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与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信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125102922895
  • 日期:2011-01-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审计需求:传统解释与保险假说
【摘要】 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不同于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信息假说和信号假说,它不仅夸大审计的鉴证机制,而且夸大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以为,审计是一种纯粹的鉴证机制。而审计需求保险假说则以为,财务信息使用者除了寄但愿于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降低财务信息风险之外,还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其所面对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门地转移给保险人。因此,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

【枢纽词】 审计 鉴证机制 信息价值 保险价值  

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产生后,审计学论文一直没有受到理论界太多的正视,仅仅是作为主流理论的一种增补解释。但是,因为这一假说创建性地提出了审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审计的鉴证机制,而且还在于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并指出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Dye,1993),因此它为审计需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视角。我们相信,对这一假说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审计的熟悉,拓宽我们熟悉独立审计轨制的视野,在理论上也可以搭建起一个更加宏观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进一步思索和解决实际题目提供全新的思维模式。这在审计轨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因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两次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做出司法解释,这说明了我国已具备了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成立的轨制环境(Kellogg,1984;Wallace,1987;Menon & Williams,1994)。因此我们以为,此时对审计需求保险假说进行讨论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  
一、审计需求的传统解释及其评价对于为什么存在审计需求,以及审计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基本审计理论题目,审计界仍未能达成共鸣。目前主要存在审计需求的代办代理理论、审计需求信息假说、审计需求信号假说以及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我们暂且将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信息假说和信号假说称为传统的审计需求理论。本文将首先对他们进行讨论,并指出他们的共同缺点是仅仅关注审计的鉴证机制,而忽略了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审计需求保险假说。
(一)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审计需求的委托代办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需求解释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简森和麦克林(Jensen &Meckling,1976)所倡导的委托代办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森和麦克林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分歧错误称为切入点,牢牢围绕委托代办代理关系中道德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讨论。他们以为,在一个经理职员拥有全部股权的企业中,经理职员享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他也将完全承担因为低效或无效经营所可能产生的全部损失。但是,跟着经营者向外融资,将其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他所拥有的股权比例将会下降至100%以下,这样,经营者将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他会有更大的激励去偷懒,去从事各项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好比在职消费等。同时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同样能够预期到经理职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且将会在经理职员向资本市场融资时,降低企业股票的出价水平。这样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经营者将不得不承担股票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损失。经营者为了避免这部门损失的泛起,就会向投资者做出额外的承诺,保证他们还会像以前自己拥有100%股权那样勤勉,不滥用股东托付的资本。那么,这些承诺和限制性条款是否会得到遵守呢?这就必需引入监视。而审计恰是这样一项能够实现监视的轨制铺排。在此基础上,简森和麦克林进一步得出结论,以为审计是一项能够降低代办代理本钱的轨制铺排,并且对这项轨制铺排的需求是来自于代办代理人①。此后,很多学者在代办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信息的特点,从有效契约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题目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他们的分析牢牢围绕企业契约中几类典型的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合同,好比经理职员的补偿计划,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贷款合同。他们以为,代办代理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因为其自身固有的不可观测性,在实务中,努力程度就不能直接作为合同制定的依据,而必需代之以一个可观察的变量,好比净利润。以净利润作为制定合同的依据,那么这对于双方来说就必需是可观察的。但是,因为经理职员把握着企业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股东会相信净利润是充分可靠,并愿意以净利润为基础支付经理奖金吗?假如不相信,那么股东就不会愿意以净利润为基础来签订合同。这样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为了使合同双方都清晰地知道净利润的计量过程,公认会计原则提供了一系列的计量规则,而审计的作用则是用来增强讲演净利润可托性的(Ng,1978;Holmstrom,1979)。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的准确性,后来的很多研究者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中包括股东与经理职员、企业与银行,以及经理职员与员工在内的委托代办代理关系进行了讨论。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代办代理理论的解释框架。一般以为,企业自愿接受审计的可能性将会跟着企业债务比率的进步、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债务契约数目的增加,以及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Chow,1982)。同时,假如企业治理层和董事会中非家族成员的比例越大,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越有可能自愿接受审计(Carey,2000)。但会跟着企业经理职员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Tauringana & Clarke,2000)。#p#分页标题#e#
