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审计论文写作样本-论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原因及对策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4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04102125293519
  • 日期:2012-04-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局限性、审计方法及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等因素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目前高校办学和业务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同样也存在风险,且较之以前有加大的趋势。本文论述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并相应提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原因,对策

Study on interior audit risk of higher lear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The factors such as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interior audit institutes, the limit of business abilityof audit employees, design patterns, audit methods and so on decide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of interior au-dit employees.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activities of higher learning appear and the interior au-dit work of higher learning not only has risk but also greater ris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 of interioraudit risk and provides measures for precautions and risk control.

Keywords:interior audit; risk; cause; countermeasure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主体认为财务报表是合法、公允的以及内部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依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一、高校内审风险的特点

1.风险后果的间接性。
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且高校内部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内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比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人的任用,从而影响被审计人甚至其所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
2.风险表现的隐蔽性。
审计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本人都未觉察到。
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本身。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领导不重视,又有内审独立性不强的原因,也有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原因,但更多地表现为内审自身的原因,如审计风险意识不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能胜任日益广阔的审计领域等等。
4.描述现状,不进行评价,不表示意见也是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一个特征。
有的内部审计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对所审计的事项不敢定性,甚至不敢揭露,就事论事,只罗列事项、数据,只描述现状,不进行评价,更说不上提供一些处理意见或为领导提供建设性决策意见了。这样的审计,无为也就无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的内审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自身的生存风险。
5.不能正确进行职能定位,越位处理一些事项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高校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有时认为什么事情都要审计审后才放心,审计部门有时自己也未有清醒的认识,到处指手画脚,俨然一个“钦差大臣”,到处表态,越权处理,既影响了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也埋下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内审主体的因素
1 .内审机构的组织形式未能有效保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形式五花八门,有把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中,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以人员紧张为理由,未设立专职审计岗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其中包括分管单位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在领导人选的安排上出现一人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的情况。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2.内审主体的风险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内审领域不断扩展,审计事项和任务越来越多,而多数单位内审人员本来就紧张,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审计任务,常常是重完成,轻风险,重成绩,轻处理,审计风险意识较低,甚至一些审计人员拿问题作筹码送人情,对问题也就不反映或少反映了,当然处理、处罚也就变了样,自然也就隐藏了审计的风险。
3.内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关系。我国内审人员普遍具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与审计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领导不重视内审工作,不重视内审人员队伍建设,将一些“老弱病闲”、工作能力差、工作原则性不强和缺乏责任心的人员充斥到审计岗位上,导致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较差。同时,审计部门近年来任务重,人员少,后续教育、学习及培训又跟不上,一些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审计工作的需要。
4.内审机构及人员职能定位不准,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职能未区分开
内审机构的设立与组织目标紧密相连,主要发现组织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哪些管理不严,哪些有漏洞,哪里可能产生浪费,哪些地方没有效率,以及在制度建设的时候哪里需要适当的设置控制点,这才是内审的专长,内审的工作。这项工作与纪检、监察的对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与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能力、业绩考核等应各有侧重和区别,不能职责定位不准。
5.对单位领导要求内审的意图把握不准内部审计的作用
应在帮助组织的正常、高效运转,要关注组织和最高当局对影响当前组织工作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如果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话,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该审未审,审而未透,影响工作质量,加大审计风险。
6.因与被审计单位及人员的同事关系、熟人关系、利益关系,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
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职工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审计时就会出于利益关系或感情上抹不开情面,以致审计时走过场,对有的违规违纪事项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拿问题做交易,不能正确履行审计职责,使审计风险加大。
(二)内审客体的因素
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存在复杂性和隐蔽性,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增加审计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性质、经济活动事项复杂程度、内控制度强弱、管理人员素质高低、财务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审计风险大小;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等有关资料不完整、不真实,甚至故意隐匿有关资料,使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若被审计单位对其财产物资、债权债务、账外费用不进行认真清理,也使审计人员对其经营成果不能准确认定,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三)内审程序和方法的因素
1.内审方法模式滞后
我国内审方法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2.审计抽样误差的影响
抽样审计误差影响。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取证、评价及做出结论因素
