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2010 年上海世博会对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美的亲水环境、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高标准的防灾体系等运营环境的基本要求,结合该市中心城区高昂的土地置换成本、高强度的交通流量压力、较弱的承灾能力等客观实际条件,文章提出了将世博会选址于上海临港新城的建议,认为这将有利于发挥临港新城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彰显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会展功能,形成城市化发展的多重社会经济效应,推动上海加快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等。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basic requisition of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e World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for example , high- speed and efficient t raffic and t ransport systems , fine waterside environment , effective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s , high- standard calamity prevention systems ,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cent ral dist rict s of Shanghai City , e. g. expensive land replacement cost , high-intensive volume of t raffic , weak disaster bearing capacity and so on ,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site , the Lingang New City , for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World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 thus it is advantageous to bringing it s comprehensive t raffic network advantages , st 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exhibition of international port city , the follow- up development and extended exploitation , blazing new t rails the senses and technique of urban development , cutting down the construction cost , forming diversified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 s , pushing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nghai ocean development st rategy.
1 世博会需要的运营环境
1. 1 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将力争180 个国家参展,预计总参观人数将达7 000 万人次,其中,上海市的参观者约占22 % ,国内其他各地参观者约占75 % ,国际参观者约占3 %。会展高峰期每天客流量预计将达40 万人次,且高峰季节、高峰小时的交通流量的不均衡系数很高。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为满足客流通达性和舒适性的要求,需要构建快捷高效、融汇贯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需要形成传统、现代和新兴交通运输方式有机结合,海、陆、空运输网络相互补充,市内交通与市际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营模式。而且选址区域外围还应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既可以便捷地进入高架快速道路系统,又具有联系机场、铁路车站、公路、码头等对外交通设施,并有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1. 2 优良的城市人居环境和亲水理念 #p#分页标题#e#
当城市发展到工业化后期或进入后工业社会、人们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之后,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回归自然”的倾向,对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人的非物质需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沿河、临海的城市,均纷纷提出“重回滨水”的理念,以塑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格局,从而避免传统城市的拥挤、喧嚣、污染、逼仄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1. 3 确保“流量经济”舒畅活络的空间管理机制
