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前提条件是审计假设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6271615341662
  • 日期:2011-06-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审计论文: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前提条件是审计假设,是以构建基本、规范和应用理论的前提条件。审计假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莫茨和夏拉夫在其成名作《审计理论结构》中首次提出。审计假设体系包括客观环境内在规定性假设、客观环境体现于审计上的假设、审计系统运行内在规定性假设等。审计假设体系的构成是一个整体,应当从总体上把握和应用。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假设体系;构建;审计论文

一、审计假设的概念
 审计假设是指为了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践,根据审计环境中既有的事实和经验,对审计活动中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做出的合乎逻辑或公认的推理和判断,并能够被不断发展的审计实践所证实。审计假设的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研究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审计理论研究的思路应该从接受审计假设开始,进而推导出其他命题,最终构筑审计理论体系。而研究并发展审计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审计实践,为既有的审计实践和新兴的、潜在的审计实践做出理论指导。二是审计假设来源于审计环境。审计假设的命题都来自于人们对以往审计实践的总结,而不是个别人的主观创造,脱离了审计环境,也就无法得出公认的审计假设。反之,审计假设研究也应从审计环境入手,深入地分析审计环境中最一般的事实,并将其定义为审计假设事项。三是审计假设体系是一些推理和判断的集合。审计假设体系中包含了一系列命题, 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共同构成审计假设体系。只有各项假设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才能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审计理论。只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审计假设体系才能保证由此推导出来的审计理论体系也是科学、严谨的。四是审计假设需要而且能够被审计实践所证明。审计假设命题是否正确, 最终将在审计实践中进行评判,与审计实践矛盾或者被审计实践否定的审计假设都将被排除于审计假设体系之外。当审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审计假设构成直接冲击时,审计假设体系也应做出及时调整。
 

二、审计假设体系的内容
 

(一)客观环境的内在规定性假设
客观环境的内在规定性假设是指与客观环境对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的假设。这些假设受审计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表达了外层审计环境对审计活动的基本要求。
1.审计能够揭露错误和舞弊假设。其含义是指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对审计结果的期望水平看,审计活动的实施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审计对象存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的行为。该假设产生于审计环境的外层。从审计的经济环境看,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普遍存在于审计环境中,这种经济关系使一项经济业务或组织活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随着两权分离关系的发展,委托人越来越感到难以真正掌握受托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这就产生了一种受托经济责任的检查需求,正是这种需求的产生推动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从社会环境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出于自身所处环境认识的需要及自身利益的需要,越来越关注政府和企业的效率、效益和责任。所有这些因素的实现都基于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既通过审计活动,能够揭露受托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使受托人接下来的经营管理行为尽可能与委托人的意愿一致,使审计结果的外部相关者(包括政府、银行、社会公众等)关注的信息能够得到证实。审计假设的出现是审计发展的必然前提之一,它无需证明地表明了审计存在的意义。该假设决定着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的存在具有现实意义。 #p#分页标题#e#
2.审计结果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假设。审计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种监督活动的最终目的,无论是从审计范围角度,还是从审计主体角度,都要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得到真实反映,这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通过各种审计,能够促进被审计单位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深远的影响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假设从审计结果角度说明了审计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客观环境体现于审计上的假设客观环境体现于审计上的假设是指与审计活动运行相关的,受客观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的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受审计的法制环境、科技环境、被审计单位的素质以及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影响,表明了客观环境对审计活动的运行所施加的影响。
1.信息可验证假设。信息是指与审计目标有关的所有信息,可验证是指可以获得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可以通过审计技术予以确认。该假设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审计活动所需的信息与审计目标的实现是有密切联系的,只有通过这些信息的确认和评价,才能得出审计结论;二是虽然不能证明所有的审计目标都能通过这些信息予以确认和评价,但由于存在公认会计标准和其他专项评价标准,信息可验证是可以被审计结果的使用者所接受的;三是审计主体能够获得审计目标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并做出合理的评价。该假设的确立为审计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也是决定审计是否能够存在的条件之一。
2.审计标准假设。它是指存在用来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的公认审计标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管理中遵循了这些标准,那么审计对象就存在被公允表达的前提。这些审计标准包括公认会计原则、环境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等诸多内容,只要存在某种类型的审计,就存在与之相对应公认的审计标准,即使在某些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尚未成熟的审计领域中,也存在暂时被普遍接受的审计标准,并在不断地研究公认的审计标准。该假设来源于审计的法制环境,审计标准的法律制度或行业规章形式为审计标准的公认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该假设也受被审计单位素质的限制。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按审计标准确认单位的相关状况或存在虚假确认,那么它所表达的状况也达不到公允的要求。因此,该假设只是公允表达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三)审计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定性假设审计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定性假设是指与审计环境中决定审计活动运行的必要条件相关的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受审计内层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模式的发展以及行业协会的作用影响,表明了审计活动运行的内在要求。
1.审计主体可信赖假设。审计主体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内部的审计人员,是决定审计结果是否公允的主观因素。因此,该假设能够说明真实、公允的审计结果的得出,作为可信赖的审计人所应具备的条件。审计人可信赖假设应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指在审计主体的审计过程中,不受任何与审计客体有关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程序并发表审计意见。这里不强调形式上的独立,而更侧重精神上独立。二是审计主体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这是审计主体从事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公正、客观的审计结果的必要条件。三是审计主体具备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即审计主体能够在审计活动中勤勉、谨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四是审计主体有能力承担审计责任。 #p#分页标题#e#
2.审计风险可控性假设。该假设是指审计风险能够被识别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审计风险能够被合理的控制。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基础审计,审计风险对审计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程度。审计活动存在风险,如何在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内容的表达不存在重大差错的同时,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一直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审计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审计假设的作用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理论结构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审计假设,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联系就失去了基点。这是因为审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本学科领域内也存在一些能感觉到但还无法加以确证的最基本认识。例如,内部控制对揭弊查错的作用,财务报表可验证性的特征等,由于这些最基本认识在审计实践中的不可或缺性,使其自然成为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为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审计基本理论、规范理论和应用理论的逻辑前提”。通过仔细地研究和设计审计假设体系,最终会从中推导和演绎出整个审计理论体系,这是假设特有的功能之一,审计假设也不例外。
 

