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上海理工大学论文写作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36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09122514363831
  • 日期:2009-12-2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概况
  英文全称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ST)

  成立时间:1906年

录取批次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本大学,在全国所有省份均为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
人物
  曾孕育19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与社会活动家,曾在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杰出代表有:雷洁琼、谢希德、毛人凤、徐志摩、李道豫、徐匡迪、吕福源等。
  部分杰出校友名录:
  孟建柱——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上海机械学院工业企业系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黄奇帆——重庆市代市长,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大学普通班
  李成云——四川省副省长,上海机械学院工业电子自动化专业,大学普通班
  周国雄——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书记,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柴永森——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本科
  闵乃本——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地理位置
  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
校园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一共有六个校区:军工路校区(本部),军工路南校区(原水产大学),南汇校区(又分为拱极路校区和思博校区),水丰路校区(出版印刷学院),营口路校区(医疗器械学院)和复兴路校区。
  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学校现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类建筑物30余幢,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教会建筑。校内钢窗的使用,首开上海近代建筑使用的先例。这些建筑多清水红砖砌筑,两坡红瓦屋面,风格统一,砖混结构,二至四层不等,系学校教学科研用房和教职员工住宅,学生宿舍等。其中,仪表楼,大礼堂已于1994年2月1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校训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校训释义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百年以来,培育学子七万之众,正是“信义勤爱”人文理念的结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p#分页标题#e#
  时逢学校百年盛庆,登上新的历史起点,翘首仰望未来百年,我等能不心潮澎湃?百年人文理念,定当赋予新的活力,“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怀寸草报晖之心,思学校繁荣之愿,盼祖国强盛之情,是当今学子共同的心愿。涌泉汇源凝聚万众之力,共展宏图再创百年辉煌,让我们情系学校、胸怀祖国、眼观世界、面向未来,共同祝愿上海理工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注释:
  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综合楼图文信息中心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 1906 年创办的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 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96 年5 月,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1999 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 年 7 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师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201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469 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6 人(含双聘),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各类专家 20 余人。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16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2个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院。在校本科生 15600 余人,在校研究生 3800 余人,其中博士生 270 多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现有56个本科专业;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含自设);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1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有“工业过程自动化”(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共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光学仪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和“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光学工程”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学校有“微创医疗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光学系统”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数字传播科学”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精密磨削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机械工业重点学科7个。#p#分页标题#e#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从全国唯一一所专门独立设置的医疗器械高等学校发展而来。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医疗器械、医药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和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学院。具有理工医结合,以工为主,兼容管理的鲜明办学特色。素有 “中国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 ”的美誉。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医疗器械专业群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医疗器械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院现设 “生物医学工程 ”(含医用电子仪器和医学信息技术方向 )、 “医疗器械工程 ”(含精密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临床工程和康复工程方向 )、“药物制剂 ”(制药技术与设备方向 )、 “医学影像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和“食品质量与安全 ”1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 “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 ”、 “医学生物流体力学及技术 ”和 “生物医学光学与视觉光学 ”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 “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食品科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 “生物工程”工程硕士点。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学院已在精密医疗器械、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8 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 MBA 。在校研究生达到 200 多人。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 3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王威琪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专家华泽钊教授担任学院首席教授。学院常年聘请大批医疗器械产业和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专家、名师、劳模与学校共同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学院所属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实验中心设有各类公共和专业实验室 20个,总面积达 4000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 4000 万元。学院依托 “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精密医疗器械、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2005 年,“医疗器械工程”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科教育被列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建设项目。 2006 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 2007 年,“医学工程与食品安全”被列为上海理工大学六大学科群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p#分页标题#e#
  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医院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日本光电、德尔格等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为鼓励青年学子报考我院各个专业,立志成为医疗器械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专门人才,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院设立了高额奖学金, “微创励志 ”奖学金总资助额度达到 200万元人民币。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隽刻着学院发展的步步足迹。今后,学院的步子将会迈得更加踏实有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紧密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交叉、人才积聚的综合优势,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学科。我们愿承担起生命守护神的社会重任,为中国的医疗器械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培养能源、动力、环境和各种工业过程控制等方面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我国上述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以国家级精品课、上海市级和校级精品课集群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为本科生开设120余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院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下辖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动力机械及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相关专业的7个硕士点,为各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优越条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学院与国内外许多著名高等学府建立了紧密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每年选送部分优秀在读本科生赴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并推荐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
