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简析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301124621980
  • 日期:2011-03-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浅析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摘 要 审计理论结构是构成审计理论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构建审计理论结构首先涉及到逻辑起点的选择问题:选择不同的逻辑起点往往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本文从逻辑起点的代写审计论文特征入手,分析了审计假设论、审计本质论、审计环境论和审计目标论的优缺点,并最后得出应以审计目标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的结论。

关键词 审计理论结构 逻辑起点

一、逻辑起点的特征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的渠道和门径,是构成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科学地选择逻辑起点。关于逻辑起点,国内审计界大致有4种看法: (1)审计假设论; (2)审计本质论; (3)审计环境论; (4)审计目标论。对审计理论结构中常见的这几种理论进行评价会发现,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和审计环境都不适宜于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现实的最佳选择。逻辑起点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该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第二,它是自己所处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该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的前提的范畴,而任何其他范畴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第三,它应该揭示“细胞”形态的内在矛盾以及对象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也就是说,逻辑起点范畴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范畴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整个体系是这些矛盾在各种条件下合乎逻辑的“生长”和运动。第四,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它所在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如何,不仅规定着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此,要想确实弄清被确定的起点范畴的意义,就必须对整个体系展开多方面的综合性论证。
二、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 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可称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理论结构为“假设导向型审计理论结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对那些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推断。审计假设是演绎的先决条件。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具有一定局限性。笔者认为: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起点,审计假设无法解释审计中的许多现象,也不是合适的选择。
1、审计假设具有虚拟性,不能直接解释审计理论。确定审计假设的原因是审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审计假设一旦确定,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而审计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审计假设无法反映变化着的审计环境。从莫茨、夏罗夫60年代开始审计假设研究以来,后人仅仅是在其奠定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的改造,现有的审计假设无法直接解释审计中存在的许多现象。如审计人员独立性假设和财务报表可验证性假设,就无法解释目前蓬勃发展的管理咨询业务中审计人员的身份和审查范围问题。#p#分页标题#e#
2、历史上失败的教训。美国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当今执世界之牛耳,但它也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在70年代以前,会计理论的研究以会计假设为重点,以此为起点构建财务会计理论,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会计理论研究的权威代表———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备受批评和责难而被相继取代。70年代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吸取教训,转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最终大获成功。审计尽管不是会计,但两者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足可使审计引以为戒。
三、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 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我们称此为基础建立的审计理论结构为“本质导向型审计理论结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只要正确地确立了审计的本质,也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审计理论结构。”笔者认为:把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结构的逻辑起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1、从逻辑学角度看,审计本质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审计本质揭示的是审计这一事物更深层次的规律性,不能成为逻辑起点。
2、从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关系看,审计本质属于纯理性范畴,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易使审计理论脱离实践,使审计理论失去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密切相关性。
3、把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易造成审计理论内部结构离散与脱节。科学和完整的审计理论结构应该是结构严密,各组成要素相互连贯,浑然一体的。在这个结构中,要求具备一个具有一定内聚力、向心力的逻辑起点,通过它能把审计理论结构各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严谨的整体。而审计本质不具备这种功能。四、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 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我们称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理论结构为“环境导向型审计理论结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组,由档案馆(室)人员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基础性事务,由受邀老师主持完成,以争取通过科研立项或争取出版的方式,合作推出“精品”成果。我们相信,高校档案馆(室)尽管自身编研力量相对薄弱,但只要放宽视野,开阔思路,充分调动和依靠校内各方面力量,立足于自我,积极走联合编研的道路,档案编研工作还是可以做出一番成绩的。“怎么做”的问题说到底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予以解答,何况各家高校档案馆(室)的条件、实力参差不齐、强弱不均,在编研工作中究竟是以编为主还是注重研究、以我为主还是与人合作,其答案或做法恐怕也不尽一致。