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汤瓶七式拳传承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2015123816907
  • 日期:2018-05-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经过筛选、分类等过程,提炼出反应本质属性和一般规律的内容。关于经验性的体育论文,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关心的问题。(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上海论文网为大家推荐一篇体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1 导 论
 
1.1 研究缘起
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式”①。当代社会环境的改变,正使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远离它原来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生态,使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举步维艰与濒临消亡的危险。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紧迫任务,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更是促进人类文化多元发展,为人类社会现代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重要途径与参考。武术伴随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作为一个文化独体的个性特征,而且浓缩了我国文化中关于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拳种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体现着我国武术的技术体系,也彰显着我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并且映现着中国哲学、兵学、宗教、伦理等文化的影子。1978 年以来,现代化、城市化等进程的加快,使众多拳种由于不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而逐渐衰落,更有些拳种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绝迹的境地。因此,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就成为了非常有必要的课题,它有利于挽回将要走向消亡与断裂的武术拳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全球体育文化的多元构建做出贡献。由开封朱仙镇清真北寺的阿訇李拜斋所创的汤瓶七式拳,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穆斯林三大宝(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之一,汤瓶七式拳目前的发展传承情况并不容乐观,习练人数越来越少,并且传承人年事已高,技术濒临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提出,为汤瓶七式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与借鉴。因此,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梳理其发展传承脉络,找出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汤瓶七式拳的发展提供帮助;另外,也可为处境相同的其它拳种提供参考与借鉴。
.........
 
1.2 研究现状
 
1.2.1 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自《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发布以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文史哲研究的热点问题。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来研究的成果大量产生于本世纪初。学者们指出,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许多活态文化面临着已经失传,或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消亡与失传之境。传统武术的当代流失已经成为了武术文化生存的极度恐慌。因此,有学者提出濒危拳种、或正面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研究,应特别要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加以抢救和保护。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2.1.1 有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具体的物品,很难将它原样进行留存,因此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大量武术学者以保护为题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刻研究,高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在保护中应以立法保护为前提,以对传承人的动态保护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基本保护思路。周伟良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武术的保护要做到发挥多方互动作用;落实两个重要环节;抢救和保护为紧要,并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使传统武术得到时代发展;注意传承人的培养并形成自身赛事制度。①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的问题,指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拳种、文化传承、传承人、传承环境、等方面进行保护。韩衍金认为:传统武术应满足全国国民健身的需求,拓展国外市场的发展,加强科研工作及继承传统武术技术、功法等保护策略。②孙勐、王英认为保护传统武术应建立完善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传统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建设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习场所等基础设施;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设;积极开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加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对当前保护策略研究中,胡继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特点决定传统武术保护的中心在其传承,“传承人”是核心与灵魂,“技术传承”是组成部分,“教育传承”是重要途径。
.........
 
2 汤瓶七式拳概况
 
汤瓶七式拳是我国稀有拳种之一,系明末清初开封县朱仙镇北大清真寺的阿訇李拜斋所创。该拳从起式到収式始终存在着一个标志性的功架,那就是“汤瓶式”,象形于回族穆斯林做礼拜时洗小净所用的汤瓶壶,并且拳内含七式八法,顾称之为汤瓶七式拳。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一直在回族穆斯林的各大清真寺里传播,不轻易示人。其拳法刚整、实用,以各种擒拿手法为主要练习内容被回族穆斯林称之为“保家拳”。
 
2.1 汤瓶七式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地理环境
中国的回族是全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勇武并精于剑术。回族穆斯林认为习武强身是“逊奈”(圣行),历来重视强身健体,学拳练武。自古以来回汉两族时有冲突发生,为了抵制外族歧视和压迫,回族人民形成了族内团结一气的民族情感,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崇尚武勇是回族人民历史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几百年来,这一特点已逐步演化成了回族的民族体育传统和人文精神之一,至今仍被许多地区的回族群众保持并继续发扬。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里都设有练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是该清真寺的武术教练,在回族人民早晚做完礼拜后,大家一起聚集起来习拳弄棒,一起进行武术的切磋与交流。汤瓶七式拳发源于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是稀有拳种之一。朱仙镇在春秋时期为启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点,唐武德四年(621 年)废开封县(原启封县)入浚仪县后,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北转移。五代时期,开挖蔡河与汴河相通,该居民点濒临西蔡河,凭借水运优势逐渐发展成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镇。相传朱仙镇是战国时期朱亥的故里,朱亥的祖宗曾住在镇北面叫做仙人庄的村子里。因此,人们称朱亥为朱仙,并且把其故里称为朱仙镇。直到今日镇里还有仙人街、仙人桥的说法。
..........
 
