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环境的巨变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企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一系列知名企业财务丑闻的曝光更是让内部审计由幕后走向台前。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保存及拓展职业空间,改革内部审计模式已经势在必行。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第61届年会上,内部审计被重新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并为组织增加价值。内部审计采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过程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一新定义将“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对象范围,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动力。2006年,在IIA第65届国际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执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以此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合规性成本。次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IIA第66屈国际大会上,受邀发表演讲的很多专家学者都赞成内部审计应以风险为导向。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已成为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2003年,随着《内部审计准则》、《审计著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内部审计逐渐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与此同时,在西方先进内部审计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冲击下,我国内部审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屯计理论与技术,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抉择。2004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主要对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进行了探讨。2005年,中国内部屯计协会发布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将风险管理审计列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开始进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流动性风险”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成为风险管理关注的重点对象。由于现有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学者们纷纷开始反思企业风险管理,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2008年11月,国资委要求各中央企业重视企业风险管理,颁布了《关于2009年中央企业幵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把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摆放营管理的重要位置,并建立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机制1。当前,金融危机一波未平,欧债危机一波又起。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企业运作的外部风险有增无减。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幵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迫在眉睫。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体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确定了全文的写作方向。
1.1.2研究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体现在:现阶段,国内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外部审计而言的,风险导向内部屯计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现有的研究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对象、程序方面存在分歧。本文在参考西方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和传统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对比,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行了界定,按照“定义——对象一职能——目标——程序”的思路对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期冀能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起到一定启示作用。本文的实际意义体现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了当前国内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利环境因素,也从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职能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五个方面全方位地剖析了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障碍,并从公司治理、人才培养、内审技术和问题整改四个角度入手,为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提供了较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2.1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曾说过,“内部审计这棵大树扎根于古代,只是到了近代才开始幵花结果。”寥荽数语即勾勒出了内部审计从萌芽状态发展至今的历史进程。古人云,以古为镜,可知兴替。通过观察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其中的规律,更好地把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指导内部审计实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出于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2.1.1萌芽状态
内部审计阶段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如泰勒幵创的科学管理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审计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其他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有着大体一致性。审计的萌芽几乎与国家萌芽处在同一时期,我国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国家审计”,出现了具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的过程中,分权制度出现了。奴隶主对奴隶往往拥有任意支配权,少数的奴隶主们占有社会上大量生产资料,大奴隶主将自己的私有财产委托给其他代理人经营,为了对受托人进行考查和激励,他们需要监督受托人的绩效和效率并对受托人的工作进行审查监督,这样就出现了最早的内部审计。因此,社会分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受托责任的需要是审计雏形出现的驱动力。在奴隶社会中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虽然出现了原始审计雏形,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人们的分工还不够细化,内部审计专业化水平较低。人类在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在公元5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近1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社会分工得到发展,内部审计也有很大的进步,幵始出现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形式与现代审计具有相似性,这一时期的复式记账原理对内部审计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内部审计技术由简单的验证、核对转向对账簿的审查,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对象及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逐渐向财务导向演变。
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研究 ........................35-45
3.1 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然性 ........................35-38
3.1.1 直接原因——全面风险管理........................ 35-36
3.1.2 外在压力——内部审计外包 ........................36
3.1.3 内生动力——自身发展规律........................ 36-38
3.2 国内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可行性........................38-41
3.2.1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条件........................ 38-40
3.2.2 国内企业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40-41
3.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实际应用........................ 41-45
3.3.1 SWOT分析与风险识别........................ 42-43
3.3.2 风险坐标图与风险评估........................ 43-45
4 我国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45-53
4.1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存问题........................ 45-47
4.1.1 内审独立性差........................ 45
4.1.2 人员素质不高........................ 45-46
4.1.3 职能范围狭窄 ........................46
4.1.4 程序不够规范........................ 46-47
4.1.5 方法相对落后........................ 47
4.2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对策........................ 47-53
4.2.1 提高企业风险意识........................47-48
4.2.2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48
4.2.3 提高内审部门地位........................ 48-49
4.2.4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49-50
4.2.5 推广先进审计技术........................ 50-51
4.2.6 实行内审通报制度........................ 51-53
结论
内部审计通报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对违法违纪、贪污浪费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对被审计对象构成了有效约束,又为外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履职情况提供了依据,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又可提高审计结果透明度。此外,审计通报制度还增进了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有利于争取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配合。透明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幵是最有力的监督武器。国家审计公告制的实施,在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廉政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可以借鉴国家审计公告制的做法,推广内部审计通报制度,发挥内部审计警示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威慑力。推行内部审计通报制度,对被审计企业和内部审计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获得足够的授权,能够依法循章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者管理人员的阻挠干涉;另一方面,要将内部审计通报结果同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人绩效评价挂钩,使审计结果通报在考核履职情况和人事任免程序中发挥积极作用。#p#分页标题#e#
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应该做到如下三点:首先,在实施内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做好资料搜集、分析、评价等工作,并将实施审计程序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作为得出审计结论的基础。其次,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获得支持审计结论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不是盲目追求数量、以次充好。此外,进行审计评价要有理有据、实事求是,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而要联系企业发展状况、深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真正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审计信息不公开,违法违纪行为便有机可乘;查处问题不深不透,内部审计的公信力就会受损。内部审计发展二十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有内部审计法规制度方面的漏洞,有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的缺陷,也有内部审计监督不严,单位查处不力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安德鲁.D.钱伯斯,杰拉尔德温顿,乔治.M塞利姆著,陈华译.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 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郭咸刚.西方管理学说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张晓君等译.管理学(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理查德.L 莱特里夫,温特.A华里丝,格兰恩.E -萨姆那等著,李学柔译.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上册)[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7]刘三昌.企业内部审计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宋明哲风险管理[M].台北: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行中心,1984.
[9]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0]温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吋代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