(二)审计需求信息假说审计需求信息假说以为,之所以存在对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需求是由于审计具有改善财务信息质量,进步财务资源配置的作用,其立论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假设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广泛依靠财务信息,将其作为决议计划的依据。实证会计理论(Watts &Zimmerman,1983)研究已经表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与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数目、时间分布和概率做出估计,从而实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议计划,进步资源配置的效率。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泛起与盛行,和财务会计决议计划有用观的泛起与盛行有着类似的背景,即股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股票交易的盛行。信息假说以为,股票市场建立之后,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投资收益就不仅仅包括过去单纯的股利,而且还包括股票市场的转让所得。这就使得这部门投资者不仅关注所投资企业的会计信息,而且也同时关注其他备选投资企业的会计信息,试图通过不断变换投资对象来获取股票价差(威廉姆R?司可脱,2000)。这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信息获取的目的在于价值发现,获取的途径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契约关系。可见,这一观点是从整个股票市场的高度来熟悉审计的。一般以为,审计代办代理理论在解释审计需求的时候存在一个基本条件,即信息的提供者与信息的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昭示的委托代办代理合同,好比现有的股东和经理人,债权人与债务人等。而信息假说则不需要这样的前提,它是假定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广泛依靠于财务信息,将其作为决议计划的依据,但是同时他们又不具有判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的能力,因此必需礼聘具有专门会计专长的会计师来进行审查和判定,进而做出鉴定证实,并予以讲演(Wallace,1980)。信息假说本身并没有像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那样在审计理论界引起广泛的反响,但是,因为它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现有投资者之外的所有潜伏投资者,为会计管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它仍旧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三)审计需求信号假说审计需求信号假说是基于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提出来的。信号假说以为,企业上市融资同样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他们为了能够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需向市场传递信号以表明自身所具有的高素质。这里的信号是指对于某种步履,高素质的企业可以采用,而假如低素质的企业采用则会被以为是不理智的。这是由于对于低素质的企业而言,采用这种步履的本钱将远远高于步履所能带来的收益。这就赋予了这种步履传递某种信号的可能性,同时也赋予了这种信号的可靠性。简而言之,就是高素质的企业可以21①这里我们必需留意把需求者与选聘者区分开来,根据代办代理理论,对审计轨制的需求是来自于代办代理人,然而代办代理人是为了守信于委托人才购买审计服务的,因此由审计委托人来选聘注册会计师将更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看到,实践中,注册会计师的选聘也是由股东会完成的。审计研究 2004年第5期低本钱地采用某类步履,而低素质的企业却不行。这样,高素质的企业就可以利用这类步履,把自己和低素质的企业区分开来,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审计就被以为是这样一个可以将高素质企业与低素质企业区分开来的信号显示机制。好比,一家高素质企业与一家低素质企业同时首次公然发行股票,他们为了能够尽可能将自身的股票卖一个“好”价钱,都试图向市场展示其最优状态。这里我们应该留意,因为他们都是首次发行股票,市场将很难从他们过去的业绩中对他们的未来进行预期,这就给他们利用报表粉饰等财务舞弊手段提供了较大空间,同时因为市场对他们全无所闻,市场还会泛起逆向选择现象。这样对于高素质的企业来说,面临资本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为了有效避免信息分歧错误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向市场传递真实的财务信息,同时,采用诸如礼聘高质量的审计职员等策略,向市场传递他的财务报表更具可托性,以区别于低素质的企业,从而达到优质优价,有效融资的目的。实证会计理论已经证明了这一假设,即礼聘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在股票首次发行中,能够得到较高的市场定价(Titman & Truman,1986;Datar,Felthman & Hughes,1991)。可见审计具有信号价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质量的企业与低质量的企业区分开来。#p#分页标题#e#
(四)评价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仍是审计需求信息、信号假说,实际上都是推定信息使用者的直接需求就是审计的鉴证机制,即信息使用者需要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正当性、公允性和会计政策运用的一贯性发表意见,从实质上降低甚至消除财务信息中所存在的错误和舞弊。在代办代理理论中,审计被以为是通过鉴证的方式实现控制功能;在信息假说中,则被以为是通过鉴证的方式实现信息质量的改善;而在信号假说中,它之所以能被以为是一种信号,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鉴证机制,高质量的企业能够通过这种鉴证轨制将自身与低质量的企业区分开来。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通常的审计理论研究中,审计被直接定义为,“客观地获取和评估关于对经济流动和经济事件认定的证据,以查明这些认定与确立的尺度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并把其结果传达给有利害关系用户的一个系统过程”(Auditing Concepts Committee,1972)。并且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放在如何改善审计鉴证机制上。