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 言
1.1 研究背景
从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上海证劵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到今,中国证劵市场经历了二十余载。在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可以使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安心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所起的鉴证作用——对流入资本市场的信息作定期检查,若没有会计师事务所来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的正确性和公允性,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就会十分低下,而资本成本会变的十分高昂,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者期望审计能够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另一方面,我国审计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但与国际审计市场仍然存在差距,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比率平均在 8%左右,这显著高于国际审计市场 3%——4%的水平。社会和政府监管部门也将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关注的焦点,突出表现在 2011 年 12 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 2011 年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通知》中特别强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会继续关注会计报表审计中“炒鱿鱼,接下家”的行为,对审计期间发生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以及前后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情况均应及时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报告。
1.2 问题的提出
在审计市场中,达成的审计契约是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市场监管部门三方共同形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是由上市公司、会计师事所以及审计市场监管方三方共同博弈的结果。在这样的一个博弈中,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作为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审查、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为了树立自身的业绩,维护其在市场中的形象,可能会通过会计舞弊或者造假的方式“完善”自身的财务信息,以取得股东、债权人以及相关利益者的认可。对于审计服务的提供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该依据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所提出的财务报告作出如实评价,从而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提供保证,降低股东、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这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应保持“谨慎性”的态度。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产生质疑,而上市公司自身不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疑作出解释或者更改,那么双方就形成了矛盾,上市公司是否会通过变更现任会计师事务所解决矛盾分歧。破坏现存的审计契约关系是存在着一定的审计市场监督风险和相关解约成本,上市公司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只有估计出存在审计意见改善的可能性时,才会进行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决策,那么上市公司怎么定义审计意见改善呢?仅仅通过比较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前后的审计意见类型来判断审计意见是否由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而得到改善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不能将前期的审计意见代替该公司在假定当期没有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下收到的审计意见与当期的审计意见进行对比。从另一方面讲,审计市场监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审计市场的正常有规律的运行。由于审计市场的监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即使能够证明上市公司存在审计意见改善的目的,也不能说明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事务所变更可以实现审计意见改善的动机。针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意见改善动机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研究时,形成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审计意见改善动机以及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成功实现了审计意见改善动机?
1.3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包括:
(1) 对于审计的需求者——上市公司而言,通过考察其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意见改善动机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决策会影响整个审计市场和证券市场,引起市场监管者的关注。
(2)对于审计的执业者——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在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的供给方大于需求方,即审计服务的需求者(上市公司)在审计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获得经济利益。这些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产生经济依赖,从而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所以,通过本文的研究,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完善自身管理,规范自身执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制止上市公司因为自身动机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从而为维护审计独立性和公信力提出了时事建议。
(3)对于审计市场监管者而言,我国独立审计的发展历史短,虽然我国审计市场也颁布了一系列审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但与国际成熟的审计体制相比,仍显薄弱。通过本文分析,为完善有关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政策、规则提供了借鉴。
(4)与国外丰富的审计理论与实务成果相比,国内的研究明显单薄,研究方向单一。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审计历史短,审计信息披露相对有限,很难形成研究所需的大量连续性数据,而审计与其社会学科交叉和融合程度有限,这些都制约着审计研究的深入开展。而本文力图从理论上更为系统地阐述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意见改善动机之间的关系,丰富审计理论。通过深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类,形成完整的实证研究框架。同时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市场的相关特点,对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本人也希望通过研究,从中凸显出国内审计市场的薄弱之处,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审计的研究略尽绵力。
2.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会计师事所变更的鼻祖应该是 Burton 和 Roberts(1967),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美国 500 强公司管理层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后指出:公司管理层发生改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额外”服务以及增加新的融资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原因。Beding field 和 Loeb(1974)同样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按重要程度将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依次列出:审计费用;不满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公司合并;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处理上存在分歧;会计准则强制变更;寻找更优质的审计服务等。早期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虽然以量的形式比较客观的反应出会计师事务变更的原因,但问卷调查所调查结果的可信性是无法核证,这就导致了所调查数据可能无法反映该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我们也可以试想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是不可能在问卷调查中,明确表明自身是为了获取更“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进行会计师事务变更的。因此,这些研究结论的可信程度引起各界人士质疑,然而对于关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开山之作为后来的审计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形式不利于获得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动机,再加上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并非是某单一原因造成的。随着观察样本的不断增加和完善,众多学者开始通过改进研究方法,研究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意见、财务困境以及诉讼风险等的相关性,希望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3. 理论分析................. 20-24
3.1 理论分析................ 20-24
3.1.1 委托-代理理论 ................20-22
3.1.2 经济人假设................ 22
3.1.3 寻租理论................ 22-23
3.1.4 审计契约关系的终止................ 23-24
4. 研究设计 ................24-30
4.1 研究假设................ 24-25
4.2 研究框架 ................25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的选取................ 25-26
4.4 研究模型 ................26-30
4.4.1 审计意见估计模型................ 26-28
4.4.2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模型................ 28-30
5. 实证研究分析................ 30-37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0
5.2 审计意见估计模型分析 ................30-34
5.3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模型分析................ 34-37
结论
对于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经济依赖,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审计市场的审计质量,而上市公司往往以解聘威胁现任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其违背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满足上市公司自身利益。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存在审计意见动机的预期,研究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动机是否存在相关性,选择 2008 年—2010 年上市公司有关数据作为本次的研究样本,采用描述分析法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p#分页标题#e#
(1)通过对审计意见估计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低于做出相反决策下(没有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收到的“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这就说明了上市公司存在审计意见改善动机。
(2)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模型,得出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意见改善动机存在相关性。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是为了实现其审计意见改善的动机,这也反映出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审计市场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Jagan Krishnan.Audit switch and conservatism.[J]./sjlwfb/ AccountingReview.1994,January:P200-215
[2]Jagan Krishnan,Jayanthi Krishnan. Litigation risk and auditor resignations.[J].TheAccounting Review.1997 October:P539-560
[3] Bockus and Gigler.A Theory of auditor resign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1998(8):P191-208.
[4]Burton.J and W.Roberts.A study of auditor changes.[J].The Journal ofAccountancy,1967(4):P31-36.
[5]Bedingfield,J.B.and S.E.Loeb.Auditor changes—An examination.[J].The Journal ofAccountancy,1974(3):P66-69.
[6]Chow and Rice.Qualified audit opinion sand auditor switching.[J].AccountingReview,1982(4):P326-335.
[7]Smith.Auditor"subject to"opinions,disclaims,And auditor change.[J].Journal ofpractice and Theory,1986(8):P95-108.
[8]Johnson W B TLys.The market for audit services:Evidence from voluntary auditorchang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1990(1):P281-308.
[9]Schwartz and Melon.Auditor switches by failing firms.[J].AccountingReview,1985(4):P248-261
[10]Bryan Tiras and Wheaktley.the interaction of Solvency with Liquidity and itsAssociation with Bankruptcy,[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Accounting,2002(2):P2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