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体育论文,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待体育是持支持的态度,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能够与孩子进行体育方面的互动,家长和孩子的运动频率大多是每周1-2次,运动时间大多是在91-120分钟,项目多以跑步或者球类运动为主。(2)大多数初中生的体育态度是积极的,对待体育态度较好且体育成绩不错,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跑步和球类,运动时间大多都是91-120分钟,锻炼频次大多是一周1-2次,都是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为主,都习惯在学校和公园进行锻炼,并且初中生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和同学一起。(3)家长对待体育的态度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次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与体育成绩是没有相关性的;(4)家长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次和体育成绩具有正相关性的
......
1.前言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孱弱的体质状况与整体偏消极的运动行为已引起了教育界、体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引导青少年积极自主地参与运动,切实改善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经迫在眉睫。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受到来自学业上升学压力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现代教育界、体育界众学者热议的敏感话题。由于升学压力巨大,且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该压力通过社会--学校,层层传导,最后传至每个家庭,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产生明显的倾向性规制--限制孩子过多地从事与文化学习无关的活动,孩子的精力与时间均是有限的,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奋学习,产生较好的文化学习效果,确保其在高考的竞争中胜出,为其美好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孩子的运动参与则势必受到限制,学习时间挤压运动时间就成为了必然,而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也逐渐成为了常态。学校和家庭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场所,学生运动参与阻力重重的问题积重难返,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也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力求遏制青少年健康状况恶化的势头。如针对青少年近视率高企,近期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规制,这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
2.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21]一书中,行为主要氛围显性和隐性,同样,体育行为也可以分为显性体育行为和隐性体育行为。体育明示行为也可以叫做显性体育行为,它的内涵主要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直接进行的显而易见的体育行为;而默示体育行为也可以叫做隐性体育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隐性体育行为促进了显性体育行为的发生。从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体育行为”这一概念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研究角度与学科的不同,本研究的体育行为特指人们为了增进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关系,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而进行的外显行动。通过对前人的文献综述阅读发现,当下学者对于家庭对子女体育行为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父母的体育行为、父母的体育态度,家庭的体育消费等等方面,而父母与孩子的体育互动情况这方面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将从家庭体育的消费情况、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械、父母与子女关于体育的互动情况、父母对体育的态度以及直接参与的体育行为5个方面展开研究,对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为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国内研究现状
这些家庭的父母会给孩子灌注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理念,例如培养孩子责任感、塑造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体格、发展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为孩子未来发展做准备。非运动型家庭的父母则希望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强大自己的身体,想法比较简单,没有刻意去灌输相关的价值理念,希望孩子自由成长,这种信念可能是来自社会的一种常识性认识,而不是来自自身参与身体活动后的切身体会。父母通过榜样、鼓励和提供后勤支持等培养了孩子自主性动机,父母爱好身体活动。能为孩子树立身体活动的榜样。家庭有良好的锻炼氛围并经常组织家庭成员参与锻炼,增加了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机会,孩子有可能通过模仿父母,能从父母那里学到更多身体锻炼的手段和技术,增强孩子的锻炼能力,让孩子获得能力感,能力感增强的孩子能从锻炼中体验到不同运动的乐趣,是他们越来越喜爱上运动,能够积极参与运动,实现自我效能。
.......
3.研究对象与方法...................................................................................................................19
3.1研究对象............................................................................................................................19
3.2研究方法............................................................................................................................19
4.研究结果与分析...................................................................................................................22
4.1家庭体育基本状况调查分析............................................................................................22
4.2.初中生体育行为基本情况...............................................................................................30
4.3.养成教育理论下家庭体育对于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36
4.4不同类型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43
5.结论与建议...........................................................................................................................49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家庭体育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通过对初中生父母体育态度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图1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是持支持态度的,只有少部分父母是持反对的态度。在调查结果中,有200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体育行为是支持的,占总比例的70%;其次有80个家庭是持中立态度的,占总比例的28%;而持反对态度的家庭有5个,占总比例的2%。由以上的数据结果可以得知,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体育,很多家庭的父母支持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但是也存在有小部分的家长不支持,说明“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战略还要继续落实下去。父母与孩子一同观看体育类节目,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由表6可以知道,偶尔陪同孩子观看的家庭最多,有136个,所占比例为47.7%,其次是经常陪同孩子观看的家庭,有100个,占总比例的35%,而从不陪同孩子观看的家庭有49个,所占比例为19.3%。
4.2.初中生体育行为基本情况
初中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代表着对体育的认知,这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由表7可以得知,有192名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好”这一观点是非常符合的,占总比例的67%,有63名学生认为这是符合的,占总比例的22.1%,说不清和认为不符合的分别有17人和14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和4.9%。说明大部分的初中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基本上都是积极的,都认为体育锻炼是对自己是有益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所能进行的体育项目也越来越多。从上图可以发现初中生体育活动的内容既广泛又比较集中。通过本次的调查可得出较受初中生欢迎的运动项目:选择散步跑步的有206人,所占比例为72.3%;初中生参与球类项目的人数有158人,占总比例的55.4%;选择跳绳的人数有80人,所占比例为28%;选择游泳项目的有67人,占总比例的23.5%,选择爬山项目的有47人,所占比例为16.5%,而选择健身舞蹈和其他项目的分别有2人和10人,占总比例的0.7%和3.5%,而选择武术太极拳和棋牌类项目人数则是为0。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是比较多的,中学生进行这些体育运动,有利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数据显示,初中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最多的运动分别是跑步和球类运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受父母平常的锻炼行为和习惯的影响,并且这些运动对自身和场地的要求并不高,再然后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和集体性的项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
5.结论与建议
(6)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与初中生的运动持续时间,体育态度,体育成绩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与锻炼强度,锻炼频次则是无相关性的。(7)家庭的体育消费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成绩具有正相关性,其他的则是无相关性;家庭的体育气氛与初中生的体育行为都呈正相关的关系。(8)对体育支持程度越高的家庭,孩子往往表现出来的体育行为也越好。初三学生与其家长的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趋于一致,对待体育是支持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9)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和缺乏相应的体育场地是影响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