但是笔者以为,审计的鉴证机制只不外是审计供求双方讨价还价之后共同确定的一种详细产品,是审计轨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但绝非独一的形式,它将跟着社会需乞降轨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犹如火炬、烛炬、电灯一样是详细的产品,都能够知足照明的需求。因此,我们以为不应该拘泥于审计鉴证机制而抛却对其背后所躲藏的、信息使用者的真正需求的探询。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具有进行轨制设计,提供相宜产品的基础。那么,审计的市场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从上述的讨论中已经看到,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财务信息质量的分歧错误称是导致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信息分歧错误称从企业契约的过程来看有:企业契约缔结前,经理职员与投资者之间关于企业未来经营业绩信息的分歧错误称;企业契约履行中,双方关于经理职员人力资本投入以及财务资本运用信息的分歧错误称;企业剩余分配时,双方关于企业剩余信息的分歧错误称。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仍是审计轨制,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试图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因此我们以为,审计的市场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降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这也就是审计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二、审计需求保险假说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不同于审计需求代办代理理论、信息假说和信号假说,它在降低财务信息风险的过程中,不仅夸大审计的鉴证机制,而且夸大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它以为:审计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Dye,1993)。财务信息使用者除了寄但愿于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降低财务信息风险之外,还可以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其所面对的财务信息风险全部或者部门地转移给保险人。#p#分页标题#e#
(一)文献回顾①对于审计保险假说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证的方式检修审计保险价值变动时,股票市场价格的反应。好比,Menon &22①目前,对于审计保险价值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两类视角。其一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证的方式检修审计保险价值变动时,股票市场价格的反应。其二则是Wal-lace(1980)等少数研究者从经理职员的角度出发,对审计需求保险价值进行的讨论。可以说第一类审计保险假说实际上是将独立审计视作财产损失保险,本文主要是对此类进行论述;第二类则是从经理职员减少自身侵权责任的角度,将独立审计轨制视作责任保险。限于文章篇幅及本次研究的重点,我们不预备对后一观点作过多的评述。审计研究 2004年第5期Williams(1994),Baber等(1995)都是基于上世纪90年代初Laventhol & Horwath(以下简称L&H)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案,通过观察原L&H客户股票价格的波动进行研究。根据他们的假设,跟着L&H的清算,即使事后能够证实L&H在过去的审计质量中存在题目,信息使用者也很难再通过诉讼的方式获得赔偿。由于在L&H事务所清算之后,它的很多合伙人实际上已经公布个人破产或者面对巨额债务。跟着L&H的破产,注册会计师向L&H投资者所提供的保险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他们以为,假如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成立,即审计包含保险价值的话,那么原L&H客户的股票价格将会在市场得知L&H清算的动静后泛起普遍的下跌,并且那些越有可能卷入诉讼的公司,以及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将会泛起更大幅度的下跌(Menon &Williams,1994)。所不同的是,Baber等以为,这一事件本身所导致的市场反应,并不像Menon等所以为的那样完全是因为信息使用者丧失了潜伏的求偿权而造成的。他们借助Dye(1993)的研究成果,指出审计具有双重价值,即保险价值和信息价值,L&H的清算引起其原客户股票价格下跌这一现象本身,不仅可以用审计的保险价值进行解释,同时也能够用审计的信息价值进行解释。由于在L&H事务所清算之前,它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财务困境,为了挣脱财务困境,L&H事务所的行为更可能趋向于短期化,好比为了赢得客户或者保住现有客户而不惜向客户妥协。这样理性的信息使用者在L&H事务所清算的动静表露之后,将会对L&H清算前的审计质量重新进行评估,这同样会引起L&H事务所原客户股票价格的下跌。当然,Menon等也意识到了信息价值可能会对保险价值的检修产生干扰,因此他们通过引入哑变量,控制原L&H客户新雇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来分离信息价值的影响。两篇文章固然采用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但是都牢牢围绕审计的保险价值,并且回归的结果基本都支持了他们各自提出的假设。然而, Willenborg(1999)和O’Railly等(2000)仍是对上述实证过程提出了质疑。Willenborg(1999)在样本选取时,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7号(SFASNO?7)所定义的首次发行证券的成长型公司(De-velopment Stage Enterprise)。由于Willenborg以为,对于这类公司来说,投资者更加关注其是否能够生存,而非投资回报,因此它们更能够将审计的信息价值与保险价值区分开来。根据Willenborg的测试结果,在证券首次公然发行市场中,保险价值对审计需求的影响远弘远于信息价值对审计需求的影响。O’Railly等(2000)则更进一步指出,直接使用股票市场中股价变动的信息不足以支持保险价值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这种使用股价信息的档案研究方法不能排除信息价值的干扰。有鉴于此,O’Railly等完全抛却了事件研究法,转而求助于实验设计。在实验中,他们向1300位执业证券分析师发出了调查问卷,其中对信息使用者是否有权对注册会计师提起诉讼和审计意见的种类进行了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当信息使用者具有向注册会计师提起诉讼的权利时,证券分析师会在股票定价的过程中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比拟之下,当信息使用者不具有起诉注册会计师的权利时,证券分析师所确定的股价明显地低于前一类。因此相对来说,O’Railly等的实证结果比较直接地支持了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以上文献主要是对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进行了讨论,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审计保险假说下,审计保险价值与信息价值之间的关系呢?#p#分页标题#e#
