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流动性隐性知识应用的审计案例教学》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8231004202168
  • 日期:2011-08-2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案例教学

[ 摘要] 隐性知识指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根据审计学科的特点, 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如何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问题。本文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视角, 指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 通过互动式、启发式的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等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显性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隐性知识。同时, 给出了审计案例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式。

[ 关键词] 隐性知识, 流动, 案例教学, 审计课程

一、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

审计教育论文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分可为两类: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但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 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IkujiroNonaka)也认为,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 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 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 它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一般而言, 隐性知识指高度个人化的、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 它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其内容深邃并且很难明示。
对隐性知识的揭示告诉我们: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 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 关键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弱”或“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 他们在考试中回答书本知识流利、充分、全面, 但在解决相应的实践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缺少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因为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和顿悟能力, 表现为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 应用显性知识对事物进行把握和控制的能力。
在审计课程教学中, 尤其要注意隐性知识的传播问题。
首先, 审计属于社会科学, 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 而审计监督一般面对的则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消极面和阴暗面, 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形形色色, 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和现成的答案套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分析经济形势, 既不能靠显微镜, 也不能靠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抽象力, 就是指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其次, 审计工作的核心是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某一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时, 要在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和情况中搜集到能够充分反映客观事实的证据, 并对照一定的审计标准, 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审计结论。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和调查了解的情况,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加以分析、核实和综合。在此基础上, 还要针对发现的问题, 提出纠错防弊的意见和建议,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 审计学科的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 既有它本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又涉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等各个方面。审计的对象十分广泛, 作为审计对象实体的被审单位, 他们在经济业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审计人员必须针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不同问题,按照规定的程序,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揭示并对照一定的依据进行处理。审计人员在把握政策的同时, 又必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要求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上述种种能力, 仅依靠教材的“条文加释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审计课程教学中, 不仅需要“授人以鱼”, 更需要“授人以渔”, 保证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

二、审计案例教学与隐性知识流动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 隐性知识的获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 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即通过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等活动领会别人的隐性知识。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 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 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境。而对于审计案例教学, 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剖析审计案例, 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审计实务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在讲授式教学中, 主要依赖教师的外部明示( 隐喻、假设等描述手段) 和学生的内部升华( 将学习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来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但是在这两个环节中, 教师的外部明示能力和学生的内部升华能力限制了隐性知识的转化。如果能把握好潜移默化这个个体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关键过程, 隐性知识的转化就完全得多。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 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道、受业、解惑”, 学生则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 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 经过不断的思考、归纳、领悟, 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因此, 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 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同时案例分析为学习者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多重观点提供了可能, 通过团队或个体间的人际互动产生充分的知识交流沟通, 也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成、获取隐性知识。#p#分页标题#e#

三、审计案例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式

( 一) 审计案例教学的目标
审计教育论文审计案例教学分析作为学习隐性知识的重要手段, 应体现如下具体目标:
1.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审计学是综合运用会计学、财政学、法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实用型课程, 而一般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空洞的,很难将其融为一体。另外, 审计教材的编写一般也是理论知识为主, 条条框框居多, 很少涉及案例分析, 这就使得审计课程的教与学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是审计教学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形象直观,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辅之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奠定基础。
2.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毋庸置疑, 理论教学是为实际运用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毕业后难以很快适应实际审计工作。采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 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通过隐性知识的流动和共享, 为其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3. 培养专业胜任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3 个方面: 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 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 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胜任能力。
4.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是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内在要求, 是使审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的根本保证。近年来, 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 绝大多数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道德防线失守所导致。将这些教训极为深刻的审计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 必然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成为前车之鉴, 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工作。
( 二) 审计案例教学的原则
为了使审计学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选择案例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在案例的选择上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从实际工作的资料中, 经过概括、总结、提炼、加工而取得, 使案例来源于实际, 又高于实际, 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p#分页标题#e#
2. 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根据课程的计划和重点, 选择出有代表性的案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典型的审计案例进行座谈讨论, 启发学生针对案例找问题, 查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可视情况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间题, 对照已学过的审计理论知识和法规制度, 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这样, 把案例教学的过程转变为深化熟悉审计知识体系的过程,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的编制应当完整、清晰, 便于学生去了解案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编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在内容上既可以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效益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有选择地针对某些实质性的问题; 在形式上, 既可以是涉及全部审计程序的问题,也可以只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教师一定要选用具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案例, 在讨论中要进行必要的诱导和点拨, 还要注意扮演好“导演”、“配角”、“评论员”等多种角色。
( 三) 审计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讨论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案例导入法。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可以巧设案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这样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 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采用案例导入法, 可以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
2. 案例例证法。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为了释义、解疑、说理, 引用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同时, 教师必须明确案例只是作为佐证, 不能让案例“喧宾夺主”, 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
3. 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教师针对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疑点提出恰当的案例, 通过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 取长补短, 以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采用案例讨论法, 可以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活动, 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又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各种素质。
4. 案例结尾法。它是指在一堂课的结束之时, 教师为承前启后,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衔接上下课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能让学生咀嚼、回味、反思, 而且能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求, 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5. 案例练习法。它是指在课后作业及各种考试中, 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精心设计案例题, 以巩固深化隐性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觉悟的一种方法。#p#分页标题#e#

主要参考文献

[ 1] 迈克尔•波兰尼. 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 . 许泽民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 2] 黄荣怀, 郑兰琴. 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J] . 开放教育研究,2004, (6): 49- 52.
[ 3] 杨清香. 关于对审计案例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 2) : 173- 174.
[ 4] 陈万明. 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及其运用要领探讨[ J] . 中国大学教学, 2006, ( 11) : 23- 2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