但这样一来,不断加强高校档案馆(室)的软硬件建设,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水平,使之适应编研工作的较高要求,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方面,除了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加强档案馆(室)的建设之外,高校档案工作者自身也有一个努力增强业务素质、从而出色地开展编研工作的问题。档案编研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自身业务素质提出了哪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认为,要做好高校档案编研工作,除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之外,档案人员自身还应努力达到以下三种业务境界。首先是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以注重绝对保密为主导思想的传统封闭式档案管理格局正在被打破,走出高校档案馆(室)的狭小空间,我们面对的是因学校事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档案利用强烈需求。为此我们要切实转换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比如,主动了解学校各方的利用需求,据此确定编研的选题;适应当今信息开放的特点,积极推进编研内容及形式的社会化和大众传媒化;以设立公共阅览室等方式,拓宽推介编研成果,满足各方利用的空间和渠道。等等。其次,编研工作还要求高校档案人员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除熟悉本行业务外,还应具备起码的历史学、文献学、编辑学、写作以及电脑、外语等知识基础。有同行曾提出,档案编研工作者应该做到一专多能、通才化,这对目前高校多数档案人员来说也许要求过高,还只是一种理想,但档案编研工作的特性确实决定了我们不能对上述知识一无所知,更不能只会做一些诸如收集、整理、装订资料之类的简单事务,这样是不可能胜任档案编研这一高层次、高效能的利用服务工作的。最后,新时期高校档案人员还必须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包括懂得组织、协调,这不仅关系到获取信息渠道是否通畅,也关系到联合编研工作的是否顺利。今天的档案人员不应是奉行“关门主义”、坐守浩繁的资料皓首穷经的一副形象,而应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外界极为丰富的信息及思想资源。尤其是对规模、条件本就有限的高校档案馆(室)来说,“关门主义”只会使编研工作始终停留于较低水平,甚至日渐萎缩,这对自身建设是十分不利的。〔责任编辑 王文江〕(上接第72页)计环境是审计内环境与外环境的有机总和,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的本质,从而决定审计职能;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的。审计目的、审计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最终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审计环境中。”笔者认为: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结构逻辑起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分页标题#e#
1、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是一个抽象笼统的大范畴,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太空泛。
2、审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很大程度上要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审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审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研究审计离不开审计环境,而审计环境不是审计本身,它并不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五、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我们称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理论结构为“目标导向型审计理论结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1、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结构中内外交流的最好的连接点。首先,审计目标对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审计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技术上。在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到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直至趋向于降低财务信息风险的演变历史中,无不体现着审计环境的影响。其次,审计目标既体现外部需求,又受到内部技能的制约,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技能之间反复博弈均衡的结果,就是确定的审计目标。
2、审计目标是审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任何实践活动过程都离不开目标:开始时设定目标,运行中保证不偏离目标,结束时检验目标执行状况,以便于反馈信息,更好地制定新的目标,依次循环不止,周而复始。审计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审计实践必须从审计目标发出,按照审计目标进行调整和校正,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检验。以审计目标作为出发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能使审计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3、审计目标决定着其他审计理论要素。根据系统论原理,任何系统,特别是人造系统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目标进行的。审计理论结构是一个人造系统,目标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要。在该系统中,静态地看,审计目标指导着审计准则和其他规范的制定,决定着应采用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评价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动态地看,审计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审计准则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必然引起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变化。按照审计准审计学论文则要求,采用一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衡量审计结果(即提交的审计报告和提供的其他审计服务)的质量,是对审计目标实现情况的最好检验。以审计目标为中心设计审计理论结构,既能有机地串联理论要素,又能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审计目标设定了审计“应当干什么”,审计程序和方法解决“应当怎么干”,而审计准则和其他规范则是衡量“干得怎么样”的尺度。#p#分页标题#e#
4、会计目标研究成功的先例。从历史上看,审计理论研究总是落后于会计理论研究。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起点的研究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审计理论研究借鉴成功的先例,以审计目标作为理论结构研究起点,既能少走弯路,加快审计理论研究步伐,又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为寻求经济现象背后的统一规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越•科学发现中的逻辑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P289—290•
〔2〕刘兵•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审计理论体系•审计研究, 1995•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