世博会具有欢聚、沟通、展示和合作的特质。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博会经济主要是一种“流量经济”。为了保证流量经济的正常运转,除了确保世博园区内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正常流转功能外,还必须兼顾园区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环境系统构成状况,以确保其输入和输出功能的舒畅活络。就区域性、间歇性的公共活动而言,活动区域与周边地域之间要有隔离空间,并以道路网连通,便于应急状态下人流的分离,确保把对举办地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1. 4 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公共安全系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全球性贸易和人员往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改进等,使得非传统安全对人类正常活动和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的威胁变得日益严重,而且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时甚至可以造成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为可怕的灾难。鉴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发生形态的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要新的策略和方法。世博会是全球经济、贸易、科技、文化、信息等的大交流和大展示,迫切需要建立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危机管理系统。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世博会的危机管理能力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建立危机处理组织、各参展单位和参观人员之间的合作与集体行动等是进行危机管理不可缺少的。
1. 5 抵御灾害性天气的高标准防灾体系
由于世博会会展期长,参展国家多,国内外参观者人数巨众,因此,除了关注交通、环境保护等技术条件外,还应当考虑到举办地对自然界不可抗力的承受能力和防灾体系,尤其是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要加以审慎预测和客观分析,并切实构筑高标准防灾体系,以便将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p#分页标题#e#
2 选址不容回避的几个具体问题
2. 1 中心城区高昂的土地置换成本
世博会现选址黄浦江中心城区段的南段,这是一块极具商业价值的地块,可谓寸土寸金。现有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不仅土地置换成本高,而且动迁安置过程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谈判、协商、签约等交易成本也将十分高昂。据匡算,世博会主体区域的土地开发成本占建设投资总额的58 %左右,预计将达17. 4 亿美元。
2. 2 中心城区超高强度的交通流量压力
中心城区的交通问题历来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上任何一个特大型城市颇感棘手的难题。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市中心区运行的公共汽(电) 车的平均时速仅为12 km 左右。若世博会选址于市中心区,其周边环境系统将对人口交通流量产生较大的阻滞作用。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据分析,世博园区周边的黄浦区(包括原南市区) 、卢湾区、徐汇区等交接地带,不仅人口密度高,楼宇鳞次栉比,住宅房屋拥有比例高,高层建筑所占比例高,而且人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人均基础设施占地面积等远低于市区平均水平(表1) 。加之工业厂房较多,旧区改造压力大,极有可能形成新的交通瓶颈。此外,2010 年上海世博会展期长达184 d ,每天一个馆日活动,每周一个省市活动,这些都给交通和安全保卫带来了巨大压力。若会展放在市中心区,有时需要通过交通管制、线路调整、甚至休假等措施来进行调节,将给周边市区人们的出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 3 中心区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
上海地处中纬度沿海,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加上季风气候的不稳定特性,导致天气复杂、气候多变,每年都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袭击。上海受台风影响的季节是每年5~11 月份,其中7~9 月份最多(占全年的88 %) ;台风影响上海最长持续8 d ,最短1 d ,半数以上为1~2 d ,平均2. 6 d。全年2/ 3 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半年,且多大雨和暴雨; 从5~10 月,平均每年有23 d 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mm。其中,有3. 7 d 日降水量达到50 mm[2 ] 。两大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时间与世博会展期基本一致,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严加防范。在上海市中心区,如果部分地段严重积水或几棵大树被台风吹倒,就有可能造成交通堵塞。而在南汇区,已构筑起防御200 年一遇的12级台风的海塘大堤,只要台风不正面直接上岸,则无后顾之忧,且其运作机制与防御体系更优于市中心区。 #p#分页标题#e#
2. 4 黄浦江水环境的治理过程较长
上海世博会现选址黄浦江畔的亮点有3 个:一是有标志性建筑———花桥。这个创意虽好,但实施起来意义不大。二是体现亲水理念。结合黄浦江两岸开发并建造环园运河,可凸显世博园的亲水理念。三是建设大面积绿色走廊。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上海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河网水系较为发达,但由于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村地区地面污染源直接就近排入河道,以及船舶油类、废弃物弃置河道、咸潮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市内河网水体已大部分受到污染,黄浦江河段2/ 3 以上为不合格水,且以市区干流河道最为严重[3 ] 。近年来,虽在环境建设中增加了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全面根治水污染问题,真正塑造“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新上海,依然任重道远。另外,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利用滨海环境选择世博园新址,将成为寻求亲水环境的一种新的区位选择思路。
3 选址新建议及有利条件分析
近100 年来,除了早期几届世博会选址于中心城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均选址于距市中心区约1 h 车程的郊区城镇[4 ] 。根据国际经验和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将世博会新址选在上海市的临港新城。因为,临港新城几乎完美地符合黄浦江两岸的择址原则,具有承办世博会的整体优势。
