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上市单位审计委员会政策整改效果之实证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1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8251538525725
  • 日期:2013-08-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导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纷纷设立的背后,是否真的具有显著地提高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的作用? 是否真的具有提升上司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作用?换言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设立有没有可能仅仅是一种摆设,根本就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有效性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从理论到实践旨在揭示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实施现状,从而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本文的论证过程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即,主线 1——基于外部审计独立性的视角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主线 2——基于财务信息质量的视角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并适当辅之于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理论分析。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及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自愿性审计师变更作为审计委员会维护外部审计独立性的替代变量,以盈余管理幅度作为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以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设立的年限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对外部审计独立性和财务信息质量是否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期望通过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治理效果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来丰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 1 章为导言,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以及文章的创新点。第 2 章是文献综述,笔者分别对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从审计委员会制度与外部审计独立性,及其与财务信息质量的关系两个视角,来总结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相关研究。第 3 章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文首先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理论的视角出发,阐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机理;其次,笔者对审计委员会制度治理效果进行了理论界定;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假设。第4 章是研究设计,包括检验模型和变量的设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式以及样本选取的标准。第 5 章为实证结果及其分析,具体包括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的统计,简单分组分析,回归结果的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四部分。第 6 章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论文局限性。其中,实证部分的思路见图 1-1。


1.3 本文的创新点
(1)选题的创新。过去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获得不满意的审计意见是导致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显著因素之一。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以观察上市公司在上年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前提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设立与否,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年限的长短,对本年外部审计师变更是否产生显著影响,以期观测审计委员会制度在维护审计独立性方面的治理效果如何,这是本文的一个选题上的创新。
(2)本文通过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相对于 2006 年而言,2007 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显著提高,与此同时,2007 年的盈余操纵幅度也显著高于 2006 年。据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2007 年我国股市的异常上涨是存在泡沫的,因为这种上涨并不依托于实实在在的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2007 年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与会计数字的操控显著正相关。
(3)本文实证结果还发现,针对 ST 公司的特殊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和 ST 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


第 2 章 文献综述


审计委员会产生于美国,因此早期的研究大多基于美国的情况。国外对审计委员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的目的、职责和有效性。由于本文的研究只涉及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因此,文章仅针对与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有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综述。综观各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人们在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是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否维护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否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具体内容见图 2-1。考虑到公司治理机制本身的复杂性,本文不再从完善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而是以“维护外部审计独立性”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作为本文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的这两条主线。以下的文献综述分别按国外文献和国内文献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主要是根据上述两条主线进行。


2.1 国外文献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由于文献较多,本文在总结时,主要按照上述的两条主线进行,即主要从审计委员会制度与外部审计独立性的关系,以及审计委员会制度与财务信息质量关系这两个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2.1.1 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制度与外部审计独立性关系的研究
关于审计委员会维护外部审计独立性方面治理的效果,国外实证研究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是认为审计委员会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审计委员会并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Kunitake(1983)分析了 580 家 AMEX 公司后指出,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并不比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加频繁地更换审计师。Birkett(1986)认为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主要是为了强化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尽管设立审计委员会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的鼓励,但是由于缺乏明晰的、一致的审计委员会的操作指南,审计委员会的目标难以达到。Crawford(1987)也未发现审计委员会与会计原则变更、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师更换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诉讼等之间相关联的经验证据。这方面的调查可以在Kalbers and Fogarty(1998), Col1ier(1996)和 Collier and Gregory (1996)文献中找到,他们一致认为有关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证据是有限的,不能推断外部审计师能够信赖审计委员会的存在。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6-23
    3.1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运行机理........... 16-19
    3.2 审计委员会制度治理效果的界定........... 19-23
        3.3.1 审计委员会制度与审计师变........... 20-22
        3.3.2 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管理........... 22-23
第4章 研究设计........... 23-28
    4.1 检验模型及变量设计........... 23-25
    4.2 盈余管理的计量........... 25-26
    4.3 样本选取 ...........26-28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8-39
    5.1 审计委员会设立情况统计........... 28
    5.2 简单分组分析 ...........28-29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29-37
5.4 稳健性检验 ...........37-39


结论


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及其设立年限长短对外部审计独立性和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得出以下实证结论:
(1)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并未能显著地抑制审计委员会的变更;同时也未能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年限越长久的公司就越能显著抑制审计委员的变更。而上一年获得不满意审计意见时,即使上市公司已经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或者审计委员会的运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不能显著地改变公司更换审计师的情形。这就说明了,获得不满意审计意见仍然是导致公司更换审计师的显著因素,审计委员会因素根本就改变不了这种情形,进而说明了,审计委员会在维护外部审计独立性职能的发挥上,作用非常有限。
(2)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但是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抑制盈余操纵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审计委员会设立年限长久的公司,其盈余操纵水平要显著低于设立年限较短的公司,说明随着审计委员会设立年限的加长,其抑制盈余操纵的职能发挥得更好,进而说明了审计委员会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职能发挥上,与其设立年限正相关。
(3)本文实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用 ROA 表示)与盈余操纵水平(用|DA|表示)之间的关系在 2006 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在 2007 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2007 年的反常表现,引发了笔者进一步对 2007 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的思考。本文比较 2006 年和 2007 年两个不同年度下的盈利能力和盈余操纵水平,结果发现,相对于 2006 年而言,2007 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显著提高,与此同时,2007 年的盈余操纵幅度也显著高于 2006 年。据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2007 年我国股市的异常上涨是存在泡沫的,因为这种上涨不是依托于实实在在的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2007 年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与会计数字的操控显著正相关。#p#分页标题#e#
(4)本文还发现,针对 ST 公司的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和 ST 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达到了白热化。


参考文献
[1] Kunitake W. Auditor changes by audit committees /sjzzzd/ and outside directors [J].Akron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1983, 6(4):1221-1254
[2]Birkett,B.S.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Corporate Audit Committee:[PHD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yt,1986
[3]Kalbers L.P.andT.J.Fogarty. Organizational and Economic Explanations of AuditCommittee Oversight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l998, X(2),1292150
[4]Collier,P.,Theories of the Audit Committee in UK quoted companies:a curiousphenomenon? Accounting,Business and Financial History,1996, 6(2),1212140.
[5]Collier P.,Gregory A.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nd the audit fee[J].The EuropeanAccounting Review,1996,2:177 -198
[6] Menon ,K.,J.D.Williams. The use of audit committees for monitoring. Journal of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4,13:121-139
[7]Hai Yap Teoh,Chui Choo Lim.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uditCommittees,Disclosure of Nonaudit Fees,and Other Issues on Audit Independence:
[8] Eichenseher,J.W.,D.Shields. Corporate director liability and monitoring preferenc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5,4(1):13-31
[9] Pincus K,M.Rusbarsky,Wong. Voluntary formation of corporate audit committees amongNASDAQ firm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9,8(4):239-265
[10]Cottell,P.G.,L.J.Rankin, Do audit committees bias auditor selection?[J].Akron Businessand Economic Review,1988,19(4):87-103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