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哪里有?笔者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直线贡献最大肌肉是股直肌、三角肌、背阔肌;斜线贡献最大肌肉是腓肠肌、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对直线下肢发力尤为重要,胫骨前肌对斜线下肢发力尤为重要。斜线前臂加速要保持肱桡肌的紧张,直线挥臂要控制肱二头肌的发力。
1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乒乓球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乒乓球领域中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研究乒乓球技术特征,对许多技术都做了详细的特征分析。有学者对正手攻球线路与性别做了分析研究,对比性别在击球线路中的差异,结果显示男运动员在三条线路中挥臂都要保持较大的屈曲角度,女运动员则需要在挥臂中运用肘部与肩部的旋转[16]。Kasai等人对正手攻球技术进行研究,对比不同水平的有运动员,选取上下肢关节的进行运动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在引拍阶段膝关节屈曲与挥击阶段膝关节蹬伸,合理的膝关节蹬伸,可以提高击球的速度[23]。蒋津君在对正手中远台反冲技术研究中,结果显示击球时肩部的转动要以向前为主,腰以下的髋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主要负责击球时的空间位置以及辅助启动[24]。可以看出在正手攻球时,几位学者都主要说明了肩部转动以及腿部蹬伸。Lino高水平运动员在于低水平运动员对比时,高水平运动员正手击球时肩关节肩内旋于躯干传递的力量大,高质量的输出可能是速度快的影响因素[25]。Bankosa对这以观点加以证实,正手击球肩关节内旋和内收的角速度于挥拍速度正相关,对侧髋关节与踝关节的屈曲与球拍速度相关[26]。Lee通过摄像解析,比较不同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时的上肢技术动作,结果表明运动员在选择击球位置时,会在远台更高的位置,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27]。有学者对比反手不同线路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向斜线击球时手腕屈伸幅度较大,在击球到直线时肩肘关节屈伸角速度快,直线更依赖关节的屈伸速度[28]。乒乓球运动学的研究中不只对技术做特征分析还可以做技术诊断,有学者对国家运动员反手拧拉技术动作进行技术诊断分析,运用运动学对运动员关节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引拍幅度小,球拍离球太近;击球时刻,击球点离身体远,肩关节稳定性不够,甩腕较多[15]。有学者对国家队女乒运动员进行勾手发球技术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发球的击球点低,可以控制弧线高度;发出好球是在触球瞬间,手上有一个明显的加速动作,控制好第一跳落点[29]。
3.研究结果
3.1 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运动学结果
乒乓球是以人为主体的隔网运动项目,其技术动作表现形式在于肢体的运动。乒乓球技术动作按周期来划分。本文以乒乓球技术周期,划分为引拍、挥击与随挥还原阶段,对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技术做定量研究,各个肢体环节的合理性这一点可用关节角度来体现,对于击球质量的各关节贡献率可用角速度来体现。
3.1.1 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时间特征
根据表3.1呈现数据可以看出,在斜线与直线的总时长中直线比斜线的用时要短,斜线的总时长为0.95秒,直线的总时长为0.9秒,从引拍阶段斜线的时长为0.44秒,而直线的时长为0.41秒;挥击阶段的斜线时长为0.12秒,直线时长为0.11秒;随挥还原阶段的斜线时长为0.39秒,直线时长为0.38秒,从各个阶段的时长来看斜线的用时要比直线长一些,其原因在于直线线路相比于斜线较短,运动员的挥臂速度要快,但两条线路在引拍阶段都是耗时较长的,引拍阶段是整个动作周期中的起始阶段,也是能量储蓄阶段,这个阶段运动员在击球前需要调整到合适的击球位置,身体重心转髋下压以持拍手一侧的腿为支撑点,增加更多的弹性储备,持拍手引拍至合适的动作幅度后稍作停留,为击球一瞬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两条线路耗时较长的是随挥还原阶段,在挥拍击球后顺势随挥将击球动作缓冲,保持整体动作的流畅与协调,还原至起始阶段;用时最短的是挥击阶段,上下肢协调用力,在击球一瞬间一触即发。三个阶段从整体用时来看,斜线与直线的用时都较短,正手弧圈球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在对每个阶段的用时做好了解,合理分配每个阶段的技术动作任务。