(二)审计保险假说的理论解释我们知道,审计服务本身是因为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财务信息质量分歧错误称而产生的,然而其自身同样存在着严峻的信息分歧错误称,包括受托人与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分歧错误称。当投资者不能就其损失向注册会计师提起民事赔偿哀求时,投资者信任审计讲演的基础是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注册会计师因不适当履行其职责时所面对的处罚(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称于注册会计师将其自身利益的一部门作为典质品置于财务信息风险之下,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然而我们留意到,因为行政和刑事处罚均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体现,因此它固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守信于投资者,但是因为它没有直接的补偿性,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时审计的价值仅仅体现为审计的信息价值,即通过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运用,在实质上减少甚至消除财务信息中的错误与舞弊。这就使得投资者仅仅将关注的视野局限于审计的鉴证机制上。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不存在保险价值。根据Kellogg (1984), Wallace (1987), Menon &Williams(1994)等的研究,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必需同时知足两个条件前提:其一是信息使用者具有向注册会计师提起诉讼的权利;其二则是注册会计师具有相应的赔偿能力。而这在大多数国家都不能知足,尤其是第一个前提,好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3审计研究 2004年第5期对美国、日本、欧洲、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证券民事裁判的研究:日本将虚假陈述称为财务粉饰,从未有过此类诉讼,欧洲也没有;台湾地区的证券交易法划定,通过证券投资保护基金来处理虚假陈述案件;只有美国真正处理过证券民事案件(钟法,2003)。也就是说,在上述的国家和地区中,假如发生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案,那么只有美国的信息使用者具有向注册会计师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权利。根据Simunic& Stein(1996)的观察,也只有美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能够对审计的保险价值做出反应。另一种极端情况则是注册会计师提供全额保险,即注册会计师能够对审计失败所导致的损失进行全额赔偿。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使用者甚至不关心注册会计师是否会按照审计商定书中的划定履行必要的鉴证程序。他们只需要根据被审计过的财务讲演进行决议计划即可。由于假如事后被证实他所依靠的财务信息存在重大不实,导致了决议计划失败,即发生了保险意义上的脱险的话,那么注册会计师作为财务信息的保险人①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额赔偿。财务信息使用者通过这样的轨制铺排就可以实现财务信息风险的全部转移,即信息使用者通过独立审计轨制将财务信息风险转移给注册会计师。这样,鉴证机制就不再是信息使用者的直接需求,而是注册会计师保持其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财务信息风险并不像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保险种别中的风险那样泛起的概率符合大数定律,即保险人对于风险的泛起几乎不具有可控制性。而财务信息风险则可以通过保险人的努力降低其脱险的概率。这样,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谁能够把脱险的概率降到最低,谁就可以把理赔金额降到起码,从而实现最低的审计服务本钱②,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上风,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可见,审计保险假说是以风险转嫁理论作为立论基础,夸大审计在财务信息风险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很难做到财务信息风险的全部转移。从客观上来说,固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失败的情况下,应该对依靠了其审计讲演的信息使用者进行全额赔偿,但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混沌系统,对于初始前提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很难切当地计算出信息使用者的投资损失。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只能设置近似的计算方法,好比民事赔偿法中对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同一划定,当然这也是降低司法本钱的需要。其次,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说,他所预期的审计失败时的赔偿额越高,那么他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溢价就会越高。而我们知道,审计用度将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让注册会计师承担过高的风险,对于股东来说同样不一定是最有利的轨制铺排。最后,从社会的角度,假如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额保险,而又很难界定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的话,投资者将更趋向于投资高风险的工业(Schwartz,1997),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道配置。这样,我们在实践中所看到的就是一种比例保险的轨制铺排,民事赔偿法对权利义务的配置则起到了在注册会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分配风险的作用。对于比例保险来说,它并不影响我们用保险假说对审计进行解释,但是不同的是,在全额保险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使用者能够将财务信息风险全部转移给注册会计师,因此信息使用者对鉴证轨制并不关注,而在比例保险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者由于不能转移全部的信息风险。因此,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完整的审计轨制就应该包括鉴证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即审计应该兼具信息价值和保险价值,并且两种价值的相对重要性会跟着风险转移系数的大小而改变。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的大小则直接导致了信息风险的不同配置。用公式可表示为:IR=R×(1-β)×(1-α),AR=R×β×(1-α)+P,  0≤α,β≤1其中IR表示投资者终极承担的财务信息风险,它即是不存在审计情况下的财务信息风险R,与投资者所承担的剩余财务信息风险系数(1-β),和审计鉴证质量的负量度(1-α)的乘积。而注册会计师承担的终极财务信息风险AR则即是初始财务信息风险R与投资者风险转移系数β和审计质量的负量度(1-α)的乘积,加上因为政府等公权力的参与而带来的损失可能性P③。这里我们看到投资者信息风险IR的降低,实际上是注册会计师承担R×β的风险之后,出于自身利益,投入α的鉴证质量后所带来的。因此在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中,信息使用24①②③这里P的大小与审计质量α和其他众多因素存在紧密亲密的关系,好比监管的力度等。因为它不是本次研究考察的重点,因此我们不打算将其展开进行论述。Dye(1993)以为,审计本钱至少包括鉴证本钱和诉讼本钱。