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内部控制作为上市公司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信息的捏造、个人舞弊行为的预防提供保证。而自 2005 年以来,我国的内部控制失效事件接踵而至: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违规投资行为带来的损失高达 5.54 亿美元;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因为签订远期运费协议而出现了接近 40 亿元的浮亏;中国中铁和中信泰富均被曝出存在高额的汇兑损失;众多航空公司,如国际航空、东方航空等,都有过在航油套期保值中出现大幅度亏损的情况……该类事件的发生,也令我国监管机构开始思考监管重心的转移:以前仅仅关注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变成在关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同时注重财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2008 年 6 月 28 日,财政部联合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要求从 2009 年 7 月 1日起,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本公司的规模和具体情况界定内部控制缺陷,并针对缺陷进行相应整改,并且鼓励这些上市公司对外公布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
..........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但仍有学者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重大缺陷存在与否与规模大小以及财务状况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存在其他影响因素。Mcvay(2005)专门研究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在对比了 261 家公司之后,发现重大缺陷与会计控制程度以及资源分配状况有关,而与规模、财务状况没有关联。Ogneva(2006)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其资本成本通常较高,因而得出了公司资本成本的大小与重大缺陷存在相关性的结论。这一结论在 Ashbaugh-Skaife(2009)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Leone(2007)也同样是针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研究,提出了组织结构是影响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他认为如果公司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或在该经营期内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披露产生重大影响。Hollis 等(2007)基于 SOX 法案执行这一背景,通过调查也发现与 Leone 相同的情况:组织结构复杂或近期内变化较大的公司都面临较大的会计风险,而其内部控制也容易出现失效的情况,另外他们还发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更容易使用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
2.2 国内文献综述
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相较而言,内部控制审计属于一种新兴的审计业务。由于国外政府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文件颁布较早,其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实施时间较长,因而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也更为丰富。相对于美国 2002 年颁布 SOX 法案,我国政府自 2010 年才正式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执行,政策规定相对较晚。这也使得学者无法获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无法有效地针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研究,因此,学者前期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的内部控制审计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我国相关制度规范出台后,学者开始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研究。下文将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三方面进行阐述。
3 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内涵......................................................11
3.1 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基础..................................................11
4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与实施现状.......................................17
4.1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17
4.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现状.............................................19
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6
5.1 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流于形式....................................... 26
5.2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程度不高..............................26
6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
6.1 SD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公司成立后,在 2002 年 9 月终于安装成功该公司的第一条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相对于现在 SD 公司 GW 级的生产规模来说,当时 10MW 生产线十分渺小,但却标志着该公司正式生产的开始。并且,该公司以此 10MW 的生产线为基础,经历了之后十多年的爆发式发展:2005 年生产规模就达到最初的 15 倍,成功挺进光伏企业的前十强,并于该年成功上市;2006 年生产量达到 270MW;2008 年就已经成功达到 GW 级的生产能力,并在该年成立光伏技术研究院。此后,该公司的发展并未止步,2013 年生产规模再次翻倍,达到 2.4GW 的年产能。除了数一数二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身份外,SD 公司还拥有自己的光伏系统工程建设公司,以及大型太阳能电站,并拥有大量专利技术以支持其生产技术和质量水平的不断创新,可谓是真正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于一身,并跨越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公司。
6.2 SD 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过程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都是在委托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令其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也进行审计。但是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会委托不同的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分别进行审计。主要是因为在要求同一家事务所进行两种审计师,审计收费的增长可能会超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预期,这时,企业通常会让相对较小的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以控制费用。SD 公司也是因此选择了后一种做法。SD 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一直由国际四大的 D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在洽谈同时进行两种审计的审计收费时,由于审计收费增长过高,SD 公司无法接受此收费,最后 SD 公司选择另外聘请国内的 RH 事务所专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
7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7.1 转变宣传策略,提高企业认识
通过前文可知,现在仍然有不少的企业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内部控制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只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长,并且认为内部控制加强的同时,其实是对企业管理层权威的挑战,会影响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和决策。正是由于这些错误想法的存在,使得企业没有意愿,只是为了应付监管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宣传十分不到位,让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此前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宣传都停留在颁发相应文件、组织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讨论,或是通过访谈、报纸等主要媒体宣传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宣传力度虽然大,但是收效甚微。是因为这类宣传大部分只是空泛地讨论,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给企业管理层直观地感受。虽然在颁布基本规范之前,财政部等部门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征求了意见,但是这些意见主要来源于学者以及注册会计师,企业的参与程度很低。
7.2 强化内审功能,充分利用内审成果
通过前文的问卷数据和 SD 公司案例的分析,发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发挥作用也给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带来很大影响。目前,关于上市公司的内审部门的设置仍然存在问题:一些公司至今未设置该部门,更多的公司虽然按照监管要求设置该部门,但并不能发挥内审职能。因而这也导致内部审计成果较差,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不具备利用价值。无法发挥内审作用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独立性和地位较差;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内审人员数量配置与企业业务规模不匹配。
................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