  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源溯百年,其机械制造在国内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素有 “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 ”的美誉。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 2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 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具有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p#分页标题#e#
  学院现有教职工 11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 1人 (双聘 ),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 1人,全国模范教师 1人,上海教学名师 1人,省部级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4人,教授、副教授近60人,形成了一支教风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目前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460名,其中本科生1200名,硕士研究生260名。
  学院紧紧围绕上海市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的战略和学校 “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 ”的办学宗旨,继往开来,锐意进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是教育部 “特色专业 ”建设点,自 2006年连续多年获上海高校第二、三期 “本科教育高地 ”总计 1000多万重大资助。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 ”近年投入 3000多万,2008年获上海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 ”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其中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 ”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精密磨削实验室 ”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 “精密数控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基地 ”2008年获近千万的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材料是21世纪最重要、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材料领域研究和材料的本科、研究生各级人才的培养,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2个专业,已经形成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加工、模具与成型等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牢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计算方法和技术,具有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能运用材料化学成份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学院依托学校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学科群”,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材料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宗旨,高度重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作为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上海市聚氨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单位等,与宝钢、上海华谊集团、上汽集团等大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学院还与美、德、英、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研究院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为探索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p#分页标题#e#
  学院师资队伍优良,队伍结构合理,包括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在内的专任教师30多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60%,有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超过50%,正教授10人,其中博导6人。学院建设有高水平的实验研究中心,拥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综合热分析仪、高温原位高分辨SEM、、高温原位XRD、RAMAN、激光粒度仪、GPC、动态力学分析仪激光闪光导热率测定仪、高温石墨炉、PECVD、磁控溅射炉等仪器设备。近年来学科成员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三十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十多项。
  环境与建筑学院
  环境与建筑学院以培养环境工程、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为上海及全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
  学院现下设 3个系, 1个实验中心,现有正副教授 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3人。拥有“环境工程与科学 ”一级学科硕土点;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及 “结构工程 ”4个二级学科硕土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工程硕士点 1个,上海市教育高地 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个和重点实验室 1个。学院在校本科生近 1000人,研究生200多人。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近3000人,硕士研究生500多人,博士研究生30多人。学院现有教职工近25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30多人、副教授50余人,专任教师近200余人。学院下设5个系和1个上海市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信息实验中心。
  学院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各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各1个、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点和1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学院现有10个本科专业。
  学院十分注重科研,成立至今已经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60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近60项,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以上,获得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近20项,近三年获得国家973项目2项。凡学习优良的学生都可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的人数不断提高。
  学院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已与德国,美国,日本和爱尔兰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各种合作关系,每年选送部分学生和教师到国外交流学习。#p#分页标题#e#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前身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1979年),1999年 5月更名为管理学院, 2006年 1月与商学院、 MBA教育管理中心重组成立新的管理学院(Business School)。
  学院教职工1 80多名;博士生 100多名,硕士生9 00多名, MBA学员 200多名,本科生3000多名。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个,同时具有该学科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 “系统分析与集成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应用经济学 ”、 “系统科学 ”、 “公共管理 ”等 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 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学院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下设四个系和一个中心,即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与公共管理系、应用经济系、系统科学与工程系、 MBA教育中心。九个研究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工商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所、会计学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研究所,以及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管理学院与美国北达科他大学、中密西根大学成立了国际联合管理学院,与德国汉堡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学院有 2个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单独招生。
  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前身为科技外语系, 1979年开始招收英语和德语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两个科技外语专业之一。学院下设三系、两部、四个非实体研究中心:英语、德语、日语三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综合语言教学部两部;翻译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和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理论语言学研究中心、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还设有外语视听室和外语资料室等。现有教职员工 167名,其中正、副教授 4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109名。每年还聘请 9—10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 1984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 1996年起,我校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合作办学,创办了上海—纽约国际联合语言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的前身是基础教学部,建于 1960年。理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 3个本科专业,拥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 4个硕士学位点。目前我院有硕士研究生 115人,本科生304人.
