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专业写作审计论文-关于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7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04041121023461
  • 日期:2012-04-0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

【摘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企业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案例的接连发生更加紧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迫切性。本文系统研究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演变和控制措施,认为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其技术原因和社会原因;提出了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以及在各个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模式演变情况;同时建议采取谨慎接受审计客户、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了解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技术支持系统、组织胜任的审计团队、实施审计合伙人轮换制度、改进审计双重复核制度和控制审计结论的正确性等八项措施来改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 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模式演变,控制措施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会计师职业界进入“诉讼爆炸”以来,对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研究就已成为审计理论和实务界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企业财务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案例的连接发生,更使人们将对审计风险摆到了审计研究的首要议事日程。为使人们对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控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文试从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审计风险的模式演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作一深入的探讨。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技术原因和社会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经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后、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可能导致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风险。严格地说,审计风险包括误拒险和误受险两种。误拒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失误而对不存在重大舞弊差错的财务报表出具了保留意见等不当审计报告所可能造成的责任风险。误受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的取证和判断失误,没有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问题而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等不当审计报告所可能导致的责任风险。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中披露的大量审计失败案例基本上都属这类问题。由于误拒险的情况较少发生,而误受险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方面,因此,人们所讨论的审计风险基本上是指误受险。所以本文讨论的审计风险也仅指这类风险。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其技术原因,也有其社会原因,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技术原因
审计是专业人员依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其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一个专家意见,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分析现代审计环境和审计技术方法,我们可发现,导致审计人员未能有效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情况、以致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技术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传统的认识程度。特别当企业跨地区跨国家经营时,其复杂程度就更高。这些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难度,而且对传统意义上的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以不断满足被审计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受事务所规模和管理体制等的影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缺乏适当的培训制度,专业知识更新较慢,特别是对象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特殊行业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大公司的审计,常常缺乏对必要的行业知识和新经济知识的研究,且大都仍还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加之因审计收费较低,安排的审计时间不充裕,就很难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和发现这些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的挑战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首要技术原因。  
2•审计方法跟不上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内部控制理论的创立及其在审计中的运用,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这一方法的产生不仅提高了审计的效率,而且使审计方法更加科学,从而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层管理欺诈案例的频繁发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基础审计在新环境中的局限性,于是,一种以注重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为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运而生。新审计方法的诞生不仅弥补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不足,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运用也还很不熟练,除了一些大型的事务所采用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外,大多数中小事务所的审计方法还仍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问题,大都还处于朦胧之中。而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一系列舞弊造假案例的发生,清楚地告诉我们,企业管理欺诈和舞弊情况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也相当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地改进审计方法,以满足环境和时代发展对审计的要求。审计方法跟不上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又一技术原因。因此,深入研究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我国的运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有关这一话题笔者将另文论述)。
3•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鉴于现代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和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制定了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要求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制定和遵循有关内部质量控制的要求,从每一个具体审计项目和事务所整体上控制审计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之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和审计收费的偏低,大部分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很不完善。有些事务所即使实施了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其措施仍停留在最基本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上。还没有建立起从接受审计客户的评估到审计报告发出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因此,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具有证券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提供的审计服务大都处于一种走钢丝状态,充满着审计风险。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离审计准则的基本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有的甚至对审计准则的要求还缺乏最起码的理解,更有甚者,为了低价招徕生意,竟无视审计准则的最起码要求。所有这些,无疑又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审计准则的相对滞后