4.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运动学特征分析
4.1.1 引拍阶段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角度、角速度分析
引拍阶段是技术动作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引拍的好坏决定了挥击阶段的节奏与发力[10]。有文献研究表明乒乓球正手击直线与斜线在运动学上有较大的差异[49]。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引拍阶段,右髋关节斜线比直线的角度大、角速度要快有较大的差异;左髋与左膝的直线角度都要大于斜线;左右踝关节的斜线角度都要大于直线,引拍阶段斜线与直线存在差异的都是下肢关节。髋角幅度的大小,说明上体与下肢的夹角变化,身体的前倾幅度不一样。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相似,在比较反拉高吊与前冲弧圈球时,髋角的前倾幅度是不一样的,膝与踝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两者之间弧线的长度不一致,击球时机也不同[50]。斜线与直线的弧线长度是不同的,在于击球的目标区域不同,面向不同的目标区域运动员的引拍找位的方向不同。引拍阶段下肢屈曲幅度大可以为之后的蹬伸提供空间与发力条件[46],直线髋角的身体前倾幅度面向直前方,击球线路短引拍转髋的空间大,上体与下肢夹角角度小;斜线髋角的身体前倾幅度面向斜前方,击球线路长相比直线的引拍转髋的空间小,上体与下肢夹角角度大,髋角的旋转半径短速度快。蒋津君等人在对正手中远台研究中证实了髋部提供空间位置这一点,髋部在乒乓球运动中主要的是转动,以解剖的角度来说,髋部的转动不只是提供支撑作用,更多的是为肩部提供充足的空间移动位置[24]。由此也符合乒乓球技术中的转髋、转肩、送大臂的发力顺序。
4.2 不同线路正手弧圈球发力特征分析
本研究主要对正手弧圈球不同线路做对比,运用肌电分析不同线路间的发力顺序以及线路肌肉用力特点,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斜线与直线在发力顺序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最先激活的都是下肢肌肉,但斜线最先激活的是腓肠肌与胫骨前肌;直线最先激活的是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这与前人斜线的研究结果一致[30]。结合上文运动学分析,直线激活产生微小的差异在于引拍前下肢找位的空间位置不同。斜线与直线在贡献率、积分肌电、均方根振幅中差异最为显著的肌肉是股直肌,直线股直肌的贡献率为14.95%;斜线股直肌的贡献率为10.61%,直线股直肌在积分肌电与均方根振幅的均值也是最高,有学者研究表示股四头肌在压力同等的情况下膝关节的角度小,需要放更大的电才能维持平衡[24]。结合运动学分析,引拍至随挥还原直线的右膝都要小于斜线,在斜线与直线身体重心以右腿为支撑点的情况下,直线的右膝关节角度小,因此直线股直肌发力较大。其次两条线路中下肢贡献最高的是胫骨前肌,斜线胫骨前肌的贡献率为12.02%;直线的胫骨前肌贡献率为10.19%,但斜线与直线胫骨前肌的均方根振幅差异也较大,斜线的均方根振幅为3.31uV;直线的均方根振幅为1.45uV,乒乓球运动员在整个技术中踝关节一直做背屈运动,从解剖的角度来说,胫骨前肌属于背屈肌,胫前肌胫骨踝关节旋转轴前方,使距下关节内收与内翻,同时也为内侧足弓提供次要支撑[55],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初学者表现出更大的胫骨角度背屈,利用收缩舒张理论,肌腱伸展储蓄的弹性势能增加肌肉的向心收缩[56],本实验中斜线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要大于直线,因此斜线在胫骨前肌的发力中比直线振幅大。由此推断在对比研究中下肢肌肉产生差异的原因与运动学中两条线路下肢关节的空间位置相关。上肢关节的肱桡肌与肱二头肌在两条线路中有显著的差异,肱桡肌与肱二头肌都属于肘屈肌,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肘关节在引拍阶段做伸展但不完全伸直,挥拍阶段快速屈曲,随挥还原阶段继续屈曲[50]。肱二头肌控制大臂发力;肱桡肌控制前臂发力,斜线挥拍轨迹比直线长,前臂在挥拍中肱桡肌加速发力。
结论与建议
建议
⑴击斜线球时,挥臂时大臂要以肩为轴,幅度不要太大,收臂时前臂要以肘为轴,收前臂向斜前方加速,下肢蹬地发力注意胫骨前肌的用力,随挥后躯干扭转要快。
⑵击直线球时,大臂挥臂的幅度要大,肘关节展臂要朝直线方向,腕关节调整拍面屈曲角度减小,转髋时要注意挥臂的空间位置,下肢蹬伸用力注意股直肌的发力。
⑶击直线时要注意右足趾区域的发力,利用下肢屈曲/背屈幅度增加右足弓区域的能量传递,击斜线时要注意蹬伸阶段左足弓与下肢的屈曲与背屈幅度的配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