这里可能会存在这样一个疑问,即为什么我们所讨论的这样一种审计保险不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公司提供(Ronen,2002,2003),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呢?对于这一题目限于篇幅我们不作进一步展开。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审计过程中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相对重要性,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应尽可能对应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题目。审计研究 2004年第5期者的直接需求是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而非鉴证机制。但是因为信息使用者不能实现风险的全部转移,鉴证机制对他来说仍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同样关注审计的鉴证机制,关注的程度则会跟着β的增加而减小。#p#分页标题#e#
(三)审计保险价值的重要性为了讨论的利便,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上述公式重新表述为:IR=R×(1-α)×(1-β),AR=R×(1-α)×β+P,0≤α,β≤1审计保险价值的重要性首先体现为,纯粹的审计鉴证机制在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够完全消除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即R×(1-α)式中α不可能即是1,R×(1-α)也不可能①即是0,审计的风险转移机制则为信息使用者进一步降低他们所面对的财务信息风险提供了可能。这里的α就体现了审计的信息价值,即α越接近1,审计质量越高,R×(1-α)所代表的剩余财务信息风险就越低。保险价值则由风险转移系数β表示,即剩余财务信息风险R×(1-α)一定的情况下,投资者能够转移的财务信息风险数额。因此审计保险价值具有转移财务信息风险,进步财务资本所有者决心信念,保障资源供应的作用。其次,审计保险价值有助于实现对信息使用者的补偿。正如前述,在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中大多数国家都未采用民事赔偿的方式。然而,我们留意到民事赔偿轨制不仅能够实现对注册会计师的监视和惩戒,同时,它还可以实现典质性与补偿性的同一。这是由于民事赔偿轨制的受益者就是信息使用者,这样对于统一笔赔偿金来说,对注册会计师是未能履行职责而损失的典质品,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是对其由于信任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讲演所导致的投资损失的一种补偿,是降低信息使用者信息风险的一种方式。因此民事赔偿机制既实现了惩戒注册会计师,促使其进步鉴证水平,同时又深化了审计的根本目的———降低信息使用者所面对的信息风险,而且还部门解决了谁来监视监视者的题目。  
三、结论文章在对审计需求的各项竞争性假说进行全面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审计的市场价值在于降低信息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风险。而传统上,我们所夸大的改善信息质量只是审计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因此审计的价值实际上是由两部门构成,即审计的信息价值和审计的保险价值。用图可表示为:审计保险假说下审计价值图在这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为审计理论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基本研究框架: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下的审计理论框架审计的目标实现途径价值体现研究重点审计本钱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鉴证机制信息价值传统审计理论体系鉴证本钱风险转移机  制保险价值民事法律研  究诉讼本钱  理论上,这一框架为我们把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纳入审计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为我们重新审阅审计轨制,尤其是为我们思索如何进步审计的市场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审计目标外延的扩大将有助于我们拓宽理论的视野。而在实践中,审计本钱的重新界定,审计目标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将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流动进行有效定价②,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引进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指导监管者根据历史环境恰当地在注册会计师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分配财务信息风险。鉴于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02年和2003年两次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做出司法解释。因此,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将在本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我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对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是否成立进行实证检修。25①②研究审计定价的文章,尤其是在美国,几乎都是基于审计保险假说进行研究的,在模型设定时都将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这里的不能够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技术上讲,目前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源于众多的审计假设,并采用抽样审计;其二则是从经济上来看,即使注册会计师在技术上能够克服众多的难题发现所有的错弊,但是这样做所带来的本钱可能远远超过它的收益,因此在审计中,我们非常夸大对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审计研究 2004年第5期包含哪些事项。而修订后的审计讲演准则明确限定了答应注册会计师在意见段后增加夸大事项段的两种情形(夸大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以及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不得在审计讲演意见段之后增加夸大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说明,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夸大事项段中表明所夸大事项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即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明确说明夸大事项段的用途和责任。在新的审计讲演行为规则下,当公司治理当局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时,审计师将从原先的三种选择(出具非无保注意见、出具带夸大事项段无保注意见或出具尺度无保注意见)减少为两种选择: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而出具非无保注意见,或违背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而出具尺度无保注意见。