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传统的财务计量体系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即配比原则,对投资者无偏的评估企业价值以及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着重大意义。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老准则)中,规定了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其中也强调了配比原则的应用。这一原则从根本上强调在财务核算中,收入和成本的相互对应关系。进而言之,首先要求财务核算中经济事项的内容能够相配比,第二是期间配比,也即配比的经济活动在时间上有对应关系。在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取代了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并且不再强调配比原则。那么,配比原则是否不再适用新的经济环境?在实务中,是否不需要按照配比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公司如果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违背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审计师是否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审计师和报表的阅读者是否仍然关心配比原则的执行程度?这些问题对于实务和理论界都极为重要。本文认为,配比原则虽然取消,但在会计实践中还是在使用。在配比原则下,会计首先是确认收入,再配比确认营业成本以及三项期间费用的金额,最终得出结果——利润。在新准则中,除了传统的这一产生利润的方式外,也体现了基于资产负债观的公允价值的影响。例如,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入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但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并非是配比原则。因此,在新准则体系中,并不是所有的利润都是由配比原则得来的。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就不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但不影响配比原则在实务中的使用,配比原则依然体现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企业在具体运用新准则过程中如果不按配比原则来确认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做法,事实上也是不可行的(马永义,2006)。
本文所指的成本配比程度,是建立在配比原则的基础上的,衡量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是否遵守了收入成本配比的基本要求。配比程度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将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同的配比程度将产生不同的会计收益结果,而会计收益数字本身是用于签订各种市场契约的工具,将最终决定市场的资源分配效率。从这一角度出发,配比程度对于会计信息的影响意义十分深远。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物,其质量的直接判断依据之一是信息接收者是否能够有效和准确的获得所传达的信息。当然,信息的接受效率本身也存在差异,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专业知识和技巧差异较大。分析师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信息中介之一,为排除信息接收专业技巧的差异,本文研究了最专业的信息使用者——证券分析师是否对于配比程度作出了相应反应。
如果上述关系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则表明成本费用的配比程度对与信息的专业使用者存在影响,也即配比程度本身确实影响了信息质量。同时,本文还试图考察,上述配比程度对市场的影响或者上述两因素的关系是不是存在一定条件?或者从另一角度来看,分析师作为重要的市场中介,其作用的发挥是否受别的因素影响,例如是否受到审计师的影响?审计机制和分析师机制都是金融市场中介,其相互之间是否存在互补或竞争的关系?之所以考虑审计师这一中介,因为审计师在其执业过程中,成本和费用的配比程度应当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更重要的是,审计师能够有机会详细审查企业成本和费用配比的具体账簿和记录,对于企业成本费用配比程度的最终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独立审计作为一种会计信息的鉴证机制能够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经典的代理理论(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高质量的审计能够提高企业报表的可信度,从而减轻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Watts and Zimmerman (1983)进一步指出,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产生的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会促使经营者通过借助高质量的审计以降低代理成本。但是上述审计的作用能否发挥以及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独立审计是否高质量(Datar,Feltham and Hughes, 1991)。DeAngelo (1981)的研究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消除会计报告错误的能力。
第二章文献回顾
本文所涉及的分析师的预测能力、成本配比及审计师声誉都是会计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前人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分别对三个领域进行回顾,尤其是分析师预测能力作为本文的因变量和研究重点,本文对其重点阐述。
2.1分析师预测能力相关研究
证券分析师又称财务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上代表有效定价的重要理性力量。他们是资本市场上为投资者搜集和分析上市公司经营财务数据、提供投资建议和业绩预测的专业人士,相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分析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识别企业对财务报告的过度粉饰(Ball and Shivakumar,2008)。分析师在预测上市公司盈利、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Fried andGivoly, 1982;朱红军等,2007)。己有的研究表明分析师报告具有信息含量(Lys and Sohn, 1990; Francis andSoffer,1997),一般来说,分析师一方面能对于企业内部未公开信息进行发掘,另一方面是对已公幵信息进行深入加工(Ivkovic and Jegadeesh,2004; Asquithetal., 2005)。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极快,从2004年数据库开始正式搜集分析师数据,目前己经有大量分析师在实务界发挥作用。并且我国的研究也发现,市场已经在关注分析师的工作并从中吸取信息(郑方镳,2009)。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22