3. 1 具有综合交通网络优势
临港新城距浦东国际机场约30 km ,有芦潮港及洋山深水港等港口资源可利用,可形成空港和海港两翼呼应的格局,正在建设中的海港城物流中心是上海四大专业物流中心之一。这里距上海市中心65 km ,距上海郊区环线A30 公路仅10 km ,正在建设中的浦东铁路经过临港新城,将把金山区、航空港、外高桥、浦西张华浜码头乃至浙东北地区有机衔接起来。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11 号线又将其与市中心区快捷连通,通过外环线又可使其与虹桥机场快捷贯通。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国际航班东移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与临港新城三大工程的配套建设更使得世博会新场址的选择趋于优化,对以飞机和轮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外参观者及各参展国展览物品的入境则尤为优越。尤其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借助航空和航运方式进入的境外客流,以及部分郊县参观人流均可不经过市中心区而直接出入临港新城,从而减轻了世博会会展期间市中心区的交通流量压力。到2010 年,这里的航空、铁路、海运、高速公路、内河航运、轨道交通等综合运输网络将初步形成,便捷的区域内部交通体系与四通八达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相得益彰,并可强化深水港、信息港、航空港“三港”联动发展格局,进而成为21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亮点地区之一。 #p#分页标题#e#
3. 2 有利于彰显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会展功能
国际性港口城市一般具有金融、保险、财务、货运代理、贸易、会展等多项功能。尤其是所实行的自由港制度和“境内关外”政策,不同于常规的海关监管、货币自由兑换、货物自由出入并免征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因而对国际物流集散具有较大的吸引和辐射能力[5 ] 。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临港新城既是洋山国际深水港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洋山国际深水港的枢纽,若能将世博会园区建设与临港新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以展兴市”之路,既有利于彰显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会展功能,又有利于利用现有港口的基础设施,减少因部分仓储设施的重复建设所导致的浪费。此外,还有助于将参观世博会与港城周边、南汇区境内的旅游观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位于南汇区境内的上海野生动物园、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将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3. 3 有利于世博会的后期开发和延伸开发
世博会选址于市中心区虽然有利于利用世博机遇推动上海旧城区的更新改造,但选址于郊区同样有助于推进新城区开发。临港新城规划面积95 km2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3 km2 ,空间回旋余地极大,既有利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外延,又有利于世博会的后期开发、延伸开发和联动开发。若可使展区在世博会之后成为拥有高质量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街区,则有利于提高世博会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率,避免大建大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损失,并可促进新城区人口、产业和资本等要素的集聚和流动。
3. 4 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南汇区地处东海与杭州湾交汇处,面海临风,空气清新,水系发达,工业污染低。临港新城规划区现虽为滩涂和农村、无城市历史底蕴,但正在新造城市,并有一流的规划设计方案,可创造新的文化景观和氛围,从而将其劣势转变为优势。临港新城既是上海城镇体系中新近确定的3 座新城之一,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上海面向全国及世界的现代综合物流基地,又将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并具有自由贸易区特征、以现代物流业为产业依托、有滨海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在新城内规划建设5. 6 km2 的人工湖(滴水湖)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22 m2 ,可形成“临海、依水、亲绿”的独特自然环境。此举还可起到“打造上海西湖”、“再造东方绿舟”的双重辐射效应。而且,临港新城的建设目标是要成为一个生态型、信息化、现代港口产业发达、体现海洋文化特征、具有独特风貌的滨海园林城市,要构建高效益的流转系统、立体化的绿化系统、高度文明的人文系统、高质量的环境保护系统及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系统。这一目标与2010 年上海世博会追求的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创新城市发展观念和技术,推广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数字化城市先进理念等主要目标是完全吻合的[6 ] 。 #p#分页标题#e#
3. 5 有利于降低开发建设成本
临港新城为新开发区,其地域广宽,土地亦由滩涂围垦而成。滩涂资源是国有土地,既省却了征地费用和动拆迁费用支出,又减轻了政府的协调难度,从而达到大大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双重功效。而追求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的最小化,正是现代城市发展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的根本差异之一。
3. 6 有利于形成城市化发展的多重社会经济效应
