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在于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估。近年来,审计业界出现了以下情况:
1.管理层迫于经营压力而越过内部控制进行舞弊日益增多。
2.在审计方法上,以往的制度基础审计不但不能发现这种管理层舞弊,而且不能有效地发现企业经营战略和流程中经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潜在影响。
3.在审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也迫切需要一种能有效地把审计资源投放在高审计风险项目中的审计方法。
4.同时,在“深口袋”视角下公众对社会审计的期望有所提高,认为企业的经营失败后审计人员应被追究经济责任。
鉴于对管理层舞弊的增多,经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被审单位持续经营的评估和审计资源分配的考虑,以往的制度基础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去10多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逐渐共同开发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识别管理层在经营压力中的舞弊动机,考虑被审单位持续经营的可能性,识别与评估战略与流程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和确定审计资源的投放。以上四个方面的重点,都在于被审单位经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2006年2月,中注协与财政部联合推出新的审计准则,要求在国内审计实务中全面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新准则于2007年开始逐步实行。
1.1.1管理层的舞弊动机
早在1999年10月18日,美国证监会前主席亚瑟利维特在一次演讲中就这样描述:“今天,竞争、技术和全球化的力量势不可挡地汇聚在一起,激发出伟大的创造,释放出全新的发现,燃起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人类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和风险总会随之而来。21世纪初的一系列财务欺诈案的爆发,严重地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使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蔡春,赵莎,2006)。自从英国巴林银行、美国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相继暴露出严重的财务欺诈丑闻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和现代审计技术己经成为国际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台了萨班斯法案,以重建公司信用、培育公众信心。在我国,随着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多次发生重大的贷款舞弊案件以及新加坡中航油破产丑闻之后,如果加强中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也在短期内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热点(李爽,2005)。这些会计丑闻的共同特点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亲自策划并参与了财务造假(蔡春,赵莎,2006)。审计师对非抽样风险的评估存在严重缺陷,这是导致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传统审计实务中将审计程序分为三大类:了解内控、测试内控和实质性测试。前两种程序都是用来评估控制风险,造成了风险评估以控制风险为中心。然而,这种审计方法最大的敌人就是管理层舞弊。管理层无比能够绕过内部控制,直接造成极高的审计风险(徐伟,2004)。究竟风险导向审计能否有效帮助审计人员当好“看门人”角色,在资本市场中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增信服务,是一个无论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1.1.2持续经营假设的考虑
在“深口袋”人文关怀理念下,公众认为审计人员是专家,也是高收入者,对审计人员有很高的期望。审计人员是“看门人”,是审核财务报告的专家。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必然是没任何问题的。并且,审计人员在提供审计服务后,收取了高额的服务费,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安全的鉴证服务。因此,一旦企业因战略不当或其它因素导致经营失败,审计人员作为专家和高收入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审计是为了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而产生的(刘峰,许菲,2001)。审计人员被期望作为信息风险减少者和保险人的双重身份出现。一方面,审计人员被雇佣来对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进行确认和揭弊查错,以减少财务报表隐含的错误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委托人和代理人通过审计费用的支付,将风险转嫁给审计人员,如果审计人员失职而没有察觉人为舞弊,法院会判决审计人员提供赔偿,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这就是西方的“深口袋”理论。
第2章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述评
Robert DAllen指出,近10年来,审计人员将他们的关注点明显地扩展到了被审单位的战略和经营过程。近来的好些研究也试图探究对经营过程的关注能否有效地使审计人员识别风险。例如,Be“等(1997)②描绘了这种审计方法如何让审计人员把关注重点从余额表移到了整个机构及它所处的环境和关键经营环节。Eihfsen等(2001)③描述了这些方法是如何被运用到独个的审计项目的。这些新的审计方法是这样的(RobertDAnen等,加06):1.了解和形成被审单位战略环境的模型2.了解能实施这些战略的关键环节和相关风险及管理层应对3.把这些因素与财务报表认定联系起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被审单位的两个层面实施分析:战略层面和经营环节层面(Bell等,2003)④。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全部审计和财务报告问题实际上都源于影响客户的各种独特情况、业务和环境。审计人员事先仔细地考虑这些潜在问题,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提高审计效果。
2.1国外研究述评
1.1997年Bell等的战略视角
Bell(1997)认为,战略分析使审计人员能够对企业运作的广阔环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然后将精力集中于客户的战略定向或客户的战略重定向。要进行战略分析,审计人员首先必须获得关于被审单位所处行业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期刊杂志甚至会计师事务所自己的行业数据库获得。在行业分析中,审计人员考察该行业的结构,分析其市场划分,组成这一行业的各组织或企业的利益定位,该行业的关键因素以及行业整体风险。审计人员应该了解到以下被审单位在任务环境中的方向性方针:(1)整个经济环境与被审单位所处的竞争市场细分;(2)被审单位在市场细分中的地位与角色;(3)对被审单位当前地位的威胁因素;(4)被审单位所处的市场细分对企业的要求;(5)被审单位与其竞争对手的总体生产能力;(6)管理层对如何比竞争对手更好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愿景;(7)管理层具体实现这一愿景的策略。
第3章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指标体系...... 20
3.1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 20
3.2经营风险对审计失败的影响....... 21
3.3经营风险指标体系.... 22
3.3.1战略经营风险..... 24
3.3.2流程经营风险.... 27
第4章经营风险评估模型........ 30
4.1经营风险及其量化模型综述…..30
4.1.1模型综述...... 30
4.1.2模型量化方法........ 31
4.2经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模型........ 32
4.2.1经营风险的识......32
4.2.2经营风险的评估.... 37
第5章审计实证案例....... 40
5.1模糊综合评价........ 40
5.2案例分析..... 44
结论
经营风险评估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环节,是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综合把握,指出审计重点,确定进一步分析性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的重要步骤。从1990年代开始,国际审计业界不断探索以经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并逐渐提升经营风险分析在审计中的地位。国际四大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尝试将各种商业模型(如Swo丁分析、G〔矩阵和波特的“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引入审计风险分析环节,并提出“战略视角的审计方法”或“风险管理审计方法”等以经营风险分析为核心的审计方法。理论界结合实践,提出了经营风险分析,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和实质性测试为三大重要步骤的审计程序,并和实务界合作共同撰文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国学者于2000年开始关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2003年开始,国内研究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更广泛的讨论。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国外理论界不同,国内研究人员更多地讨论其本质、理论结构、与原有的制度基础审计的异同以及这种审计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而对具体的经营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讨论较少。从2003年到2007年,国内学术界对经营风险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有着广泛的讨论。2007年开始,财政部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全面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准测对如何识别与评估经营风险给予业界较大的操作空间。准测仅要求审计人员关注被审单位性质及其环境,但并没有指出这种分析如何与具体的审计目标联系起来。
本文尝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审计计划中的经营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与评估。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国内外业界和学术界均将经营风险分为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本文指出了战略经营风险中最重要的五个宏观环境风险源和五个行业风险源;流程经营风险也划分为营销、销售和配送管理流程风险,供应链和生产管理流程风险和资源管理流程风险。然后,本文根据这些风险,提出了27个指标的3级指标体系,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起经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模型。#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 /sjlwfb/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