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外部审计质量与大股东“掏空”情况的实证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4072058125299
  • 日期:2013-04-0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势头良好,自 1990 年 12 月沪市、深市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截至到 2010 年 3 月底,我国的上市公司总数量为 1718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 24.5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三位。持续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优化了经济资源的配置,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原因,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有的甚至超过 50%。这样导致其他的股东或者中小投资者根本无法制衡第一大股东。导致第一大股东利用自己比例较高的控制权,通过地下通道如内部关联交易、证券回购等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国外的学者通过对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研究发现,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揭露是否存在“掏空”的事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那么对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而言,审计是否能够像国外研究得出的结论那样,也能识别和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掏空”的现象以及“掏空”的程度?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如何呢?如果发表的是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对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是否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呢?审计费用和审计师变更与大股东“掏空”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带着这些问题,试图探讨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相关法律和公司制度不够完善、审计师事务所处于发展阶段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和审计师变更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文对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和审计师变更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公司治理,尤其是公司外部治理的发展,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为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拓展了研究的方向。
从实践意义上来讲,本文以我国沪两深市上市公司 2008-2010 年连续 3 年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检验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和审计师变更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以下四个目标:(1)对上市公司而言,有助于完善其治理结构,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严惩措施,遏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提高经营绩效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的规模。(2)是对监督者而言,根据大股东“掏空”的具体行为,采取针对性的监督措施,制定奖罚分明的公司制度,规范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3)对中小投资者而言,公平公开的资本市场能够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维护其合法权益,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4)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为提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壮大审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优化审计的环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证依据。


1.2 研究框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且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在以前学者研究基础之上,对审计意见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解析审计师与大股东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沪两深市上市公司 2008-2010 年连续 3 年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实证考察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和审计师变更与大股东“掏空”之间的动态关系,并验证上述的理论分析。最后站在公司治理的视角,尤其是公司外部治理的角度,对如何遏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选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如下:一是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发展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来分析审计意见和审计费用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基于数据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考虑,根据沪深两市上市公司 2008-2010 年连续 3 年的年报数据,收集全面准确的财务数据,研究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是否存在大股东“掏空”的现象以及“掏空”程度如何,这样得出的结论具有严谨、全面和系统性。避免了单独采用沪市或深市的部分样本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全面概括的特点。
本文共分为 5 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 1 章从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开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分析脉络,并介绍了本文有可能实现的创新点。
第 2 章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国内外有关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和审计师变更以及大股东“掏空”的行为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前人的研究做出评价,找出以前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之处,为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 3 章剖析了大股东“掏空”的理论根源,其根本原因就是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阐明了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根本机理,即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不相对等。接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的掏空方式。
第 4 章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回归模型,根据收集获得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 2008-2010 年连续 3 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审计意见和审计费用以及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根据实证得出的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
第 5 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依据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得到的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遏制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建议,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供参考。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外部审计质量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 2004 年 5 月 1 日发布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3 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准则中阐述了外部审计质量的内涵,它是指由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过程及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活动。该准则就内部审计机构评价外部审计质量的目的、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报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有利于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实施这项工作。外部审计质量的评价重点主要有以下内容:(一)外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二)外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性;(四)外部审计机构的信誉;(五)外部审计所用审计程序及方法的适当性;(六)外部审计所用审计依据的有效性;(七)外部审计范围和内容与内部审计机构要求的一致性。
衡量外部审计质量的变量有很多,很多学者用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收费、事务所规模和审计师变更作为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外部审计质量是公认的审计治理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由于审计师出于财务方面的压力以及与客户之间存在的合作关系,审计师往往不容易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审计师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可以认为其审计质量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意见类型能够完全衡量外部审计质量。De Angelo(1981)研究结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外部审计质量存在相关关系,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有较大的声誉投资,为了保护股东的投资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Palm Rose(1988)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审计质量也越高。伍利娜和束晓辉(2006)研究结果是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后,审计意见能够得到改善,且上市公司越早决定变更审计师,其审计意见改善的可能性越大。这说明审计师变更对于外部审计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采用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收费和审计师变更这三个变量作为衡量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第三章 大股东“掏空”与审计意见...................... 21-26
    3.1 大股东“掏空”的理论根源 ......................21-23
    3.2 我国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具体原因...................... 23-24
        3.2.1 股权性质...................... 23
        3.2.2 制度背景...................... 23
        3.2.3 内部治理...................... 23-24
    3.3 审计意见与大股东“掏空”的关系...................... 24-26
第四章 审计意见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实证分析...................... 26-46
    4.1 研究设计 ......................26-30
        4.1.1 提出研究假设...................... 26-28
        4.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8-29
        4.1.3 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29-30#p#分页标题#e#
    4.2 描述性统计 ......................30-38
    4.3 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38-39
        4.3.1 多元回归结果...................... 38
        4.3.2 回归结果分析 ......................38-39
    4.4 对照组分析...................... 39-46
        4.4.1 对假设 4 的检验 ......................39-40
        4.4.2 对假设 5 的检验............................................ 45-46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46-50
    5.1 研究的结论与局限性...................... 46-47
        5.1.1 研究结论...................... 46-47
        5.1.2 研究局限性...................... 47
5.2 政策建议 ......................47-50


结论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的结论:
(1)2008-2010 这 3 年中,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收到的审计意见与大股东担保“掏空”(LMR)均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大股东通过担保“掏空”的越多,越可能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假设 1 成立。这说明当集团公司或大股东发生财务困难时,他们绝大多数会选择债务相互担保形式“掏空”上市公司。
(2)2008-2010 这 3 年中,大股东通过资金占用“掏空”的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小。假设 2 不成立。这说明我国在 2006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的通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尽管已经将禁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纳入到法律制度里面,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情况仍然存在,并没有彻底消失。
(3)在这 3 年中,审计意见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均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就越不容易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这直接导致了大股东对于大规模上市公司的“掏空”越加剧烈。也即公司规模对大股东“掏空”影响审计意见的关系是负向的。
(4)在这 3 年里,审计意见与资产负债率(LEV)均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上市公司越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师对于上市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上市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越低,越容易得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5)由本文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审计费用和审计师的变更与大股东担保“掏空”(LMR)和大股东资金占用“掏空”(OCC)没有相关性。假设 3 不成立。在这 3 年中,审计费用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 ASSET)和聘请国内“十大”均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审计费用与流动比率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审计师变更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均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6)在这 3 年中,对于那些存在大股东“掏空”现象的企业,聘请了国内“非十大”进行审计的要比聘请了国内“十大”的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即对于大股东的“掏空”,国内“非十大”比“十大”更容易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假设 4 不成立。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年。
[2]贺建刚:《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外部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0 年第8 期。
[3]Johnson,La porta,Lopez-de-Silanes and A.Shleifer,Tunnelinghttps://www.51daxielunwen.com/sjlwfb/,American EconomicReview,2000.
[4]La porta,Lopez-de-Silanes,A.Shleifer and R.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
[5]Berle.A,Means.G,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orperty,Macmillan, 1932.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Shleifer.A.,R.W.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1997.
[9]Harris.M,A.Raviv,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Economics,1998.
[10]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1999.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