一是符合世界大都市郊区卫星城镇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大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中心区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地价昂贵、城市管理难度加大、治安环境日趋恶化成为普遍性难题,建设和发展卫星城成为控制大城市无序扩张的较为理想的选择。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镇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卫星城镇与中心城区相呼应,将形成更为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7 ] 。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也有赖于周边卫星城镇的崛起。况且,以同样的投资,多换来一个卫星城的崛起,可收一箭双雕之效,并可为上海国际大都市构建多中心城市模式提供范例。与其在市中心区锦上添花,不如为郊区卫星城雪中送炭! 二是符合上海城市化在21 世纪的地域扩展方向。临港新城世博园的建设,将带动上海城市向东南方向扩展,早日实现建设“南上海”的夙愿,改善目前上海城市发展“地倾西南”的空间不平衡格局[8 ] 。三是有助于通过城乡互动发展,改变市区与郊区的二元结构,推动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城市化的目标在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协调和谐的城乡关系[9 ] 。现代世界极为重视城乡互动发展问题,利用世博会机遇,将世博园选址于郊区卫星城而不是市中心区,既有利于疏散市区的人口,又有利于改变市区与郊区的二元结构,还可使外地参观者既参观郊区又游览市区,推进城市与郊区的双向互动发展,形成市中心区、近郊区、卫星城镇、远郊区等多层次的城市结构体系。而郊区( 乡村) 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正是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五大主题内容之一。与此同时, 这也是上海“跳出600 km2 的外环线, 着眼6000 km2 的市郊大地”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四是有助于带动苏浙地区经济联动发展。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苏浙两省及全国各地的支持与配合[10 ] 。而苏浙两省更易获取近邻扩散效应。一方面,南汇世博园、临港新城、临港新城物流中心、洋山集装箱深水港、临港新城综合经济园区等重大工程的配套开发建设,将使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龙头建设更加羽翼丰满,服务全国、沟通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沪崇苏高速公路、苏通长江大桥的建成竣工,又将进一步推动上海与苏浙两省的协调联动发展,提升大上海国际都市圈的实力、功能和层次。 #p#分页标题#e#
3. 7 有利于推动上海加快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能源、矿物、食物和淡水的战略资源基地。海洋开发是上海新世纪的重要战略任务,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海洋经济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将世博园选址于临港新城,既有利于将世博园区建设与海洋开发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又裨益于凸现上海“海派文化”特色; 既有助于改善滨海地区居民的生存环境,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又可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正欲迁址临港新城,并以此为基础创建更大规模的海事大学,从而使临港新城及上海插上“科教兴海”的翅膀,为上海海洋经济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动力支撑和示范样板。
4 结语
在展览会正式注册之前《, 国际展览局公约》原则上是允许调整场址的,这在国际和国内都有先例。如1999 年昆明世博会原定于在北京举办,因气候原因后迁至昆明举办并获得成功。据统计,昆明184 d 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共接待游客942 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达3. 9 亿元,云南航空公司1999 年收入达5 亿元[4 ] 。又如2005 年日本世博会,为鸟类保护问题而迁址爱知县,同样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为,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与文化互促共荣、和平与发展协同共进”是历届世博会永恒不变的主题。只要不违背世博会的宗旨、主题和运作程序,我们应当可以进行更为理智的区位选择。
参考文献:
[1 ]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统计年鉴- 2002 [ Z] . www.zhonghualw.co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 徐钢,陈吉余. 海岸带灾害预警系统的构想[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1) :77 - 82.
[3 ] 上海市计委国土办公室、经济研究所. 上海国土资源[ R] . 上海:上海市计委,1988.
[4 ] 云南省园艺博览局. 走进世博会[ R] . 昆明:云南省园艺博览局,1998.
[5 ] 翁国民. 入世与中国海关法[M] .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6 ] 邵岭,倪国和. 借世博机遇,铸城市精神[N] . www.zhonghualw.com 文汇报,2003 - 03 - 14.
[7 ] 任兴洲. 大城市扩张:卫星城比摊大饼更可取[N ] . 经济参考报,2003 - 03 - 05.
[8 ] 沈含曜. 新上海开发研究[M] .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
[9 ] 石忆邵. 新世纪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 ] . 城市规划汇刊,2003 (3) :37 - 41.
[10 ] 李晔. 世博、奥运带动区域,辐射全国[N ] . 解放日报,2002 - 12 - 09.#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