从审计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严格遵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来实施审计,就做到了职业谨慎的要求,履行了审计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由于社会发展总是处于领先地位,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制定或完善常常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因而使得审计人员常常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即使遵循了审计准则的要求,但由于现存的审计准则与现时的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涉及法律诉讼案件时仍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这是因为,当现存的审计准则与现时的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时,法庭的判案常常倾向于现时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审计准则完善的相对滞后性也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社会原因
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有前述讨论的技术原因外,还有其社会原因。考察西方民间审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审计风险的诞生与审计的诞生是不同步的。虽然民间审计在世界上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人们对审计风险的真正认识则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诉讼爆炸”发生后才逐渐加深的,在这之前,虽然也有审计风险,但对其认识一直是很模糊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审计人员很少对社会公众承担法制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正如1968年6月15日美国《论坛》报道的:“在1965年以前,由第三者提起的声称因注册会计师玩忽职守而蒙受损失的诉讼一般是难以成立的。”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信息化社会,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因而信息象一切有形商品一样具有商业价值,而提供信息的服务也成了商业服务。同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商品市场迅速发展,但其中也不乏伪劣商品。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引导商品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主义得以盛行。这些环境的变化使大量依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投资者、债权人有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于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投资者因在财务信息消费中遭受损失而引起的控告审计人员失责的诉讼案例剧增,达到“诉讼爆炸”的局面。这一情况的发展,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不断加重,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发展过程来看,对审计人员审计责任的追究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社会原因。从我国民间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也同样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我国民间审计刚恢复重建时,由于人们对民间审计的目标、性质、特点、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还较模糊,尽管这时的审计质量很低,有些甚至没有工作底稿,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因而这时的民间审计几乎没什么审计风险可言。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深圳原野公司和北京长城公司等恶性事件发生所引起的对深圳特区会计师事务所和北京中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的追究,才使人们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而近几年来,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欺诈舞弊案例的接连发生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一家接一家的关闭撤销,使审计职业界对审计责任问题有了更普遍、更深入的认识,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回顾国内外民间审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审计责任,也就没有审计风险。因此,对审计责任的追究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社会原因。  #p#分页标题#e#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及其演变

研究审计风险的模式及其演变是为了了解掌握审计风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个不同时期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从而对审计风险予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模式既有其基本构成要素,从而形成其基本模式;也有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各个不同时期的审计风险模式的表现形式。其中,审计风险基本模式反映了审计风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各个不同时期的审计风险模式则反映了各该时期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
审计风险基本模式是由审计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要素构成的。从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唯一载体,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真实可靠不仅对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审计风险也有直接的影响,即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会导致审计失败、导致审计责任,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从审计主体来看,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只要遵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并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来实施审计,就履行了其审计责任,就无审计风险可言。但如果审计人员不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或所遵照的审计准则已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就会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责任,从而形成审计风险。由此我们可看出,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既有其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可表述如下:由于: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审计客体风险=财务报表风险审计主体风险=审查风险所以:审计风险=财务报表风险×审查风险其中,财务报表风险反映了审计客体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审查风险反映了审计主体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一表达式反映了审计风险形成的一般规律。
(二)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
从一般规律来说,审计风险受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对审计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一样,导致不同时期的审计方法也不一样,所以从审计方法的发展进程就可大致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计特点并观察到审计风险模式的特点。纵观审计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审计方法的发展可基本分为账项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下面就从这三个阶段来分析审计风险模式的发展演变。
1•账项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
