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升,随之而来的,企业领导人、行政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腐败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的弄虚作假,私设小金库;有的挥霍公款,铺张浪费;有的侵吞公款,中饱私囊;有的因大搞形象工程而被委以重任,有的单位严重亏损但虚报利润,有的为他人牟利,收受贿赂,以致走上犯罪道路……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在 1997 年 6 月至 2006 年 12 月期间,利用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 8 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谋取利益,先后多次直接或通过其妻、子非法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给予的款物,折合人民币 649 万余元。2001 年至 2003 年的全国范围统一换发药品生产文号专项工作中,郑筱萸竟然擅自批准降低换发文号的审批标准,使部分使用虚假申报资料的药品生产企业获得了药品生产文号的换发,其中 6 种药品竟然是假药[1]。”又如引领大陆新的“腐败模式”而被载入中共反腐“史册”的陈良宇,违规挪用上海社保基金 44.5 亿元,从 1984 年开始,陈良宇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招商合作、土地规划、职务陞迁等方面为他人谋利,本人和家人收受他人财物总计 260 余万元,陈良宇还为其弟在上海的宝山区圈地,低价批得土地 300 余亩,造成国家损失 1,000 多万元人民币,而其弟转手倒卖后就轻松赚进整整 1.18 亿元[2]。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社会腐败的现象肆意滋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伤害。有效的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解决领导干部腐败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定时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审计机关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考察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借以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自产生以来,发挥了一定的功效。
经济责任审计 1995 年全面推开,据统计,1998 年至 2000 年 6 月,全国共有 2630 个地方先后开展了行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占应开展的 84.6%,其中有 445 个地方开展了县级以上行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 2591 个地方开展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占应开展的 83.7%;累计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 5.7 万个,审计行政领导干部 4.2 万人,审计企业领导人员1.5 万人。同时,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按照有关规定积极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3]。2005 年以来,全国共审计各领导干部 9 万余人,查出有个人经济问题、违法犯罪等行为的 500 多人,受到撤职等行政处罚的有 2000 多人,占被审计总人数的 2.6%左右[4]。其中 2007 年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 2.5 万余人,发现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高达 36 亿元,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查处 304 人[5]。2008 年 1 月至 11 月,全国审计机关对 2.4 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64 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 226 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6]。2009 年1 月至 11 月,全国完成了对 2 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审计署对14 名省部长和 12 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后,67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 164 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截至 10 月底,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 31.66 亿元[7]。这些数据表明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述现象也充分说明考察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也是提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是大势所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被审计地区内控制度的评审,及对该地区重大投资决策、财政收支行为、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益的审计,评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情况,揭示存在的决策失误、资源浪费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有利于被审计地区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各级审计机关还可以对审计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对普遍性、全局性和倾向性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向党委、政府提交综合报告,为当地政府改进经济管理充当“谋士”,促进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
2、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机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从财务收支、财政收支审计入手,逐笔逐项审查账目,可以发现并纠正领导人在管理、支配、使用国家资财上存在的问题,发现领导人员是否利用职权便利挪用公款、挥霍浪费、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检查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履行情况,以及是否在个人及家庭日常生活中存在严重经济问题;为严格干部管理,强化监督机制,严肃财经纪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用领导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考核、选免必须加强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办法和监督管理机制,全面、系统地评价领导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经济责任,以确保干部任免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被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进行审查达到量化考核,为组织部门使用干部提供和参考依据,有利于党组织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人员,也有利于干部的成长,是领导人员考核、任免、选用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对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种种不够规范之处,亟需进行探讨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论文的研究课题确定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更加客观的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提供合理化建议。
第2章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问题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通常,在信息经济学文献中,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agent),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principal)。詹森和梅克林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8]。归纳起来讲,构成委托代理关系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双方在相对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第二,双方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优势,委托人掌握的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第三,代理人的私人信息影响委托人的利益,即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委托代理关系产生受托责任,Stewart[9](1984)认为是指那些行使政府或公司权力的人所必须为其行为承担说明义务,Gray[10](1993)认为是指提供记录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说明的义务,这义务所产生的赞扬和责备、奖励和惩罚等行为,可视作对受托责任的验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在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广大人民群众虽是国家的主人但并不是直接管理国家,而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各级政府来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人民是委托人,政府是代理人,政府对人民负有经济责任;而政府又委托任用特定的管理者进实际管理,这样又形成了新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政府作为委托人,管理者作为代理人,管者对政府负有经济责任。这样就有了两种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人的人民和政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即相对于代理人的政府和管理者不具有信息优势,不能有效地监督管理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代人,使其更好的为人民和政府服务。
第3章 国内外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综述......... 19-25
3.1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研究评述......... 19-20
3.1.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 ......... 19-20
3.1.2 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 20
3.1.3 英国政府绩效审计......... 20
3.2 国内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评述......... 20-24
3.3 尚待研究的问题 ......... 24-25
第4章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25-41#p#分页标题#e#
4.1 构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25-26
4.2 构建地方党政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程序......... 26-29
4.3 地方党政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设计 ......... 29-41
第5章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41-48
5.1 基本情况简介......... 41
5.2 审计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41-42
5.2.1 审计基本情况 ......... 41-42
5.2.2 审计发现问题......... 42
5.3 A 镇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42-48
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分类设置多个指标,并确定权重,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得出的结论与审计组实际工作中的审计结果无重大差异,证实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在量化评价经济责任上的有效性,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但是,该指标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评价结果依赖于审计工作成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对审计结果具有依赖性。如对于政府采购问题,审计组未能对该问题做具体审计,无法掌握相关的证据,无法确认实施情况,则将对审计评价产生不同的结果;或者审计抽查的样本正好没有覆盖到违纪违规的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
(2)指标设计虽复杂,但其运用仍会存在一定偏差为了更全面客观的评价领导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设计上力求合理、全面、科学。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针对不同地区,指标权重有可能有偏差,也可能存在某些评价指标无实际意义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实际运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成果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应当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标准,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与时俱进,起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 Stewart,J.D.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Public /jjzrsjlw/ Accountability[J].Public SectorAccounting,1984
[2]Gray,R.,Owen,D.&Maunders,K.Accountability:CorporateSoeialReProtingandtheExtemalSoeialAudits.AdvaneesinPublieInterestAceounting,1993
[3] GAO. 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EB/01].2003(6)
[4]Guthrie,J. The Contested National Performance Auditing in Australia[J].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1997
[5]David H Sinason, Donald Tidrick. New Standards For Internal Auditing. InternalAuditing.2001
[6] Ahlenius,I.Performance Audit,Evaluations and Supereme Audit Institutions[J].International of Government Auditing,2000,27(1)
[7] Dittenhofer, M. Performance Auditing in Government[J].Managerial AuditingJournal,2001,16(8)
[8] Whittigton, Kurt Pany, Principles of Auditing and other Assurance Services,Third Edition. McGraw-Hill Inc.,2001.
[9] Robert R. Moeller, Brink’s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 John Wiley&Sons,2005.
[10]Emma Grundy, Paul Collier, Barry Spaul. Auditing Personnel :A Human Resourceto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ron.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