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据数与质的把握原则
【摘要】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 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证据对于整个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 或者说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证据的质量。本文从如何把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审计证据的可信性、审计证据的经济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审计证据; 数量与质量; 充分性; 真实性; 可信性; 经济性
审计论文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 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审计证据对于整个审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 或者说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证据的质量。因此, 审计工作中有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审计证据进行的, 在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判断、审查过程中均需要花费很大的工作量。
那么, 在审计中应取得哪些审计证据、取得多少审计证据呢?一是需要保证审计证据足够的数量, 二是需要保证审计证据的质量。二者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如果审计证据的可信度较高, 那么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以减少; 如果审计证据可信度较低, 那么其数量就必须相对增加。当然, 审计证据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 需要考虑成本- -效益原则。具体审计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够支持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 因此又称其为“足够性”。究竟需要多少审计证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准备承担的风险。在很多情况下, 量多质低的审计证据和量少质高的审计证据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界限是: 必须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去满足一位明智的人所可能提出的一切合理的疑问, 也就是说, 审计证据的数据要达到能“胜过合理的怀疑”这样的程度, 这时可认为审计证据是足够的、充分的。审计人员在具体操作时应主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决定审计证据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 审计风险越大, 审计证据要求的数量就越多。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风险时主要考虑的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判断依据是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受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特别是财会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经营业务及会计业务的复杂程度、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控制风险则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测试来确定。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在审计工作中总是会有一些具体的审计项目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左右审计人员对于最终形成审计结论的判断力。对于这些具体的审计项目就应该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以避免由于对该事项的判断失误而造成整个审计工作的失误。#p#分页标题#e#
3.审计人员的执业经验。审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除了要求有会计、管理、法律、经济学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外, 通过多次审计实践得到的执业经验更是非常重要。一个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综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审计证据进行判断, 从较少的审计证据中找出舞弊行为或者错误的蛛丝马迹, 审计证据的数量不需要太多就可能证实或证伪; 但对一个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来说, 就可能需要比较多的审计证据才能判断错弊行为是否发生。
4.企业的总体规模。如果企业总体规模较大, 比如该企业的客户数量众多, 交易频率和数量较大, 帐户的余额数也很大, 那么就应该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反之所需审计证据就较少。
二、审计证据的真实性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真实性的审查应重点考虑如下事项:
1.审计证据必须是对经济活动客观的描写。
2.审计证据的时间、地点、事实、当事人等事项尽可能记录全面且准确无误。
3.审计证据所描述的经济活动变化的环境、条件、因果关系必须真实可靠。
4.审计证据中的计量单位、各种数字及其计算结果正确。
5.审计证据的语言要求精练、明晰、准确, 不能模棱两可。
三、审计证据的可信性
审计证据的可信性受到取得方式、来源渠道、及时性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信性强弱的判断遵循以下原则:
1.书面证明文件要比对有关人员口头询问而得来的口头证据可靠;
2.来自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第三者提供的外部证据, 其所提供的可信性保证程度要比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得的证据要大得多; 已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比未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可靠;
3. 审计人员亲自检查、观察、复核、询函等取得的资料比间接取得的可信度要大;
4.内部控制制度严密、健全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证据, 其可信度要比内部控制薄弱的单位要大;
5.一组从不同来源取得的, 并且能够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要比从同一来源取得的审计证据可信度要大;
6.作为审计证据的原本文件比复印本、草本更为可信;
7.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 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
四、审计证据的经济性
审计论文从理论上, 为了支持审计结论, 审计人员应该取得足够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绝对可靠的审计证据是很难达到的, 这里有个成本- -效益原则和客观条件限制问题, 审计人员不得不考虑审计证据的效用与收集、鉴定这些审计证据的成本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审计证据经济性的概念。比如: 抽样调查得出的存货数量与全部清查所得到的数量的可靠性是不一样的, 后者的可靠性明显高于前者, 但是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大多选择前者; 再如: 目前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 审计人员很难出国进行审计, 因此对于某些有国外分公司的企业只能认同其提供的审计证据是可靠的。但须注意: 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 审计人员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此时, 审计人员若无法取得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应视情况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