2.2 汤瓶七式拳的创立与发展
通过与汤瓶七式拳代表性传承人的访谈与资料收集中,对传承三百多年的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了解其发展的历程有助于在今后的传承中总结其经验,能够更好更健康的传承下去。
 
2.2.1 汤瓶七式拳的创立
据汤瓶七式拳拳谱记载:七式拳于明末清初,由开封县朱仙镇北大寺的阿訇李拜斋所创。李拜斋,名忠信,字敬儒。朱仙镇北大寺始建于明朝,清乾隆 3 年(公元 1737年)重修,是开封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现为国家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汤瓶七式拳创拳说,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炳君老师的访谈中得知:相传朱仙镇清真寺的阿訇李拜斋在有一天做完礼拜后,突然没有了呼吸。当时的人们按照宗教习惯,将他的尸体移到水盆里,在出殡前正要洗小净时,李阿訇突然睁开了眼睛,张口就说:“我的主啊,快累死我了”。在场的众人惊吓落定后,纷纷询问是怎么回事。阿訇告诉众人说:“我到外面转了一圈,路上碰到了一位仙人,他教了我一套拳法,我练的简直是太累了”。众人询问是怎样一套拳法的时候,阿訇就在清真寺的大殿内练了一遍,来来回回共七趟,这就是后来的七式拳。由于其功架酷似回族人民洗小净时所用汤瓶壶,故称汤瓶七式拳。从此以后,这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回族教门拳便在朱仙镇的清真寺里流传了下来,这个故事在朱仙镇一带广为流传。以此,不难看出,汤瓶七式拳与其它拳种一样,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长时间传承的过程中被神化了,其创拳过程实乃创始人长期习练拳术及深思顿悟的结果。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汤瓶七式拳传承现状....17#p#分页标题#e#
3.1 传承人.......17
3.2 传承内容............19
3.2.1 汤瓶七式拳套路....19
3.2.2 汤瓶七式拳格斗....19
3.2.3 汤瓶七式拳功法....19
3.3 传承方式....22
3.4 传承途径....23
3.5 传承对象....24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汤瓶七式拳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
4.1 传承方式狭隘,传承路径单一............31
4.2 伊斯兰宗教束缚,传承思想保守落后.........32
4.3 代表性传承人匮乏,习练群体严重不足......33
4.4 内容缺乏观赏性,制约着竞赛与表演.........34
4.5 技术方法复杂,不利于大众普及........35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汤瓶七式拳传承对策.....37
5.1 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途径..........37
5.2 打破传统思想,增进文化交流............37
5.3 保护传承代表,扩大习练群体....38
5.4 利用数字技术,健全保护工程............38
5.5 丰富拳种内容,拓展传承主体....39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汤瓶七式拳传承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民族性等基本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代代相传的产物,是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感的有机统一体,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的综合体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汤瓶七式拳传承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等形式的资料搜集,在不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5.1 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途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今社会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通过互联网搬到灾屏上进行着广泛的普及与推广。近年来“互联网+”更作为顶层设计放步迈进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领域。这不仅在国家大格局、重要战略上具有重要性作用,而且也将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不仅有利于中国整体文化的传播与推进,而且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体、每一文化分子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汤瓶七式拳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一部分,应当紧跟时代变化,将传统汤瓶七式拳的传播方式和训练方法与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并以互联网的形式广泛向社会推广。在传统的拳法传播以师徒相授为主,附加书籍、图片等形式的传播。而在“互联网+”的经济形式下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摆脱传统,增加传播途径,开放传播空间,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发展。“互联网+”形式下的传播形式可以增加直播平台、手机 APP、微信订阅号、VR 虚拟现实等多途径的宣传,有效地实现汤瓶七式拳的文化资源供应与大众的需求有效对接。在网络虚拟平台中,不仅仅是需要将拳种的招式进行传播,更为重要的是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历史传承、宗教传承等传播到世界各地。
..........
 
结论
 
6.1 汤瓶七式拳概况:朱仙镇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为汤瓶七式拳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乾隆三年汤瓶七式拳极盛一时;道光二十三年,黄河水患使得汤瓶七式拳的传承由朱仙镇转移至开封市,并在开封得到广泛传播;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汤瓶七式拳的传承逐渐衰落,时至今日汤瓶七式拳的习练人数越来越少。在传承中表现为功架朴实无华,注重实用以及教内传承的特征。
6.2 汤瓶七式拳的传承现状:传承人匮乏;在传承内容上以汤瓶七式拳套路及功法为主,少有器械练习;在传承方式上由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教内传承逐渐向现代班级授课等方式转变;在传承途径上,大多是以参加培训班或拜师的形式学习汤瓶七式拳,表现出传承途径单一的局面;传承对象大多是青少年和中老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习练群体规模较小,习练场所单一。
6.3 汤瓶七式拳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传承过程中传承方式狭隘,传承路径单一;二是伊斯兰宗教束缚,传承思想保守落后;三是代表性传承人匮乏,习练群体严重不足;四是内容缺乏观赏性,制约着竞赛与表演;五是技术方法复杂,不利于大众普及。
6.4 汤瓶七式拳传承对策:一是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途径,以增加传播途径,扩大传播空间;二是打破传统思想,增进文化交流,要吸收优秀拳种发展模式,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三是保护传承代表,扩大习练群体;四是利用数字技术,健全保护工程,可加强档案库、网站、博物馆、展览馆、教材等,做到保护而不局限、保存而不盲目、开发而不破坏,表达该拳种现代传承的真正意义;五是要丰富拳种内容,拓展传承主体,根据其汤瓶七式拳自身特点及重实战的特性,选择更为合适的群体进行传承与发展。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