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审计理论起点结构框架的构建新设想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87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404102042241627
  • 日期:2011-06-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摘 要] 本文通过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吸取现有理论的精华,提出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为二元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新设想。

  [关键词] 审计逻辑起点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设想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相互联系、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也不例外,它需要建立一个足以支撑(指导)审计实务、由各审计概念构建而成的理论框架。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正如安德森(R.J.Anderson)所说的“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

 

  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理论是以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理论的功能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审计理论具备解释、评价、改进和预测四种功能。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它由若干的组成要素组成,也有一个内在的结构即审计理论结构。在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起点的选择以及整合各要素,即排列组合形式最后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的、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职能、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技术及审计报告。理论界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模式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国内外现有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及模式的评价

 

   逻辑起点是建立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不仅是理论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需要合理确立它的逻辑起点。
  1.哲学基础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61年美国罗伯特·莫茨和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or)被称作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他们在书中这样写道:只有从哲学基础出发才能推出审计假设,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又推出审计概念。#p#分页标题#e#
  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如图1所示。
  莫茨和夏拉夫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审计理论研究,有力的批驳了“审计无理论”的论调,但将“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显得太普遍了,无法突出审计理论自身的特点,不具备审计理论基石的作用。
  2.审计目标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
  (The External Auditing )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六个要素构成,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过程。安德森的最大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
  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审计理论结构。但笔者认为,审计目标起点论的不妥之处在于审计目标是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环境的要求,但很大程度地受制于审计关系的存在,且倾向于实用主义,以此建立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并且逻辑上也不够严密。
  3.审计本质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 Lee)与戴维·费林特(David 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汤姆·李于1984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均是以审计本质和目标作为出发点。
  在我国,以蔡春教授为代表研究学者们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假设→目标→信息→规范→控制。闫金锷教授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目标→假设→准则。
  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构建的理论框架结构与实际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往往落后于审计实务。
  此外,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审计逻辑起点论的看法还有很多,如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的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等。

 

  三、构建我国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新设想

 

    通过对以上各起点论的评价,笔者认为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构建过程中,不能单纯的由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审计工作所处的审计环境(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中的其它因素,但它不是决定因素。#p#分页标题#e#
  本文在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两个因素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对所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分析如下:
  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结构图中,表时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且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外围的双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审计环境主要指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相关知识。
  2.审计本质是审计最本源的东西,它伴随审计的产生而产生,但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单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
  3.审计目的是社会需要审计做什么。它是外化于审计主体的产物,始终围绕审计本质而发展变化,但要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审计所担负的责任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将审计本质与审计目的结合起来作为逻辑起点,符合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观点,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又体现着变化,完全符合审计工作本身和不同时代对审计理论提出的要求。符合逻辑学与认识论。审计目的和审计本质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制定审计目标和审计准则、解释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
  4.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其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不能超越二者随意构造。
  5.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和审计概念要素的桥梁。审计假设在于对审计运行的前提条件做出限定,这种限定决定于审计目的,因而审计目的制约着审计假设。
  6.审计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方面。如果没有一致认可的概念,就无法推动审计学科的发展交流,审计也就不成其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职能和审计准则可以推衍出审计实务理论。
  7.审计准则与审计技术。如果说目标是“应干什么”,技术则是“怎么干”,那么“干得怎么样”就需要审计准则来检验。
  8.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CPA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需要顺应审计环境的变迁而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来变革我们的理念。但在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三点:第一,各个因素及整个结构系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第二,框架中各个要素的排列顺序不同,但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系统;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框架中各因素的内容及层次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审计理论结构是发展的、变化的,需要审计学术界进行不懈地研究、思考来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高 芳 李 雪:构建审计假设体系之我见.财会月刊,2003.6.P50
    [2]李 雪 詹原瑞:审计假设:一种新观点.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P37-41
    [3]幸 京:构建审计基本理论体系的新构想.华南金融研究,2001.6.P54-57
    [4]蔡 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徐政旦 谢 荣: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