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体育论文,(3)八周体育课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引入运动教育模式)与对照组(传统教学)学生在篮球罚球线投篮技能未呈显著差异,原因有二:一方面,运动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运动文化的学习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该模式运用大单元进行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课时较短,影响了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建议:(1)运动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对罚球线篮球投篮项目的研究,证明了该模式的良好教学效果。建议在小学其他运动项目中,引进运动教育模式。从学校层面看,体育锻炼的环境条件欠缺,运动设备老旧或场地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再者高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面临着小升初,时间紧任务重,而学校内无法正确为该类学生提供满足健康体质发展的体育课程,无法适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使得青少年在学生时代缺乏正确的运动观念引导,难以达到学校教育所能带来的效果。
.....
1前言
青少年体质与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在青少年时期,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体质的发展影响更为重要,由此凸显了学校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正向影响的重要性。从社会层面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以及生活形态日趋静态化,“宅”成了大多数人的一种状态,电子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便可以满足日常的生理需求。孩子们宁愿选择看手机、看电视、刷抖音、玩手游或上网也不愿意出门锻炼。从家庭的层面看,部分家长的体育观念、自身体育锻炼的行为,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时间多不能陪伴孩子等等都影响了孩子们体育锻炼的观念和行为。本研究是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阶段,针对小学生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小学体育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发现,运动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小学六年级(11-12岁青少年)篮球课堂,对比新旧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及学习动机的变化。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课程中,对小学六年级学生(11-12岁青少年)在篮球技能以及体育课学习动机的提升是否有所成效。
.......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解释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目前各种创新式教学模式而言的。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影响较早和较大的是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它把体育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体育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常以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学习和课堂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17]。这种教学模式适宜教师为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凸显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就是接受,通过感知、理解、模仿到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技能并完成增强体质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对运动技术传授和技能的学习非常的系统。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推广使用,成为了主流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2.2自我决定理论及相关研究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通过运动教育模式在学习成效上,多数研究认为比传统模式体育教学法对运动技能提升的影响力较大。此外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时学生是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学习动机较强。另外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法中学生可以自行分组规划运用时间,积极学习。在技巧、认知及情意等方面皆呈现正向发展,增加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让学生在游戏、比赛当中学习到完整的运动内容。由此可见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法的特性,可依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上可产生好的助力。综上所述,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能提升并且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动机与运动技能,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是探索不同教学模式下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篮球技能与体育课学习动机的提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运动教育模式在引入篮球课后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改善状况。
3研究对象与方法......................................................................................................21
3.1研究对象............................................................................................................21
3.2研究方法...........................................................................................................21
3.3研究过程...........................................................................................................25
4.1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32
4.2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33
5结论与建议..............................................................................................................36
......
4结果与分析
4.1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
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实验前男女生身体素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该次教学实验所选取的两个班具有可比性,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实验的可行性。由表4-3的结果可知,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课学习动机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该此次教学实验所选取的两个班具有可比性,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实验的可行性。由表4-4的结果可知,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罚球线篮球投篮命中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该此次教学实验所选取的两个班具有可比性,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实验的可行性。在传统的篮球投篮教学中,学生想要提高投篮命中率,必须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单调重复着同一动作,容易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抑制大脑皮层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不良情绪,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发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2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由表4-5在八周的教学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的体育学习T值为5.42,P小于0.01;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T值为4.71,P小于0.01,说明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差异非常显著。也就是说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动机方面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优势明显。分析其原因:运动教育模式操作性较强,依靠着良好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教学特征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运用运动教育教学,学生能体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体验不到的扮演角色的乐趣,每一个角色扮演都担负着运动小组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再以描述性统计的方式呈现对照组及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测体育课学习动机总分之平均数及标准差所变化的情况,再利用单因子共变量分析统计方法来加以探讨两组之表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处理前后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总得分,经组内回归系数同质性考验后,F(1,09)=0.131,p=.719(>0.05),未达显著水平,表示在各组的共变量预测因变量所得回归线的回归系数相同,两条回归线相互平行,因而并未违反组内回归系数同质性的假设(如表4-6所示),所以可继续进行共变量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建议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规则进行变通,提高教学效果。(2)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要求教师对运动项目知识的充分了解并能与学生及时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及坚强的意志品质。(3)运动教育模式是运动大单元进行体育教学,建议增加课时,利用大单元进行运动教育模式教学。(1)本研究是以临沂市第四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11-12岁青少年)为实验对象,该地区采用六年制小学因此推论到五年制小学地区学生样本上,可能有一定局限性。(2)本研究的实验组学生55名(男生28人,女生27人),对照组学生58名(男生32人,女生人),为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人数与性别比例上不对等,可能会造成异议。(3)本研究可以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但在小学生体育课中全面展开应用尚需要谨慎,因为学生层次不一样,其体质与心理素质以及心智成熟程度都不同,如篮球罚球线投篮技术的教学内容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一定适用。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