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论文: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又称国际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为此能给世界各国人民一个深刻印象,特定设计了3套设计方案,并由此公开展示3套方案的优点与缺点。
2004年4月15日~17日举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国际研讨会”,被认为是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进入实质性设计阶段的一个“前奏曲”。在会上,上海市世博局、规划局首次为上海世博会场址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 “定调”。来自海内外共150多位规划设计大师在研讨会上纷纷阐述了各自精辟的见解,同时也为各自的公司能进入上海世博会最后一轮的规划设计做好最终的竞争准备。据了解,目前已有近20家国内外的知名设计公司入围打造“最后的精彩”。到7月份,上海世博会的这些入围方案将公开展示,相信一个充满激情和创意、体现上海未来发展的最终方案将在其中诞生。
申博方案不是实施方案
2002年初,上海申博方案国际征集后公开展示出了8 套方案。这8套方案的设计单位是日本的RIA公司、加拿大的DGBK+KFS公司、澳大利亚的COX公司、德国的AS&P 公司、意大利的Luca Scacchetti 公司、西班牙的 Catalunya公司、法国的Architecture Studio公司以及上海现代设计集团邢同和工作室的方案。然而最终向国际展览局申博提交的是法国Architecture Studio公司的方案。该方案中,一座连接世博园区黄浦江两岸的标志性建筑“花桥”,成为吸引人们眼球和富含法国式浪漫色彩的代表,方案结合黄浦江的线性设计开挖一条椭圆形运河,并以此进行上海世博园区的规划布置,最终上海申博成功。
法国的申博方案并不是最终的实施方案。随后上海的城市规划管理局以及同济大学世博会研究中心、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等其他一些研究机构的诸多专家学者,又在申博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实施方案的研讨。随后,上海世博会的有关方面组织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和同济大学3 家设计单位,对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和场馆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出了3套“样板”方案。但这3个初步方案也不是最终的实施方案,只是为确定新一轮实施方案的规划设计,确定一个相关规划指标并奠定设计参考基础。也就是说新一轮的实施方案规划设计,经甄选入围的设计机构将在这个规范条件下进行设计,不得“天马行空”了。如果说这次实施方案的国际征集又是一次“协奏曲” 的话,那么上海世博会有关管理部门已为此次最后的“协奏曲”定调。这就是要求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必须具备和体现“先进性、独特性、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5 大特性。与此同时,还确定了上海世博园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规划应遵循的6个原则: #p#分页标题#e#
1.世博园区规划应充分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规划理念要体现人与自然之间,世界各种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总体布局将浦东浦西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浦东为主、黄浦江两岸整体布局,其中展馆围栏区面积控制在3km2左右。
3.场馆布局应充分考虑基地自然地形特征,利用现状水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处理好陆地与水面的关系。
4.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处理好地面与地下空间关系,地下空间利用要与交通枢纽、市政管道综合考虑。
5.充分研究7 000万参观人次的交通容量对交通设施的要求,解决好场内游览交通和场外疏散交通。处理好日常交通与高峰交通、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之间的衔接关系。
6.处理好场馆布局规划与后续利用的关系。永久性建筑、临时性建筑以及保留建筑分区必须与后续利用功能相结合;道路、绿化格局以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的容量和布局必须与地区长远发展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相结合。
一条规划红线圈定“路线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范围调整方案浮出水面,红线范围也已确定。据有关规划管理部门介绍,在上海世博会的申办过程中,曾经提出了一个申博规划方案,但这个规划方案由于用地范围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出入通道不够、场馆布局优化余地不大,难以满足7 000万人次的使用要求,经过综合分析和反复论证,对原规划控制范围进行了适当调整。
据悉,申博期间,规划世博会场址位于上海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北至中山南路高架,南至浦东南路、耀华路,规划控制范围为5.4km2。其中围栏区3.1km2,停车场0.6km2,世博村0.3km2,会场备用地、市政及其他设施用地、保留城市居住用地合计1.4km2。
此次调整红线范围,根据“有利于优化场馆及配套设施区规划布局,有利于推进中心城改造和控制动迁规模,有利于加快浦江两岸开发和改善周边景观”进行。按照“适当拓展、内部优化、规模相当”的原则,在原 5.4km2范围基础上,向浦东卢浦大桥西侧延伸,面积约 1.24km2。这样,上海世博会场址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为 6.68km2,其中浦东4.18km2,浦西1.35km2。包括规划红线范围和规划协调范围,其中规划红线范围总面积约 5.53km2。同时把原控制范围中新建的住宅区、部分高层建筑列入规划协调范围,面积约1.15km2。调整后世博会场址范围内的黄浦江岸线长度也将由原6.2km增加到 8.3km,此处将形成新的城市滨江景观线。
