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太极(八法五步)的运动生物力学表征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71621002920485
  • 日期:2020-07-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体育论文,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随着动作的转变,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交替转换,体现了太极拳“虚实分明的拳理特点;在每组动作中膝关节角度都维持在较大范围内,并且两侧的肩关节、膝关节角度都遵循一侧增大则另一侧变小的反向对称特征,这种关节角度变化特征使身体的前后左右平衡稳定,体现了太极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的拳理特征。(2)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上肢肌群中的三角肌前束在近固定收缩下克服较大的阻力臂,肌肉激活程度较高,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中费力杠杆的原理,从所测试的整体肌群激活程度上去看,仍是下肢肌群起主要作用,尤其是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参与令膝关节灵活的做屈伸运动,胫骨前肌及腓肠肌互为拮抗肌使踝关节做跖屈与背屈,为稳定身体重心及动作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3)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所测试的肌肉激活时序表现为“近端环节肌群先于远端环节肌群”激活的特点,整体激活顺序则呈现为下肢肌群先于核心肌群激活而后传递至上肢肌群的特点。

....

 

引言

 

研究目的:以往对于太极拳的推广传播主要都是口头相授,言传身教,缺少可靠数据支撑。本文选取了八法五步动作中第六式(进步左右掤势)至第十四式(中定左右独立势)共计九组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因为这些动作中既包含八法又包含五步(进、退、顾、盼、定)。运用美国魔神运动技术分析公司生产的Motion三维动态捕捉设备和意大利BTS公司生产的32通道BTSFREEEMG300便携式无线表面肌电设备研究太极拳套路中共性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不同动作中人体重心位置变化、各关节角度变化、表面肌群做功情况等。研究意义:通过对太极(八法五步)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获取在练习该套路时主要肌群发力特点、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各关节角度变化等运动生物力学相关数据,揭示太极拳共性技术动作拳理特征,阐明其内在健身价值。帮助人们科学的认识太极(八法五步),指导太极拳爱好者科学锻炼,使正确的太极拳动作模式有效的推广到全民健身中去,为大众健身、运动康复以及太极产业的建立等提供理论支撑。

.....

 

1文献综述

 

1.1太极拳概述
八法(八劲)五步为太极拳的结构与内容,八卦和五行的方位则是太极拳的运行之架构,这个框架,可以称之为十三势的源头,必须上下统一。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法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而不可正隅不分。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与对号入位。如果不结合八卦五行,仅以手法去讲“十三势”,失去了源头,弃根重枝,舍本求末,十三势之称就成了附会之词[25]。太极拳开始对外传播推广是在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陈长兴首开先例,将陈氏太极拳传于外姓弟子杨露禅(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创编出杨式太极拳;之后,陈清平又先后传拳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后创编和式太极拳)、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后创编武式太极拳)、河南省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后创编太极拳忽雷架)、河南省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后创编太极拳腾挪架)和河南省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后创编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时期,满族人全佑学习杨式太极拳以后,传于其子吴鉴泉,创编发展为吴式太极拳;河北省武清人李瑞东跟随王兰亭学习杨式太极拳,进一步创编发展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跟随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发展为孙式太极拳。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太极拳已由陈氏家族的独得之秘,发展为流传海内外的陈、杨、孙、吴、武、和式等太极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太极盛世。

 