  学院拥有一批教学优秀、事业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89人,其中正教授 12人、副教授 23人,高级实验师 1人,有上海高校教学名师一人,有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 40余人。近年来,学院多次获得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市优秀教材奖,主持或承担 30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市基金项目和曙光计划项目,总科研经费 500余万元。近三年发表论文 600余篇,其中 SCI收录 105篇。我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全国一、二等奖和上海市一等奖。2007年工程数学教研室荣获上海科教系统“文明班组”称号。#p#分页标题#e#
  在田家炳基金会的资助下,学院设立了田家炳奖学金。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是在原出版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基础上于2007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是工、文、理、艺有机融合的多科类学院,现设有印刷与包装工程、新媒体与出版传播、艺术设计、动画与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系;设有数字印刷、印刷包装工程、出版与传播、新媒体和现代艺术5个研究所。开设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传播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艺术设计(设环境艺术、印刷美术、视觉传达、公共艺术和工业设计5个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和动画9个本科专业;现有传播学、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光学工程和传媒管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印刷出版和工业设计两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印刷出版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传播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传播科学实验室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建有现代印刷复制、现代出版传播和现代创意设计三大综合实验系统。“新媒体与出版印刷”学科群是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学院拥有一支以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共有教职工130余人,专任教师110余人,其中正教授24人(含兼职),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25人,学院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派莱蒙动画有限公司、上海烟草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团以及无锡、义乌等大型出版、印刷集团、公司和产业基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基地,是新闻出版、包装印刷、文化创意等行业和产业的重要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为实现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战略,培养面向未来的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的急需人才,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重点发展院校 ——上海理工大学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利兹都会大学、索尔福德大学、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9所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创立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作为一所经过中国教育部批准的规范的中外合作学院 (办学许可证编号:MOE31GBA02DNR20060012N),也是目前国内少数采用 “1对 N”模式的中外合作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国际先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学院。近百位资深的外籍教师组成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小班制教学,全英文授课,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注重实践能力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方式。学院引进的海外一流大学包括职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模式、学生服务体系在内的整体办学模式将为中国学生创造完整的成就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环境。#p#分页标题#e#
  学院 2009年国家计划内招生为 3个专业,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中英双学位证书。报考本学院所有专业的上海考生都必须参加并通过单独英语面试。
  同时,学院还开设有 2+2(2年国内+ 2年英国 ),3+1(3年国内+ 1年英国 )和 4+ 0 (4年国内学习)等计划外自主招生课程与专业。
  上海—汉堡国际工程学院
  上海 —汉堡国际工程学院(简称中德学院)成立于 1998年 9月,是上海理工大学和汉堡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并已列为上海 —汉堡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内容。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德国 FH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在充分利用双方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以培养适合中德两国现代化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尤其是德国在华投资企业与公司需要,既懂德语又懂专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探索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之路。
  中德学院现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通过每年 6月初的全国高等教育统一考试招生;所有专业为一本招生,录取线略高于上海理工大学一本平均录取线。目前,三个专业采用隔年招生形式,每年招生 45至 50人。今后,根据社会需求及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
  各专业均为全日制、四年制学士教育。第一学年主要强化德语学习,由中德双方的德语教师任课,并通过德国歌德学院组织的德语等级考试( Zertifikat Deutsch);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课程由汉堡应用科技大学教授用原版德文教材并用德语授课;第七学期到企业实习,其中 10%的优秀学生被选送到德国本土的著名企业,如 Airbus,Lufthansa, Siemens, Philips等企业实习,其余学生在国内德国独资或合资企业实习。
  自 2002年 6月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至今已有 300余名合格毕业生,几届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尤其是在沪德资及合资企业的好评和重用。2004年 12月 14日,德国权威的理工学科专业认证机构 ASIIN通过对中德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评估认证,这使两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双学士学位,也使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本科工程专业 “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的大学,也是亚洲地区首个获得 ASIIN认证评估的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 1999年,现设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等专业。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完善的实训基地,运用贴近行业实际的教育手段,坚持 “以学生为本 ”的办学理念组织和实施教学。在加强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专门技能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p#分页标题#e#
科研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2006年全年科研经费超过 1.3 亿元,2008年全年科研经费达2亿元,科研项目包括 “ 863 ” 计划、 “ 973 ” 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 “ 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 ” ,已经集聚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搭建了平台。
教育
  学校在最近 20 多年间,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 10 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谢斐尔德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坚持 “ 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 ” 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已成为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学将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为目标,使学校崛起于东海之滨,成为镶嵌于黄浦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p#分页标题#e#
  思乔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办公楼。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内设办公室、教员室、图书室、课室,上层为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楼高原为4层,内设校长室、庶务处、教务处、邮务处、图书馆、礼堂和教室,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办公楼。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怀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女生宿舍的建成,为沪江大学在国内首次招收女大学生奠定了基础。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科学馆(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图书馆(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学仪表一馆。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此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p#分页标题#e#
  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南体育馆。由美国人Edmands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音乐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办公楼。建于1935年,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Academy Assembly),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

上海理工大学校歌歌词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穿越历史承继荣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担起明日天下兴亡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我们迈开新时代的步伐 肩负祖国未来栋梁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世界瞩目乾坤朗朗 我们并肩创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