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经营活动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审计人员普遍采用账项审计方法,即根据财务报表的每一项目来进行审查,这是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主要对客户负责,对第三者的责任则不明确,因此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审计风险模式是审计风险基本模式的简单表现,其构成要素仅包括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风险和审计主体的审查风险,由于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指财务报表各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所以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可表述如下:由于 
审计风险=财务报表风险×审查风险而  
财务报表风险=固有风险所以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审查风险
这一审计风险模式的特点是其构成要素只有两项,并以分析固有风险为基础,以控制审查风险为重点,而控制审查风险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详细审计或大样本抽查审计方法。由于这一阶段的审计责任对象主要是审计客户,所以审计风险相对也较小。
2•制度基础
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内部控制理论的建立及其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对审计产生了两个重要影响:一是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认识到,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控制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舞弊差错行为,并认为这是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二是使审计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产生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当时业已存在的审计抽查方法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评价基础之上,使之更为科学合理,这样不仅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对保证审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在账项审计阶段,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构成,但在制度基础设计阶段,如果企业建立起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可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固有风险,因此此时的财务报表风险已变为同时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同时,由于完善的内部控制不仅可控制财务报表的风险,而且还可有效地减少审计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样本量,因此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已有了很大发展,其发展可表述如下:
由于 
审计风险=财务报表风险×审查风险而  
财务报表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所以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查风险
这一审计风险模式的特点是其构成要素已有原来的两项变为三项,增加了控制风险,且将对控制风险的测试评价视作审计风险控制中的最重要方面。
3•风险导向
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内部控制的最大作用是控制企业内部一般员工的舞弊差错,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资产的安全性。然而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由于受利益驱使的影响,西方企业管理层管理欺诈舞弊活动日益盛行,而且愈演愈烈,而企业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则束手无策,于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这是因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企业管理层制订的,而管理欺诈也是由企业管理层一手策划的,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控制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当企业管理欺诈出现后,影响财务报表风险的两大因素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内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已经不再仅仅表现为各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而是更受企业经营活动好坏以及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措施正确性的影响。当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措施出现问题时,即使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还在,存货还在,但都可能会变成一堆废物,如果在审计过程中,仍然只通过实物盘点和成本计价的方法来确认这些资产的价值,就会产生很大的价值确认错误风险。其次,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只能控制一般员工,无法控制最高管理层,因此,当企业管理层在制订管理决策特别是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出现错误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作用就十分有限。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正确,经营活动正常,企业管理层就不会有作假的动机,因而就很少存在财务报表风险,即使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在资产管理方面有一些风险,也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加以防范。只有当企业的经营目标有问题、经营活动出现严重困难时,而且常常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层的报酬相挂钩时,管理层才会有严重的财务报表作假动机。而这一切又是一般内部控制制度难以作为的。在这种环境中,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如果我们的审计方法仍停留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上,就无法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管理欺诈舞弊情况,这已可从中天勤对银广夏以及其他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中得到证实。鉴于这种情况,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便应运而生了。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分析发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经营风险区域、然后测试评价风险区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并重点审查这些风险区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虽然也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但它将关注的重点首先放在了对财务报表更有影响的企业经营目标、战略措施和经营活动的分析之上,以求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的整体上来把握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在这里,我们姑且仍用固有风险这一概念,但其内涵与制度基础审计时的固有风险的内涵已大不相同。所以,这时的审计风险模式虽然形式上还与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一样,但审计风险控制的最关注点已落在了对固有风险的分析评价之上。但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查风险固有风险=战略目标风险×经营风险综上分析,我们可将各个阶段审计风险模式的发展演变小结如下,其中黑体字所代表的风险要素为各阶段审计风险控制的重点。
账项审计阶段: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审查风险
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根据以上对审计风险发展演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们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1•审慎接受审计
客户这一要求是指任一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客户时,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诚信程度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以把握客户的整体情况和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慎接受审计客户并不表示只能接受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很好的企业,而表示只能接受经营者即管理层较讲诚信的企业。企业的经营情况好坏不是决定是否接受审计委托的根本条件,因为只要企业经营者能按照会计准则和披露要求客观公允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只有当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执意歪曲财务报表时,审计风险就会变得难以控制,因而必须予以拒绝。#p#分页标题#e#