三套“样板方案”各有看点
尽管设计时间较短,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和同济大学3家设计单位仍然提出2.总体布局将浦东浦西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浦东为主、黄浦江两岸整体布局,其中展馆围栏区面积控制在3km2左右。 #p#分页标题#e#
尽管设计时间较短,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和同济大学3家设计单位仍然提出了7套各具特色的世博会场馆规划设计方案。3家单位从规划理念、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利用、以及后续利用等方面对世博会场馆规划提出了多种方案设想,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形成了3套各有侧重点的“样板”设计方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规划理念:以黄浦江作为载体,充分展现“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反映21世纪理想城市发展的新观念、新文化、新技术,提出“生态的城市、文化的城市、活力的城市”的规划理念。
用地布局:建议世博会展馆围栏区主要设在浦东,用地面积3.1km2,浦西主要布置VIP区、城市实验区、结合历史建筑保护的博物馆等配套设施。
浦东围栏区内为中国馆、主题馆和多功能中心,占地约17hm2,总建筑面积约30万m2。围栏区永久性建筑布局采取“相对集中,有适当扩展余地”的策略。交通组织:基于交通流量的分析,规划考虑在浦东设 5个出入口(不包括单独的后勤出入口),浦西设3个出入口。各出入口均与城市公共交通有良好的衔接,相互间保持适当距离,分布均匀。预计世博会在展览期间将接待游客7 000万人次,高峰日参观人数达80万,高峰日预计机动车停车泊位需求为2万个,同时还需要有能容纳1.5 万辆自行车的停车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方案通过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组织世博会场馆区域的对外交通联系,利用隧道解决交通问题,结合主次入口布置大型停车场。后续利用:永久性建筑区域尽可能采用相对集中的布置,以利于土地再开发。围栏区内,规划建议保留位于主入口东侧的中国馆、主题馆,形成博览会展中心;保留多功能中心, 展后结合周边地块开发形成演艺中心。主要配套设施如VIP区、城市实验区、世博村等集中于浦西,并结合后续使用设计,形成永久性区域。
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方案
规划理念:通过创造出多元文化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谐城市、科技城市与未来城市,来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用地布局:注重浦东、浦西两岸完整组合,遥相呼应,并通过中心轴线进行对话,并以明确的道路与绿地系统将两岸有机地衔接起来。
浦东的第2层次为沿江布置的各个国家的独立馆,形成国际博览建筑群。第3层次为围栏区内的一条绿色生态公园,结合水体沟通浦东的所有场馆,绿带间布置有世博围栏区的服务网点及游人休息设施。同时中国馆及主题馆坐落于世博广场与绿带的交汇处,形成具有强烈震撼力的 2010世博会形象。第4层次为联合馆及地区馆。卢浦大桥西侧为企业馆区,坐落于浦江转弯处的“未来之峰”也可作为国际会议、演出、文化娱乐活动的综合体。交通组织:浦东设置1主4副出入口,通过世博大道予以连接,解决世博人流的分流问题。浦西设置1主2副出入口,通过一条世博专用道连接。同时所有出入口都与地下空间节点、轨道交通枢纽、公交枢纽、轮渡站点、磁浮站点、公共停车场衔接,快速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园区内设置两条轻型单轨电车,与南部环球影城乐园等相联系。在主轴线上设置一条人行隧道,分流过江交通。后续利用:浦东地区在卢浦大桥东侧,作为今后可保留的主要标志性建筑与场馆地区。卢浦大桥西侧,作为会后可开发的地区。 #p#分页标题#e#
同济大学方案
规划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由城市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的和正在做出的伟大贡献所决定的。提出了“文明城、理想城、和谐城”的设计理念,向人们展示人类追求未来城市的“3大和谐”主题。用地布局:两岸展区整体布局,浦东以多元、规模、参与为特点成为主展区,浦西以标志、天际、观景为特点成为副展区。在浦东的黄浦江沿线布置永久性中国馆与浦西岸线的主题馆隔岸呼应。围栏区面积3km2。浦东部分沿岸纵向由北至南呈3线分布各类展馆:距岸线 300m 内“岸线”以永久性场馆为主;距岸线300m~ 600m内“内线”以布置博览会后功能转换的展馆为主;而距岸线600m外的“外线”布置博览会的临时建筑,会后回归城市日常居住。沿岸走向由东向西呈3段布局,白莲泾以东是由世博村、城市实验区以及配套设施组成的 “未来都市生活实验区”。浦西展区结合江南造船厂和旧城改建形成企业展馆区,配合标志性建筑天际线形成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城市的标志形象区。
交通组织:浦东和浦西各自安排了1主4副入口,用 10个游览区出入口将游客的集散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上,并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中心站点以及社会停车场结合起来,而每个出入口都有标志性的景观来表达主题。场外集散交通分成轨道交通、公交和社会车辆,主要有M5 线、M7线、M8线3条地铁站进入,浦东和浦西干道上设置10个公交中心站及浦东、浦西共8个集中停车场,浦东以地面停车为主,浦西则以立体停车为主,共占地90hm2,另外方案建议把磁悬浮列车起点站置入世博会的场所。
上海世博筹备的三个阶段
距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只有6年多的时间,筹备和建设的任务很繁重。但上海有关方面已将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和建设划分了3个阶段。据了解,从前一阶段开始到2005年,主要完成世博会场地的整体规划和方案优化工作,并向国际展览局递交有关报告;从2005~2008年,主要将开展宣传推广、招商、招展工作,并开始建设世博会场馆;从2008~2010年,完成世博会所有场馆建设,吸引组织国内外游客,而世博园区也将在这一时期进行试运行。按照初步规划,所有世博会用地将在2006年底全部拆清,一些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将在 2007年上半年前完成。据此日程安排,相关上海世博会的土地开发工作将于2004年底以前全面启动。
