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风险意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作用探究
摘 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在当前我国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特殊阶段意义更是非凡。审计风险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敏感的经济艺术。笔者通过对审计风险及防范的探讨,使人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审计风险,加强审计风险意识,最终起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 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本文从审计风险的涵义、特征及形成原因和防范措施等方面作了充分阐述。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字典中,“风险”一词的解释为:在特定客观情况下、特定时期内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化程度,是一种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于审计风险,顾名思义是风险的一种,而究竟什么是审计风险,关于其涵义,国内外审计界还未形成完全一致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会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柯勒会计辞典》(Korlers‘Dictionary for Ac-countants)中认为审计风险一是已鉴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会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人员察觉的可能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观点: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A.A阿伦斯(Arens)和洛贝克认为:“审计风险是在会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3年公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审计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我们觉得,审计风险从最终意义上讲,是针对审计人员所发表的不正确意见而言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1.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范围的扩展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经营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并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意见。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审计活动中的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生存图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以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交易业务日趋复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十分困难,而且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这些方面的发展给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高。
(3)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依赖程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加大了审计风险。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社会上参与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人们为了提高投资的安全性,不惜支付高额费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信息进行鉴证,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潜在的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都对审计鉴证过的财务信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上依赖审计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也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由此加大。另外,信息使用者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他们要求审计人员保证查处全部差错和欺诈行为,保证财务报表不产生误导,但事实上审计不能达到这么完美的效果,审计人员实际能负担的审计责任比社会公众的期望值要小。正是这一差异使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界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4)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网络技术发展加大了审计风险。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数据处理过程化、数据存储磁性化、内部控制程序化等特点,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审计人员除对传统的诸如会计报表、帐册凭证等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外,还应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即审查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只有展开计算机辅助审计,才能对被审计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作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但是,目前审计电算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对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另外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不规范或者规范性要求因未能得到重视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也为开发研究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和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带来了难处,也加大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方法本身隐含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它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两种方法。统计抽样以概率与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能够合理地确定样本量,良化抽样风险,在一定的把握程序下推断总体误差,如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能取得很好的审计效果,但此方法理论性太强,操作较复杂,未被审计人员广泛使用。非统计抽样主要依靠估计审计对象总体误差,审计效果较差,但操作比较简单,被广泛使用。就国内现状,审计工作绝大多数审计人员运用非统计抽样法,但如果某类业务发生量较多,仅靠抽取少量来审查借以说明一年的业务是否真实、完整,其判断准确性肯定是很低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则被审查出来的可能性很小,从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程序采用不当。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审计程序不恰当或者一些重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实施,而导致一些大的错报漏报未被查出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银行存款审计中,如能向开设帐户的银行发询证函,就能很有力地证实银行存款的真实性。然而这项审计程序在实际审计中并未能很好地运用,而是根据银行对帐单(甚至没有对帐单)及帐簿记录、原始凭证等资料来确定银行存款的存在,导致一些重大错报或漏报很难被发现,使审计风险加大。
(3)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中。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 Gap)(AICPA,1994)。
(4)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素质不过关。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执业风险的防范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素质导致审计风险的本质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主观的故意。由于利益驱动,帮助客户串通作弊,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主观的放纵。由于疏忽大意,而不去避免,从而放任了风险的发生;三是客观的不可预见性。由于审计技能等原因,对存在审计风险没有预见或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慎选择被审单位大量的诉讼案件表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经济业务、财务状况、管理体制、内控制度等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之前应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业绩、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及内部管理体制等。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对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当其陷入财务困境面临破产或偿债时,为掩盖真相,故意编造虚假的会计资料,致使审计人员发表错误审计意见,最终使审计组织陷入诉讼的被动局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审计组织考察企业是否具备审计的基本条件时,一定要全面充分考虑其每一个环节,通盘考虑得失,仔细权衡风险和收益。
2.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对审计风险,做到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风险责任制度,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和监督,有人负责考核等来共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3.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获取管理当局书面声明书,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同时,明确业务性质、范围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效保护审计双方合法权益,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4.严格审计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审计工作有一套完整、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在实施审计时,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评价和操作。在具体工作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去执行,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认真制定周密的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p#分页标题#e#
5.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人员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和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其次,加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职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审计组织一定要要求审计人员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具体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确保不会发生人为性风险损失。第三,提高执业水平。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职业所需要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组织最佳的审计工作团队,最合适的项目安排最合适的人选等方法也对防范审计风险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6-49.
[2]李金华.审计理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秦荣生.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10).
[4]张龙平,李长爱,邓福贤.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M] .2004,(12).
[5]潘宇峰.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J].陕西审计. 2004(4).
[6]王佑林.防范审计风险初探[J] .当代审计.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