首先,审计过程中违纪事实取证难。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人员有权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向审计人员出具、提供材料。但在实际中,却往往得不到积极配合,甚至遭到拒绝,这就很难做到证据充分性和完整性,以至影响到违纪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其次,处理难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
4.审计操作不规范的影响
如为降低成本、随意放弃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或在实际操作中程序脱节,委托书的签订不符合法定程序,审计方法选用不科学,未向被审单位索取必要的声明书,审计报告表达不准确、不公允等。
5.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四)内审地位及内审局限的影响
1、单位领导对内审作用认识不够
这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首要原因,许多高校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曾是迫于行政命令的规定,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因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同时个别单位领导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甚至要求内审人员对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进行“粉饰”,这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p#分页标题#e#
2、内部审计存在不完全独立性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本部门、本单位行使监督与服务职能,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审计时提出的意见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又要维护单位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本单位的经营环境和实际情况。由于内审在行政上受单位领导,业务上接收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内审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依法审计。加之受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驱动和审计职权的限制,其独立性较弱,在很大程度上不享有处理权,最终使审计人员承担较大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存在调查取证,成本制约等局限性
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当审计事项涉及银行、供货商、销售等往来单位时,调查取证无法得到保证;其次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遗漏,得出的结论容易出现偏差;再次是受审计成本的制约,内部审计因无法取得充分证据而承担风险。
(五)内审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
经济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易变,经济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复杂化需要理论界做出相应的思考,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目前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如对审计对象、审计证据、审计测试等的定义和理解显得相对滞后,如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恰当处理,实行规范化操作,有待探讨。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理论有待发展、完善。如果不及时完善和发展现有审计理论,会影响整个内审职业界的执业水平,加大了内审职业界的风险。
(六)其他因素的影响
1、审计委托关系未明确
审计是基于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对财产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其中,财产所有者是审计的委托人,财产经营者是被审计人,内部审计师是审计人。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师与审计的委托人、被审计人之间应毫无利害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性。独立是审计的根本属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是在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对内部经营管理进行审计监督,但内部经营又是在经营者的授权下,这是完全被扭曲了的审计委托制。这使审计师从决定接受审计业务的那一刻起就丧失了独立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2、内部审计不收费,权、责不对等
内部审计由于不收费,使权、责不对等,不收费,在出现审计风险时,也就不存在赔偿、经济处罚等危险,使内部审计组织的风险意识较差。这样,就不可能为了审计质量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获取的审计证据势必不会充分,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必然加大。
3 .特殊审计业务影响,如经济责任审计;建设(维修)审计等

三、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单位领导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创造成绩,并给组织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以使组织领导特别是最高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组织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能在人员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审计提出的意见予以采纳,这将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二)全方位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1、提高内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的素质
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审计组织一定要要求审计人员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具体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且严格监督执行。只有严格职业道德要求,切实贯彻执行标准,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不会发生重大的人为风险损失。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审计是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其政策、业务水平,使他们能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3、提高待遇,实行岗位淘汰,保证高素质人员留在内审岗位
内审起步普遍较晚,审计机构成立时间一般均较短,许多工作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更由于审计工作容易得罪人,待遇普遍较低,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宁愿从事财务或教学工作,导致审计人员专业不精,敬业精神不足。故单位领导应在福利待遇、升迁、考核、工作硬件设施等方面应将审计人员与其他人员同等对待,以稳定审计队伍,吸引高素质人才,用相对独立的审计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审计队伍保障其独立性进而发挥其职能。同时,也要加强岗位管理,对在岗不出力,在岗不尽力的实行岗位淘汰,保证高素质的人员留在内审岗位。
4、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
由于内部审计风险引发的事件对内审人员自身的影响很少,风险意识淡薄是我国内部审计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以及人们对内审作用认识的增强,内审风险的引发对内审事业造成的危害将会加大。因此,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势在必行,内审人员要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内审工作,努力控制、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5、内审人员职业化,大力推广内部注册审计师任职资格
我国自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以来,将原部门、行业的内部审计管理指导工作改由内部审计师协会统一管理,这既有利于内部审计在部门、单位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避免过去那种主要进行查错纠弊式的财务收支审计进而将内部审计置于单位对立面的地位,使内审的职能更加明确和规范,而且更有利于组织和协调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审计风险损失的发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尽快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内部审计协会、与地方各级内部审计协会之间建立和加强联系,同时利用原内部审计的机构和成果,考察和借鉴西方内审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探索出一条既能适应政府对内审管理需要,又能满足部门单位管理要求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另外,由内部审计协会组织全国内部审计师的考试和注册工作,并由其负责注册内部审计师的考核和日常管理事务。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内部审计环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从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6、建立风险责任制,区分岗位责任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我们知道,一项具体的审计执法行为,是一个由多个审计人员参与、多个程序阶段组成的系统行为。只有科学区分各个阶段,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责任,才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制度明确审计各阶段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组长和审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并对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对某个环节、某个阶段出现的审计差错,要严格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过错责任,借以促进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和各级审计人员都能各负其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保障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规范审计作业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规范