虽然上海世博会的最终规划实施方案要到明年上报国际展览局后才能“水落石出”,但是从一些目前已知的基本数据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世博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次展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第一次提出了以“城市”为举办世博会的主题,同时预定参观的人次将达7 000万,世博会的直接投资为30亿美元。从最初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布置看,将可以提供180个以上的国家参展。据原先规划的设想,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场地将留有60个独立参展国设计建造的展馆、75个主办方出租的“个体化”独立展馆建筑和免费提供的30个地区馆。此外还将建设1个中国国家馆、5个国际联合展馆、10个国际组织馆、40个企业馆和4个主题馆。在展区中轴线上,将规划一个6万多m2的大型广场,周围布局有中国馆、主题馆、会议体育中心。在这个广场上,将举行世博会的盛大开幕式和展览期间的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中国馆和中国地区的展馆的总建筑面积约88 000m2,中国馆的西侧有一座1万个席位的露天剧场。当然最终的场馆布置将会有很大的变动,今年7月的新一轮规划设计方案出台后,会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p#分页标题#e#
能否“当惊世界殊?”
每届世博会都是激动人心的,但能时时撼动人心、让人们见物思古的却是那些直观的建筑。而成功的世博标志性建筑,其影响将会像上个世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世博标志物一样,永远留存在全世界人们的视野里。因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打造成一个世博会历史上最具风采的世博展会,也许一个令人刮目的标志性建筑,会是关键的一点。
上海世博会要不要建标志性建筑,或者是标志性建筑将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在4月份召开的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国际论坛上,有家境外知名设计事务所最新提出了一个名为“未来之塔”的类似金字塔形状的标志性建筑方案。他们认为,作为标志性建筑,一要有知名度,要能激发起人们的关注热情。二要有灵性,要有联想。三要有象征意义。他们设计的这座“未来之塔”呈金字塔形状,高300m,长宽各350m。最上层是观景台,往下依次有酒店、会展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同时还能利用风能、太阳能等。
法国的建筑师马丁·罗班也在研讨会上再一次推介了他在原申博方案中的标志性建筑“花桥”。他认为建造花桥而不是别的建筑物,是因为桥意味着积聚和联合的纽带作用。因为上海世博会场地在黄浦江的两岸,一座标志性的桥具有方位和积聚的作用。
不过不少与会的著名建筑师们认为,让整个世博建筑成为标志性建筑应该是其建筑方案的核心思路。他们认为,过去上海外滩的标志性是以汇丰银行为象征的,但现在,人们对外滩的印象是对其整体的环境、氛围的品位。所以当今不再是“单体建筑”的时代,单体建筑的形式也不再是能否成为标志性建筑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花桥”并不适合400多m宽的黄浦江,如果在一条水面较窄,交通不太繁忙的河上建“花桥”或许是个好主意。因此原先被看好的标志性建筑“花桥”已基本被否决。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邢同和先生作的主旨报告,“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和建筑风貌研究”中,对标志性建筑的概念提了一个“设计规范”。人们或许可以从中设想自己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邢同和先生提出,标志性建筑首先要遵循选点的4大原则。一,它是世博园区内黄浦江上的视觉焦点。二,它是世博场馆区内的视觉中心或对景点。三,它是场馆区内交通与人流的集散交汇点。四,它应成为后续利用的闪光点。对于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塑造,邢同和提出,首先要考虑到黄浦江畔与城市天际线、轮廓线。他认为世博标志性建筑物作为一个独立的标志物,不应脱离上海整体城市风貌,应与上海城市天际线相切合,成为城市天际线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应以其独特造型与气质为上海的城市天际线增添一抹亮色。另外,地处黄浦江边的标志性建筑同样也应考虑到浦江两侧城市界面的延续及完善,为浦江轮廓线增添一道新景。第二,要考虑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的大小与远近视觉的关系。标志性建筑的体量与高度应予以谨慎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世博园区内其他建筑物的体量及高度及世博园区内原有的一些具有标志性和较为高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比如南浦大桥、卢浦大桥或南市发电厂的大烟囱。第三,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形象震撼力与感染力,能够体现出新世纪多元文化的交融,有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是具有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式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第四,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独特的艺术气质是不可缺少的,应是一个展现出文化交流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是#p#分页标题#e#上海世博会论文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与世界其他灿烂文化交流的结晶与再创造。
邢同和认为,世博园标志性建筑形象塑造的关键是:创新及科技与文化含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