2003年带夸大事项段无保注意见改善率的明显进步表明的迹象是:后任审计师在两种选择中更倾向于出具尺度无保注意见。4?防止曲解的说明本文主要考察了不利审计意见的改善率及其变动趋势,这相称于对事物结果的观察,但结果的形成必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只分析了其中审计师变更因素可能起到的作用,而没有控制其它因素的潜伏影响。通过历年的趋势分析,我们旨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监管工作提供迹象和思路。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为评价审计师变更监管效果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讲演倾向变化的公道性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p#分页标题#e#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学论文李爽、吴溪,2002a,《审计师变更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爽、吴溪,2002b,“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思惟、政策效应与学术含义———基于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管措施的探讨”,《会计研究》第11期。
李爽、吴溪,2002c,“审计意见变通及其监管:经验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第4卷第4期。
李爽、吴溪,2003,《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讲演行为:监管视角与经验证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证券监视治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2001a,《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1997—199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证券监视治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2001b,《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证券监视治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2002,《注册会计师说“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分析(1992—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证券监视治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2003,《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分析(2001—200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Baber,W.R.,Kumar,K.R.and T.Verghese,1995,“Client Se-curity Price Reactions to the Laventhol and Horwath Bankrupt-c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Carey,2000,Voluntary demand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ing by family business,Auditing.Chow,C.,1982,: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 Debtand Ownership Influences”,The Accounting Review (AR) .Dan A.Simunic and Michael T.Stein,1996,
“The Impact of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and the Evidence”,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Datar S.M.,G.A.Felthman,& J.S.Hughes,1991,
“The Roleof Audits and Audit Quality in Valuing New Issues”,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Economics.Dye,R.A.,1993,“Auditing Standards,Legal Liability,and Au-ditor W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Holmstrom,B.,1979,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 ,”Th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Jensen, M. C. and Meckling, 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ment Behaviou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 No.3,1976.Menon,K.and D.Williams,1994,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and Market Prices,”The Accounting Review.Ng,D.S.,1978,“An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alysis of financialreporting and external auditing”,The Accounting /shenjilunwen/Review.O’Railly,D.M.,R.A.Leitch and B.Tuttle,2000,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in Auditing”working pa-per.Rachel Schwartz,1997,“Legal Regime,Audit Quality and In-vest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Tauringana,v.,and S.Clarke,2000,The demand for externalauditing: managerial share ownership,size,gearing and liquidityinfluence,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Titman,S and B.Truman,1986,#p#分页标题#e#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Valuation of New Issu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Wallace,W.A.,1980,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and regulated market.Watts,R.L.and J.L.Zimmerman,1983,Agency problems,auditing,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Willenborg,M.,1999,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mand for Auditing in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Market”,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