审计作业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主要作好如下几个环节:一是作好审前准备,二是认真选派好审计人员,组成有效率、富有凝聚力的审计小组,三是对审计项目做出详细的计划,四是收集充分、可靠的相关审计证据,五是仔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后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审计报告,六是审计质量进行检查。
(四)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一是由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二是扩大知识性资产的抽样范围。随着单位知识资源、信息等无形资产比重的增长,有针对性地扩大对这部分资产的抽样范围,对于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审计人员应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予以充分重视,并结合知识经济时代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的特点,正确地评价其内控制度;四是进一步探求风险基础审计技术和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目前尚处于未开发阶段,有待于摸索开展,开展风险基础审计,将审计风险加以量化和模型化,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使审计风险的控制达到科学有效。
(五)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审计
1、加强相关法律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国家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地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2、严格依法律和审计准则审计,使内部审计有法必依
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定的工作程序,规范操作,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做出审计意见或决定等每个环节,要环环相接,不漏不乱,并且要注意法定期限。审计项目一经确定,只要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切实到位,就能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p#分页标题#e#
3、完善配套责任制度,内部审计违法必究
建立审计风险责任制度,作为内审人员行为的依据。从过去组织的审计来看,一般采用分工负责的办法时,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比不分工时要强得多,没有分工觉得责任不明确,或者认为审计项目的质量与本人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在审计过程中,要实行分工负责制,实行层层负责,人人负责,对自己所承担的审计事项、审计结果负责,整个项目由组长负责。提高审计人员责任心,明确审计风险责任。只要审计人员严格遵循审计风险责任制度,就能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
(六)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1、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石,是审计的生命。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保持独立超然的立场,那么所谓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及审计人员的廉洁性都无法得到保证。内部审计往往仅强调与被审单位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在本单位领导者的直接领导下,其审计工作往往是按领导意图办事,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导致其审计意见的客观性较低,风险较大。
2、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内审作为单位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当前,要充分发挥内审的经济警察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改革,培育和发展国家、社会、高校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顺内部审计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性认识。
(七)源头参与,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发挥内审的特殊优势
源头参与,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减少审计风险。内审机构作为组织的“经济警察”,为了维护组织生产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健康发展,必须主动介入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工作。对要监督的经济业务事项,从其开始发生时就进行参与;对要审计的项目,进行事中监督;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这不但能直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监督和服务融为一体,在监督过程中,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地提出改进建议,纠正违法违规行为,防止问题的产生。这种从源头参与,过程监督的作法,可减少审计风险。这种源头参与式的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 2 )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
( 3 )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 4 )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 5 )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八)内部审计外部化,对部分审计业务适当进行外部委托,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知识能力要与审计内容相适应,避免承担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业务,否则,就要承担更多的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项目,项目中不同的工作,对审计人员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只有合理地分配人员,使审计人员各尽其才,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近来,随着高校办学投资多元化,加上高校业务活动越来越多,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大大扩展。比如随着高校扩招,各高校的基建工程项目每年都在递增,使基建修缮项目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而这类审计需要工程概、预算的专业知识,需要施工现场经验,而一般审计人员对此了解很少。为了降低风险,本着对被审计单位负责的态度,同时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对具体工程分别对待,对小型修缮工程由内审人员来审或聘请资深工程师严格把关,而对大型基建工程则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又分散了内部审计风险。此外,在工程审计中,由于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注意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对相关部门提供的审计证据,如施工变更签证等,必须注意审计责任的分解,由此引发的审计风险应由出证的单位或人员承担责任。
(九)加强内控评审,扩展审计范围
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 ,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
(十)建立审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审计质量和成果,减少人为风险为了对每个项目,每个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果给予准确、合理的评价,减少人为风险,有必要设立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业务科室、审计小组、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凡质量考核小组经复核审计,发现质量问题的,审计机关可视情节给责任科室、小组及相关人员以批评教育、警告、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扣发责任人工资或奖金、通报批评、调离现岗、行政处分直至辞退的处罚。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4.
[2]辛 旭.审计风险分类及相互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2,(3).
/sjlw/
[3]李学梅.将审计风险理论引入内部审计实践[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2).
[4]李 君.新形势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4).[5]重庆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资料汇编[Z].重庆:2003.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