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硕士论文代写:简析内部控制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摘要: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最初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而产生的。审计的产生有其客观基础,即私有制的产生及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管者分离。纵观审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两权分离产生的经济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审计 独立性 会计责任
一、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财产不断积累,财产所有者无法亲自掌管所有经济活动,需要委托(或授权)他人代为管理财物。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因财产经营管理而产生了经济受托责任关系。为了评价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财产所有者需要委托(或授托)独立于管理者以外的第三者即审计人员对此进行审查、考核及评价。在商品经济下,随着这种经济受托责任关系的不断发展,审计尤其是社会审计得到了极大发展。
二、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查和做出审计结论的保证,是审计工作的立身之本。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干扰。表现在:
1.组织机构独立。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单位和委托单位,特别是独立于其财政、财务部门之外,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另外也要求审计机构独立于外部的其他机构和组织,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超然独立的身份。
2.经济独立。指审计机构的经费来源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保证,不受被审单位的制约。
3.工作独立。指审计组织和人员具有独立的身份,不参与被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与被审单位和委托单位之间不存在任何经济利害关系,使他们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审查和评价。同时,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时,不应受到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在整个审计监督体系中,社会审计的独立性最强。正是由于其双向独立性的存在,才能使它客观、公正地评介被审事项,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
三、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关系
首先有必要明确审计和会计的关系。审计和会计都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两者相互联系,亦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表现在:
1.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鉴证和咨询等。
2.具体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即价值运动,即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而审计的具体对象不仅包括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还包括无法用货币表现的管理行为。
3.执行者的地位不同。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单位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而审计人员则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
4.依据的法规不同。我国的会计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而审计规范包括审计法、审计准则等。
5.方法、程序不同。会计有一套专门的方法,通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分类和汇总,形成会计资料,提供给有关人员用于管理和决策。审计的方法是调查、研究、分析和评价,经过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的。可见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有着显著不同,但二者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以及落实相关责任,在审计过程中要明确划分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扩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是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而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这就说明了会计报表毕竟是被审单位编制的,他有充分的权力来选用会计原则,因而必须对报表的公允性负责。审计责任是不断发展而来的,现今以验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为主,并揭露重大错弊,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应保持职业审慎态度,运用正确判断,以便有合理的把握发现会计报表所存在的重大问题。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不可能保证发现所存在的全部错弊,他的责任在于合理制定计划和实施必要程序,以合理确信所能发现的重大错弊以及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重大违法行为。因此,审计人员不是会计报表正确性的保险人和担保人,那是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界限明确,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
四、审计证据与审计程序的关系
审计证据是指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所取得的反映被审事项的各种文件和资料,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全理的证据作为基础,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可信赖。因此,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据以发表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根据。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审计程序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例如审计人员在运用符合性测试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支持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在运用实质性测试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与符合性测试的有关证据结合起来评价会计报表认定。审计证据来源于审计程序,但是二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审计实务中通常是针对每项会计报表认定来实施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不同的审计程序可提供不同的审计证据,而不同的审计程序可用来证实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所以,必须针对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来选择最适当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五、内部控制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现代审计是在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因此又称为制度基础审计。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1.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审计方法的变革,导致现代审计的产生。传统审计的主要方法是对被审单位的所有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进行详细审查,审计工作量大。后来,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审计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遵循一定的程序并且能自动检验差错,从而增强了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资料的正确性和可信性。如果被审单位具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可以依赖和利用会计资料的程度就高,从而一方面能够大大减少获取审计证据的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避免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随着科学的抽样审计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审计方法,以抽样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特征的现代审计应运而生。
2.内部控制制度决定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与质量。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要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如果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没有一贯执行,那么仅凭抽查小部分会计资料与业务资料来推断被审总体的情况,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这就限制了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
3.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对象。由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查及审查范围和内容,因此,把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其首先审查的对象。一方面,现代审计以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重要审计对象,以求获得一个可靠的内部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行,又有待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反之,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又将促进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六、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
测试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是现代审计中两项重要的审计程序。符合性测试,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审计测试,它是在了解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的测试,其目的在于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信赖程度做出评价。符合性测试主要有三种方法,即追踪法、重做法(实验法)和观察法。但是符合性测试并不是每个特定的审计项目都必须执行的,只在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进行符合性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的情况下,才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审计实施阶段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单位内部控制所产生的会计资料和业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它是审计人员根据符合性测试确定的审查重点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测试和验证,以便做出更为确切的评价结论。无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否高信赖程度,都要对各重要帐户进行实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1.测试的对象和目的不同。符合性测试的具体对象是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目的在于揭示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协调地运行;而实质性测试主要是以内控制度产生的结果——财务会计报告及相关资料为直接对象,其目的在于评价财务表达的公允性。2.测试的依据不同。符合性测试主要以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依据;而实质性测试主要是以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为依据。3.测试的时间不同。符合性测试主要在期中进行,而实质性测试一般在期末进行。4.测试的方法不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要运用抽样方法,但前者是用属性抽查法,而后者是用变量抽查法以及函证法、实地盘点法和帐户分析法等。#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