四、国内外审计假设研究现状
 

自从莫茨和夏拉夫教授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审计假设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1988年,英国审计学家戴维·弗林特教授在其《审计哲学与原理导论》中提出了7项审计假设模式: 产生审计需求的首要条件是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经济责任的存在;经济责任的含义是如此的模糊、复杂以及解除经济责任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于没有审计就无法予以解释;审计必需具备的特征是其地位的独立性与在调查和拟写报告中的免受约束;审计的主要内容,例如行为、业绩、成果、事项的记录或实务的说明,以及与这些内容相关的事实或说明,都可被证据予以证实;可为承担责任者制定经济责任的标准,例如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的标准,实际的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可予计量,并可与确立的标准进行比较,计量和比较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技能和实施判断;应充分弄清被审财务报表和其它报表的意义、重要性和目的,以便人微言轻成果所给予的可信性能被清楚地表述和传递;审计可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戴维·弗林特明确提出:“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及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环境的存在为首要前提”,对现代审计的动因进行了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p#分页标题#e#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其中最早提及审计假设的是杨时展教授,他认为审计假设包括:会计责任;会计责任可确认性;审计可信性;证据效力差异性;无反证判断; 内部控制的质与审计工作的量、会计准则的情况与会计报告真实公允的相关性。萧英达教授在其主编的《比较审计学》中提出了审计的8项假设:信息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审计证据可靠;任何单位都有受托责任;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无根本利害冲突;任何单位都有可改进之处; 评审内部控制系统可提高审计效率、效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可靠证据。张立民同志在"审计假设理论新控"一文中也提出了5项审计假设:经济责任关系假设; 责任可度量假设;信息可验证假设;审计权威性假设;效益性假设。1994年蔡春博士在其《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5项基本审计假设:责任关系假设;可信性假设;审计论文可验证假设;独立性假设;可避免利害冲突假设。与前人相比,蔡春教授有创见地提出了“正当怀疑假设”,即“认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状况有可值得怀疑之处,所以需要有审计来保证其全面有效履行”。朱锦余同志在“论审计假设体系”一文中总括性地指出:审计假设包括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合理确认假设、超然独立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审计责任假设及内部控制有效假设7项假设。张海霞、张凌云撰写的“审计假设初探”一文中总括性地指出审计假设包括独立性假设、正当怀疑假设、可验证性假设、权责对等假设。这些研究为繁荣审计理论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对审计假设的研究深受国外的影响,几乎在研究审计假设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引述了国外的上述四个比较有影响的审计假设体系。国内普遍接受的审计假设命题集中于以下七项:经济责任假设、信息可验证性假设、无反证判定假设、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假设、审计人可信赖假设、审计人独立性假设、正当怀疑假设。国内研究是追随国外研究成果,加以介绍或变化,有实质性差别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争议很大。因此,目前仍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在专著或专文中研究审计假设问题。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