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认为培育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对未来社会的贡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章前言
1.4研究的创新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方针必须明确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教育始终探讨的根本问题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探讨高校体育锻炼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的成因。第一,社会心态、自尊、自信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对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查阅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发现,已有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单变量对大学生或其它群体进行社会心态和自尊和自信现状的调查研究,而以体育锻炼为背景将社会心态和自尊、自信多变量内容结合在一起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资料还没有查阅到。第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活动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两类大学生群体体育学业及活动的差距,论证体育活动对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影响作用。第三,本研究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指导思想,以体育锻炼为着重点,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全新视角研究。(一)选取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多个因变量进行调查研究;(二)对比分析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自信等多变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三)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和提高自尊、自信水平的影响因素;(四)探讨构建以体育路径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和自尊、自信;(五)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合理建议。总之,以新的研究视角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进行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社会心态和提高自尊、自信能力有积极意义,使大学生为新时代社会未来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第3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内蒙古地区的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的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包括文科和理科专业)116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生572名、女生588名。研究对象情况如表(3-1)所示:
第4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4.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整体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探究内蒙古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水平,本研究通过SPSS 25.0对1160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1所示。
由表4-1所示:从整体上看,内蒙古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均值得分为103.66±17.799;在自尊水平上的得分为31.02±5.407;在自信水平上的得分为28.31±5.449。根据《大学生社会心态评价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评价体系标准,整体上看,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均处于较好水平。
4.2不同性别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探究内蒙古高校不同性别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572名男大学生和588名女大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2所示。
从表4-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社会心态方面,女大学生社会心态平均值(104.33±15.892)高于男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平均值(102.96±19.557),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尊方面,男大学生自尊平均值(31.29±5.567)高于女大学生自尊的平均值(30.76±5.238),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在自信方面,女大学生自信平均值(28.89±5.059)高于男大学生自信的平均值(28.30±5.813),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05);
第5章结论与建议
5.2建议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路径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建议:
5.2.1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高校要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思想认识,促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和自尊、自信水平的提高。
5.2.2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和经费的投入,保证大学生有足够的设施和器材进行锻炼,提高锻炼的成效。
5.2.3学校要重视发挥体育专业大学生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组织带动大学生每周或每天有一定时间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和锻炼,多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赛事,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与自尊、自信水平。
5.2.4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主导者,对实现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至关重要。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选拔高素质体育专项技能水平高的教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效果,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水平。
5.2.5以“性别助长”效应机制,建议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要安排合理体育教学活动,发挥男女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通过体育锻炼活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自尊和自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