第四章研究设计................ 25
4. 1样本选取 ................25
4.2模型及变量................ 25
第五章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29
5. 1 描述性统计................ 29
5.2相关性分析................ 34
5.3回归分析................ 35
第六章结论及局限................ 42
结论
成本费用信息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师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本文对企业成本费用配比与分析师预测行为(预测的精确度、预测的分散程度)的关系进行了研宄。本文针对2004年至2011年在深沪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回归,研究发现,超常总生产成本(Dcostl)、超常营业成本率(Dcost2)、超常主营业务成本与总成本的比例(Dcost3)均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ACCY)显著负相关,表明当成本配比情况较差时,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精确度较低,当成本配比较好时,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精确度较高。同时,超常营业成本率(Dcost2)还会影响分析师预测分散程度(DISP),超常营业成本率越高,成本配比情况较差,造成分析师预测的分散程度越高。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收入成本配比得好,有助于提高盈利质量(Dichev and Tang,2008),也有助于分析师进行预测,表现为预测的精确度越高、分散程度越小。
独立审计通过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使会计信息与企业经济实质更趋于一致,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Abdel-Khalik and Solomon, 1988)。成本费用信息通常是企业内部数据,审计师比分析师更能有途径获取这一信息,因此,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时,可以审计师的判断作为依据。本文将是否由??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作为高质量审计的标准,将样本分为四大组与非四大组。回归结果显示,非四大组的企业,超常总生产成本(Dcostl)、超常营业成本率(Dcost2)、超常主营业务成本与总成本的比例(Dcost3)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ACCY)显著负相关,超常营业成本率(Dcost2)与分析师预测分散程度(DISP)负相关,这与全样本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四大组,这种相关关系并不存在。高质量的独立审计能够提供更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结果表明,即使成本费用的配比状况与行业平均水平有较大程度的偏离,但经高质量的审计师鉴证过后,更容易被分析师认可,因为这种配比状况可能是企业特殊环境的体现。此时,经高质量的审计师鉴证后,成本配比并不影响分析师预测的精确性和分散程度。
本文有以下几点可能的贡献及创新。首先,本文为研究成本配比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前人的大量配比原则研究,主要是采用了规范的方式,尤其是国内,大多数讨论了实务操作中的配比原则如何执行,但规范讨论的缺点是难以具备一个共同的讨论原则,较难达成共识。即使是西方研究中,对于配比原则是否具备经济后果,研宄也很少。本文的研宄集中于配比程度是否能存在经济后果,即是否影响市场中介的判断,这一研究起点较为容易得到共识。研究结果也较容易为后续的研究者所参考。并且,本文釆用了实证数据的研究方式,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的问卷等研宄方法存在差别,也提供了对于配比问题的另一种研宄手段,设计的配比程度的研究变量和研宄结果对于后续研宄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对分析师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拓展和贡献。前人研宄中少见对于分析师对于企业内部成本和管理会计后果的考虑和信息吸收,本文的结果表明,财务会计的披露结果也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本身存在联系,分析师能够并且应该综合考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这一结果也要求分析师将应当具备对行业的更好理解和知识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判断成本配比的程度从而提高预测能力。这一点与实务界招募分析师对行业背景的较高要求相印证。#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白晓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政策对分析师预测的多重影响研究[I|.金融研究.2009, 4:92-112.
[2]蔡庆丰、陈娇.证券分析师缘何复述市场信息——基于市场反应的实证检验与治理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11, 7: 140-149.
[3]蔡庆丰、杨侃、林剑波.羊群行为的叠加及其市场影响——基于证券分析师与机构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 12: 111-121.
[4]曹胜、朱红军.王婆贩瓜:券商自营业务与分析师乐观性[J].管理世界.2011,7: 20-30.
[5]储一昀、仓勇涛、王琳.财务分析师能认知审计任期的信息内涵吗? [J].会计研究.2011,11: 90-94.
[6]董大勇、张尉、赖晓东、刘海斌.谁领先发布:中国证券分析师领先一跟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 5: 56-63.
[7]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J]. 2007, 6: 136-148.
[8]冯旭南、李心愉.中国证券分析师能反映公司特质信息吗?一基于股价波动同步性和分析师跟进的证据[J].经济科学.2011,4: 99-106.
[9]宫义飞、郭兰.分析师跟踪、所有权性质与融资约束——基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2, 1: 129-137.
[10]郭杰、洪洁瑛.中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有效性研宄[J].经济研究.2009,11: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