1.2太极拳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在太极拳套路竞赛中极具代表性的高难跳跃动作——323B+3(旋风脚转体360°接提膝独立),该动作在近几年的太极拳、太极剑自选竞赛套路中频频出现。高丽[35]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三维影像解析法,对一些优秀的女子太极拳运动员323B+3动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蹬伸离地阶段,右侧膝关节、右髋关节蹬伸幅度较大,从而获得较大的离地速度。(2)在腾空转体时段,重心达到最高点时完成击响。(3)落地缓冲阶段,右侧下肢肌群做离心收缩,躯干适度的前倾,两臂沿矢状轴向身体两侧伸展,借此来调整人体总重心、维持身体平衡。综上所述,太极拳独特的动作模式与其他运动相比有所差别。由于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动作速度缓慢,上下肢关节能够协调配合,髋膝踝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使下肢肌群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减轻膝关节的负荷,对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提升、预防跌倒是行之有效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9
2.1研究对象...........................................................9
2.1.1论文研究对象...................................................9
2.1.2实验研究对象..................................................10
2.2研究方法..........................................................10
2.2.1文献资料法....................................................10
2.2.2测量法........................................................11
2.2.3数理统计法....................................................17
3研究结果与分析........................................................19
3.1进步左右掤势......................................................19
3.2退步左右捋势......................................................23
3.3左移步左挤势右移步右挤势.........................................27
3.4左移步双按势右移步双按势.........................................31
3.5退步左右採势......................................................35
结论.....................................................................53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进步左右掤势
由图3.1可知,身体重心在X轴(冠状轴)上的变化趋势为:进步左掤势动作开始阶段,右侧腿为支撑腿呈丁步抱球姿势,随着左腿向前摆动足跟着地,支撑方式由右侧腿单腿支撑变为双腿支撑,此阶段重心落在身体右侧;左腿足跟着地后,左膝前顶变为左弓步,右腿蹬伸结束,此阶段重心由身体右侧转移至左侧。进步右掤势重心变化趋势与进步左掤势一致。在该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来回转换,虚实分明,印证了拳论中“阴阳相间,虚实分明”的特点。从进步左右掤势动作演练的平均速度上看,在练习该动作时,相对缓慢的速度对于身体的姿势控制有较好的维持作用。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核心肌群处于人体中心区域,在力量的传递过程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对维持人体的平衡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结果显示,虽然腹直肌,竖脊肌激活较早,但并非第一个激活的肌群。人体四肢各个关节所配备的生理横断面,由近段环节至远端环节逐渐减小,近端环节配备有横断面积较大的肌群称为大关节,反之则为小关节,从上下肢的肌群激活时间看,皆是身体近侧环节所配布的肌群被率先激活,而后传递至远端环节肌群,符合生物力学中“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工作的规律,除腓肠肌激活的稍晚外,整体肌群激活时序也符合太极拳中“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发力特点。
体育论文怎么写

 

3.2退步左右捋势
由图3.5可知,在退步左右捋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在X轴上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当动作开始时,右腿支撑呈弓步姿势,重心落于右腿,由于双臂向前合拢,变掤势为捋势,重心再次往身体右侧偏转,而后随着双手后捋,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转移至左腿。印证了拳理中“欲左先右、往复有折叠”的特点。从退步左右捋势动作演练的平均速度上看,在练习该动作时,与进步左右掤势动作练习时速度相差不大,依旧是保持相对缓慢的速度。从图3.6中可看出,退步左捋势开始阶段,主要是上肢关节的运动,两侧手臂由掤势转换为捋势,此时左臂肩关节前屈角度逐渐增至最大,肘关节屈曲逐渐减小,右臂肩关节前屈角度逐渐增大,肘关节继续伸展角度逐渐增大,下肢的膝关节与踝关节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左腿屈膝后坐阶段,左臂肩关节和肘关节外旋、右臂肩关节和肘关节内旋,右臂在上左臂在下将手臂捋向身体左侧,此阶段两侧肩关节在内旋位上做向后伸展的运动,肩关节角度都呈减小趋势,左肘关节由曲变伸角度逐渐变大,右肘关节角度先减小后增大。下肢左侧膝关节在这一阶段屈膝后坐,关节角度逐渐减小,右膝关节由屈变伸关节角度逐渐增大。#p#分页标题#e#
体育论文范文

.......

 

结论
(1)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身体重心在垂直轴(上下方向)的变化趋势均有起伏,从整体上看身体重心是在动作转换时随着膝关节的屈伸在垂直轴做了上下的运动,体现出太极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拳理特征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身体重心在垂直轴维持相对的稳定即可。(2)在太极(八法五步)九组动作中,上肢肌群中的三角肌前束在近固定收缩下克服较大的阻力臂,肌肉激活程度较高,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中费力杠杆的原理,从所测试的整体肌群激活程度上去看,仍是下肢肌群起主要作用,尤其是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的参与令膝关节灵活的做屈伸运动,胫骨前肌及腓肠肌互为拮抗肌使踝关节做跖屈与背屈,为稳定身体重心及动作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