由于农村人口流动加快正遭受着冲击,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对此持过分悲观的态度是没有必要的,道德伦理的转型是一个过程,依赖于市场活动的实践。同时面临悠久信用传统和文化熏陶以及农村市场化和商业化加剧的农民,市场观念与信用意识也随之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伦理实践结合传统伦理便会产生极具市场适应性的一种新的农村信用伦理文化。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议,不仅是具体理论概念的分歧,背后昭示的
是对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问题。十八大要求“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农村金融的多次改革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过分强化政府监管的力量,使农村金融体系在规范中发展,创新受到限制。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进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市场,在发展中规范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研究前瞻

 

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对现有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找出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误区或者被忽略的“盲区”,探寻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的研究目的也在于此,本文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更深入讨论的空间:
第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文风俗差异造成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等各不相同。我国农村金融独具特色从本质上而言可以说是县域金融,不可能存在一个能解决各地区金融问题的统一的农村金融体系模式,即解决我国的农村金融问题不可能“一刀切”。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过程中制度的设计、发展的路径、目标的设定等往往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人文环境等等息息相关。学界围绕这一思路进行具体研究的尚有欠缺。实践中指望某地区试点,找到推而广之的经验是带有“理想色彩”的愿望。
第二、在研究潮流的推动下不少学者有意或者无意的放大了基于 “功能范式”重构后农村金融体系的功效,认为基于“功能范式”重构后的农村金融体系能解决现在农村金融的所有问题,这种认识是盲目错误的。功能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其中一种方式或许能解决现在农村金融的大部分问题,但是无论何种金融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便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也无法完全充分的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所有问题。如何对基于“功能范式”重构后的农村金融体系运行效率进行评价也是有待于继续研究的议题。第三、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科学技术手段被广泛的运用完全改变了传统金融的面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一直是制约“三农”融资的主要因素。如果将互联网金融技术运用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定向的信息共享,相信不失为解决农村金融难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学界关于此方面的探讨还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说很少见。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