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哪里有?本文基于业务活动,提出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智能化辅助审计手段,注重事后整改追踪等方面的对策。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G行信贷业务内部审查的对策。
第一章绪论
二、创新之处
一是在研究视角创新上,将银行信贷业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分析了在信贷业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G银行的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改进具有实践意义。
二是在研究对策的提出上,本文结合G银行的内部审计情况,提出强化审计职能;优化收集数据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注重事后整改追踪等方面的对策。同时本文期望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过程和方法等优化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信贷审计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第三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相关概述
第一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框架
一、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特点
信贷业务审计主要是对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贷款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包括:信贷组织结构与决策机制、统一授权授信制度、贷款操作规程、贷款管理责任制、贷款风险管理等方面。
信贷业务审计是专项业务审计,主要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延伸性的特点。这是由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综合性、管理的垂直性和信贷资金的特点决定的。一是综合性。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使信贷资金融入企业的经营资金,企业的经营活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本流动。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审计,需要更全面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二是系统性的。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体系上采用分支行制,现行管理体制实行一级法人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管理方面也有垂直性。信贷业务活动的垂直领导和统一管理决定了商业银行审计具有系统性特征。三是延伸性。信贷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发放给企业后,成为企业的经营资金,用于企业的资金周转。经营周期结束后,资金用于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
第五章G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G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
一、未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领域的职能
(一)内部审计职能受信贷任务压力的影响
银行由于贷款任务的压力,会粉化贷款客户的财务信息。一是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信贷决策会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对审计报告产生影响。例如,如果贷款方在报表中夸大了其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审计师可能需要调查其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程序,以确认报表的真实性。二是公司偿债能力。信贷决策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公司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将会对其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报告。三是会计政策选择。信贷决策也可能影响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会计手段来优化其财务报表,这会影响审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
(二)内部审计部门未从多角度审视信贷风险
G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总行审计中心负责,按照总行规定进行业务合规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通常着重业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行规制度,而不是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审计部门作为后期监管部门,只对已经发生的信贷业务进行监督检查,不能真正从多角度审视业务风险,不能够及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风险建议。如果内部审计只局限于从监督检查的角度进行,那么它只是对贷款过程中贷款信息的审查,很难真正监测和评估全部的信贷风险。
第二节G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问题的成因
一、对内部审计重视力度不足,缺乏独立性
G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参与度不够。G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并没有充分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重点仍然停留在事后审计上,着重审查对会计凭证和报表材料真实性。他们没有参与信贷业务发展前和发展过程中的信贷风险预警,内部审计经常被用作管理层对下属业务部门进行检查的一种管理手段,而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作用。商业银行实行双线报告制度。由行长和分管副行长直接负责内部审计的管理和听取意见。虽然审计委员会可能会收到有关的审计报告和意见,但审计报告一般不会像经营业绩报告那样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另一方面,商业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这两个特点也是巴塞尔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两个关键要求。但是,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系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来全面负责审计工作。但在报告路径上,G商业银行均实行双线汇报制度。内部审计机构除通过审计委员会向董事会或监事会报告外,还需要向行长类的高管层人员汇报。内部审计师的能力评估、薪酬都需要得到行长的批准。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师无法独立、权威地提出客观的全面审计建议。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二节不足与展望
本文虽然剖析了G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中的问题,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框架的提出的自己想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改进的建议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成熟,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学习和改进。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也期待后期学者对该领域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