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选题理由
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人们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和实务存在很多争论和分歧,这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为什么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有如此多的争论呢?笔者认为,这些争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不熟悉、不适应甚或不赞成;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价值所在。可以肯定的是,诸多争论反映了内部控制审计理论还不成熟。为此,笔者对美国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笔者发现,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否会降低市场效率,进而影响到美国证券市场的领导地位?由此引发了包括许多美国国会议员、时任纽约市市长彭博、时任美国证监会主席克里斯多弗?考克斯和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政经人士的激烈争论。
第二, 内部控制审计强制实施的企业范围和时间表如何确定?在经过各方权衡之后,基于时间、成本和技术规范等原因,美国证监会(SEC)先后5次调整了在美上市公司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时间。
第三, 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控制本身还是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即管理层认定)?这导致了美国证监会(SEC)批准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用审计准则5号(AS5)替代审计准则2号(AS2),即用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替代对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审计。
第四, 内部控制审计的技术标准和审计方法论如何确定?在实施过程中,美国证监会通过对审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效率的调查,促成了 PCAOB改进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5号(AS5)中强调采用“风险导向、自上而下”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并强调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等。
同时,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缺陷认定标准等技术也成为了审计师们纠结的问题。我国的情况如何呢?通过我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争论的整理2,笔者发现,这些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性质和目的方面。如内部控制能否成为一种审计对象,并对其进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传递给市场的信息差异是什么?标准无保留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最高标准还是最低要求?同一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和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的不同组合,特别是当其中一个为标准意见,另一个为非标准意见时,这样的审计意见组合给市场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有学者对现行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提出了质疑,如张艳、钟文胜(2011)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破坏了现行的财务报告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协同性。有学者则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性质和审计风险提出了新的观点,如雷英、吴建友等(2011)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应该是行为审计,需要单独的审计风险模型、二是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对象和范围。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控制审计是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是全面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本身还是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范围是某一个时点的内部控制还是某一个期间的内部控制?等等。三是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技术和标准方面。主要的争论有:内部控制本身的标准如何确定,是统一采用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还是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规模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如何认定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对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所规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如何区分?实质性漏洞(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标准如何确定?内部控制审计是与财务报告审计整合审计还是分别审计?是由同一个审计机构审计还是由不同的审计机构审计?等等。
第二章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理论解释
审计是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物。只有把审计放到委托代理关系中进行考察,才能把握审计的本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也不例外。从1721年针对英国南海事件的第一份民间独立审计报告的出现,审计制度已经运行了两个多世纪,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会出现并得以制度化呢?这需要从经济制度的变迁出发,考察委托代理关系的变化,从而解释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本质。
第一节从委托代理关系到财务报表审计
一、 委托代理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
一般认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在十八世纪,私人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主即是所有者也是经营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社会化生产程度日益提高,产品市场不断延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相当的管理知识、专业技能、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而企业所有者并非都具备上述能力,逐渐地,企业所有者通过聘请具备上述能力的经营者来管理企业,并最终形成了将企业的经营权全部委托给外聘的经营者。于是,企业经营者的来源和组成发生了变化,涌现出了一批拥有丰富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虽然不是企业所有者,但是却通过获得所有者的授权,而掌管着企业的经营决策,成为企业经营的实际掌控者。由此,委托代理关系得以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如果付出更多的努力,企业就可能获得更好的经营结果,委托人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但问题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取向是不一致的。委托人是靠最终经营结果的分享而获益,而代理人则是靠委托人支付的报酬而获益,在委托人支付的报酬和经营者的努力不能直接挂钩时,经营者未必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委托人关心结果,但代理人却不感兴趣;代理人关心付出努力后得到的报酬,委托人却不直接考量这种付出,同时对支付更多的报酬也没有直接兴趣。这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第三章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75-95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本质及目标的再认识...................... 75-85
一、 内部控制概念辨析 ......................75-80
二、 内部控制契约观...................... 80-83
三、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降低交易费用...................... 83-85
第二节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确定 ......................85-88
第三节 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 88-93
本章小结 ......................93-95
第四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标准...................... 95-117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 ......................95-99
第二节 基于内部控制契约观的内部控制...................... 99-103
第三节 内部控制标准:内部控制有效性...................... 103-114
一、 国外主要内部控制标准及评价...................... 112-114
本章小结 ......................114-117
第五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审计结论形成...................... 117-147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117-124
第二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性评价方法...................... 124-129
一、 详细评价法 ......................124-126
二、 风险导向评价法 ......................126-128
三、 现行准则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定性评价路径......................128-129
第三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量评价方法...................... 129-136
一、 简单的加权平均评价法 ......................130-131
二、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131-136
第四节 基于内部控制契约观的有效性认定...................... 136-144
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内部控制审计是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创新,是对委托代理过程的监督,这是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内部控制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失灵。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都包含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用来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得总的代理成本最小;二是监督机制,用来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所有者掌握足够的信息用以决策,并据此来兑现激励机制。传统委托代理激励机制是通过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来实现的,因而相应的监督机制只需要对剩余收益进行核实,即对委托代理结果进行监督,开展财务报表审计。当传统委托代理关系中各方利益取向发生异化时,仅仅依靠对委托代理结果的监督就不能起到对委托代理关系的监督作用,造成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失灵,因此需要对委托代理监督机制进行创新,在对委托代理结果监督的基础上,增加对委托代理过程的监督,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p#分页标题#e#
二、传统委托代理监督机制的失灵来自委托代理关系中各方利益取向的异化,而这种异化来自于经济制度的创新。委托代理各方利益取向异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现代金融制度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所引致的委托方利益取向的异化,即委托方败德行为的发现;二是来自激励制度创新所致的受托方利益取向的异化,加剧了受托方败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第1版,人民出版社,1978年。
[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第1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蔡春,谭洪涛,会计实证模型与方法研宄[M],第1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陈汉文,韩洪灵,审计理论[M],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5]陈毓圭,论财务会计改革[M],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6]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一一代理经济学文选[M],第1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一卷)[M],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8]葛家樹,刘峰,会计大典一一会计理论[M],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9]郎咸平,公司治理[M],第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郎咸平,操纵:机构投资人与大股东操纵策略案例[M],第1版,东方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