2•学习和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由于受审计收费和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根据环境的发展要求来改进我们的审计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体现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在社会上的作用和价值的要求。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难度较高,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还很不熟悉,审计成本在短期内也会有所提高,但对每一事务所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笔者认为,每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和每一个注册会计师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和培训,争取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3•分析和促进完善审计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
如前分析,内部控制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即由于内部控制制度都由企业管理层制订,因而无法防范管理层自己的管理欺诈行为,因此要防范管理欺诈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审计人员必须高度关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虽然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但如同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一样,提出改进审计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也是体现审计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当公司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能真正发挥作用时,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也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各项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就可得到有效落实。所以,促进完善审计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4•建立技术支持系统
当事务所的规模和客户群体日益扩大时,按通常的由某一审计合伙人独自处理某一审计项目的做法,就会因受该合伙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而给事务所带来很大的风险。鉴于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当一个合伙人的审计项目出现问题后,都会给其他合伙人带来重要的不利影响,所以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即必须将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建立在全体合伙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而其中较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一个技术支持系统(或部门),专事负责有关会计和审计的技术问题,其主要职能是集中审计工作中所碰到的所有会计和审计问题,然后集全体合伙人和员工的知识和经验甚至聘请外部专家,来研究解决这些会计和审计问题。这一措施可保证事务所避免不必要的技术错误。
5•组织胜任的审计工作团队,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审计项目上

鉴于目前审计客户的经营业务变得日益复杂,特别是高新技术以及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判断能力是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所必备的素质,因而当事务所为审计项目安排审计工作团队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但目前大部分事务所的做法是谁接项目谁负责审计,这种做法虽然由于受事务所分配体制的影响还不可避免,但从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看,则是不科学也是不经济的。所以,不管是接受新客户还是安排审计实施,都必须逐步过渡到全所一盘棋,做到统一承接客户,统一安排审计实施,以保证将最合适的审计人员安排到最合适的审计项目之上。这也是提高事务所的成本效益和控制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有效举措。
6•实施审计合伙人轮换制度
从内部控制的理论来说,岗位轮换是避免岗位舞弊犯错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当今国内外上市公司舞弊欺诈案例频繁发生之时,这一措施已被美国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和我国的证监会用作提高审计质量的一个手段。而从保证事务所内部的审计质量角度看,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采取这一有效措施。但如前所述,大部分事务所都采用谁接项目谁负责审计的管理方法,事务所合伙人轮换制度的实施还有相当的难度。尽管如此,为了控制整个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维护全体合伙人和员工的利益,事务所必须考虑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以推进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向深层次发展。特别是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这一轮换制度已成为一项法定要求,所以必须以此为契机来推动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7•改进审计双重复核制度
审计双重复核制度已是我国审计准则的明确要求,但要真正发挥这一要求的作用,必须十分明确双重复核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从时间和职能角度来分析,主任会计师或副主任会计师的双重复核,不是去重复检查一般的审计工作底稿,而是检查审计质量和风险控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检查审计人员是否分析了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检查审计人员是否根据经营风险的分析结果制订了合理的审计计划,即审计计划的制订是否有客观的依据,检查审计计划特别是审计重点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检查审计结论是否有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为依据,以及所有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有相关的项目经理和合伙人进行了审核并签字等等。双重审核不是简单的重复检查,而是有重点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作用。
8•控制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从一般情况来说,审计人员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审计取证不充分、不可靠引起的。但从目前国内外审计发展动态来看,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并非全都是审计取证问题,而是审计结论问题,这可从美国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对美国废品管理公司、安然等公司的审计案例中得到证实。从安达信的审计技术和审计能力来说,要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并非难事,因为如果象安达信这样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技术上都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话,那么就不得不需重新考虑现行审计方法的价值和合理性。然而从安达信销毁大量审计工作底稿的事实来看,其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审计取证问题,而是最终的审计结论问题。这种情况在我国许多事务所中也普遍存在。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进行程度不同的审计赌搏,即在审计收入与审计风险中进行赌博,其结果是可能有不少项目都搏赢了;然而一旦失败,特别是当一些重大项目失败时,就将遭受灭项之灾。我国的中天勤、美国的安达信就是如此。从这些案例中,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是,审计结论必须以审计证据为基础,如果谁违背这一基本要求,他可以成功一时,但绝不能逃脱惨败的下场,安达信如此,谁能例外,所以控制审计结论的正确性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又一要诀。
小结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其技术原因,也有其社会原因,分析其技术原因和社会原因可使我们对审计风险的产生有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审计风险的表现有其基本模式,但它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控制审计风险就必须清楚认识审计风险的现时表现形式。从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来看,我们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可包括谨慎接受审计客户、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了解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技术支持系统、组织胜任的审计团队、实施审计合伙人轮换制度、改进审计双重复核制度和控制审计结论的正确性等诸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陆建桥,2002,“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会计研究》第10期。
/sjlw/
谢荣,1994,《市场经济中的民间审计责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蒙氏审计学》第10版。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