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写作审计论文: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要素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9180144062329
  • 日期:2011-09-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要素分析

【摘要】 审计重要性作为一种审计风险的判断标准,贯穿于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个工作过程。代写审计论文 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和相应的审计风险。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把握这种关系对于审计理论和实务都相当重要。

【关键词】 重要性水平 审计风险 非重要性

【Abstract】 To be an assessment standard ofaudit risk, the levelofmateriality links overallprocess ofRisk-OrientedAudit. In differ-ent auditperiods, the aud, itmanifests different levels ofmaterial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audit risk. S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two is to some extent an key to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cost of the audit, itmustbe important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t.
【Key words】 The level ofmateriality; Audit risk; Non-materiality

审计重要性是针对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包括漏报在内)言的,它具有数量特征(即错报金额)和质量特征(即错报金额的性质)。重要性水平,是以金额大小来评价财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重要性的数量指标,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职业判断。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分析时,笔者认为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重要性水平,即实际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和评价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报表中客观存在、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观性和不可确知性。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注会在审计计划阶段为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对实际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会的专业判断。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指以计划重要性水平为基础,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和调整,用于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性水平。后两者都属于注会估计的重要性水平,但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审计计划时为了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通常规定计划重要性水平低于评价重要性水平。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注会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增加会使评价重要性水平更加接近于实际重要性水平,而脱离计划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会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是注会在编制计划、制定方案、执行程序、出具报告等审计各阶段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审计风险所处的阶段和具体指向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实际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和可接受的(或期望的)审计风险。
实际的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的,是在计划阶段所审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评估的审计风险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在计划和实施阶段对被审计单位情况部分了解后评估的风险,即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或期望)的审计风险,即在实施和报告阶段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根据以上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的分类,笔者通过下图粗略地描述了它们之间的正反向关系,并对这些关系做出解释。#p#分页标题#e#

1 实际、计划和评价三种重要性水平都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图中1~4和8、9实际重要性水平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5000元,则意味着5000元以下的错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那么注会只用关注被审计单位5000元以上的金额。而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2000元,注会还需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查出余额在2000—5000元之间的错报,显然实际重要性水平为5000元时的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比实际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时的实际或评估审计风险低。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较小的错报就会影响其经济决策,则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则注会计划或评价时越要小心谨慎,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越低;反之,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低,较大的错报也不一定影响其决策,则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低, 重要性水平就应确定得越高。计划重要性水平与评估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注会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则说明需要设计更细致的审计程序以减少风险,那么重要性水平(计划)将会确定得越低。

2 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图中5和6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注会考虑本身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后进行职业判断后的结果,确定以后就成为确定进一步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依据。注会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越小,需要执行或追加执行的审计程序越细致,收集的审计证据也越多,因而计划或评价重要性水平越低;反之,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增加,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越粗略,收集的审计证据相对较少,计划重要性水平就会确定得越高。以上还可从审计风险模型的角度来看。可接受(或期望)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会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而且也应考虑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所以,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既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也应包括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所导致的风险,则上述审计风险模型可转化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在模型中,注会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则取决于根据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由此可知,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注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较低,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便扩大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收集更多审计证据,即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如果注会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过高,则将承受过高的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注会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p#分页标题#e#

3 评价重要性水平的增加或降低都会引起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增加,二者存在或正向或反向的关系,即图中7。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注会用来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低,那么注会就可能将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错报看作重要的错报,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则会使注会对一部分重要的错报缺乏足够的关注,而增加审计风险。

4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互为前提、互为存在的关系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决定了初步判断的计划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计划重要性水平或修正后的评价重要性水平又决定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进行审计风险判断的基础,而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重新评估又是重要性修改和调整的依据。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又是互为存在的,两者需要同时考虑。审计风险是说一种不确定性(可能性),而重要性是一种错误的额度或水平,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一定错报数额的可能性。即重要性水平,是在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是注会未能发现重要性错报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往往要根据确定的可接受重要性水平来修改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重要性所允许的范围内。

5 非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虽然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互为前提,但是审计风险并不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惟一因素,还存在一些其它因素,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和业务性质、报表项目的性质和金额等;同样,重要性水平也不是导致审计风险的惟一因素,一些其他因素如审计人员独立性不足、素质较低、判断失误等也会导致审计风险。所以,在讨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时,不能忽略了这些非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所谓非重要性,是指从数量上看似不重要的项目,但其实质影响并非如此的错报,如可能造成盈亏变动的错报,可能掩盖了亏损或盈利而使财务趋势改变的错报,可能隐瞒不法交易或其他舞弊行为的错报等。注会可能因这些错报未达到重要性水平而误以为“不重要”,而被审计单位利用重要性虚构一些对盈余等方面有实质性影响但又达不到所谓“重要性水平”标准的交易和事项。如果考虑这些非重要性因素,将使注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过高,但实际的审计风险依然存在。而如果不考虑这种非重要性因素,即使在降低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注会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仍会很高。因此,注会需要考虑每个账户错报的重要性,来降低非重要性错报带来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贺敏.谈谈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山东审计, 2002(11).
[2] 蔡艳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再认识.财会研究, 2000(05).
[3] 范奇晖,覃东.覃东.对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的认识.财会月刊, 1999(04). #p#分页标题#e#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