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分析上海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6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09122817303355
  • 日期:2009-12-2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摘要:香港从 1980 年代初人均 GDP5000 多美元开始经济转型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运输与航运枢纽 ,目前又开始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文章运用区域比较方法分析了上海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指出上海应借鉴香港的经验 ,抓住世界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转移和本地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分工合作的机遇 ,加速建成一个 “龙头” 、 四个 “中心” ,成为有影响的国际大都市。
       一、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分工与一体化:提高竞争力
  1.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香港制造业起步于1950年代,1970年代末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占 G DP比重达23 %,解决了总就业人口的60 %以上(陈多,1996) ,香港一举成为亚太地区轻工业品制造中心,同时带动金融、 地产、 保险、 运输、 贸易和广告、 包装及印刷等行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单一的转口贸易港经济转变为工业和多元化发展的自由港经济,竞争力空前提高。   但是 ,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由于土地本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渐趋衰退。为保持竞争力 ,港商先后向东南亚、 非洲、 南美和北美投资 ,但成效有限。大陆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制造业向劳动和设备成本很低的珠江三角洲转移带来了机遇。到 1990 年代中期 ,大约25 000多家香港公司在珠江三角洲设厂 ,雇用当地工人 500 万人左右(Husain ,1997) ,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了 “前店后场/厂” 的格局 ,实现了产业自然分工 ,珠江三角洲也由此成为香港的制造业基地 ,拥有 8 万多家工厂 ,产品出口量占全国 30 %以上 ,而香港则为珠江三角洲提供金融、 销售物流服务 ,当前香港的服务业占 GNP的 86 %;香港的竞争力又一次得到提高。
  2.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与香港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制造业转移和中国外贸的持续快速增长 ,促进了香港服务业尤其是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 ,也加速了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在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早期 ,香港经济实现了由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结构转换 ,2002 年 ,香港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仅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2215 万人) 的611 %。同时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香港作为总部所在地 ,2002 年香港以外注册公司驻港的地区总部及地区办事处分别为 948 家和2 171家 ,是 1991 年的 15715 %和 78019 %。FDI也不断选择投资香港 ,2001 年末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是 32 679 亿港元。同时 ,国内资金也大举进军香港 ,2001 年国内流入香港的资金达 385 亿港元;截至 2001 年底 ,来自内地的 FDI 存量是9 581亿港元 ,占 2001 年底香港 FDI存量的 2913 %。   香港投资推广署曾指出:香港作为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地点的有利因素有五项 ,最重要的是简单税制及低税率 ,其他因素包括政治稳定及安全、 资讯的自由流通、 法治及司法独立和廉洁的政府。70 %的公司认为不存在外汇管制是香港的有利因素;66 %的公司认为通讯、 运输及其他基础设施是其有利的因素;另外有 66 %的公司则认为 ,自由港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香港的不利因素则包括居住成本及供应(43 %) ;工商业楼宇成本及供应(34 %) ;员工成本及供应(31 %) 。   通过经济结构的转换 ,香港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和商业服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4。目前 ,香港有 500 多家银行 ,包括世界 100 家大银行中的 80 多家 ,拥有的外部资产和机构存款超过 6 000 亿美元 ,香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银行中心之一 ,银行业本#p#分页标题#e#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务的 70 %是外汇 ,外汇成交额排名世界第四 ,股票市场世界排名第七 ,资本市场亚洲排名第二(Husain ,1997) 。
  3.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加强香港的国际地位 ,保持竞争力。董建华先生在 2001 年的施政报告中说 , “特区政府决心以积极进取的态度 ,推进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 ,达到互惠互利的 ‘双赢’ 局面。这是我们巩固和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运输和物流的枢纽和重要旅游城市的一个关键部署。 ” 此外 ,网络泡沫破灭后 ,特区政府也认识到 ,惟有发展金融商贸服务业 ,才能振兴香港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竞争已经演化成区域竞争 ,香港只有融入珠江三角洲 ,才能应对全球化。2001 年 8 月 ,香港成立了粤港合作统筹小组 ,统筹政府不同部门间的运作 ,推动两地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等的合作。还成立了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 ,负责经贸事务 ,建立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从高层推动两地经济一体化。实践证明 ,香港与广东的关系是一种长期对等的商业伙伴关系 ,只有通过区际规划 ,才能共同建设 “大珠江三角洲” 的美好未来。
  4.香港经济转型和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分工与合作的经验:共同提高竞争力。由上分析可知 ,香港的出路在于融入珠江三角洲并实现经济一体化 ,实现分工与合作 ,这些都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实现分工合作、 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在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服务业占 GDP的比例逐渐提高 ,可能达到 60 % - 70 %甚至更高 ,服务业内部也出现结构升级 ,金融、 房地产等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城市经济竞争力也空前提高 ,服务功能更强 ,辐射范围更广。而由于比较成本(即所谓商务成本)的上升 ,制造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加速向境外转移。同时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产业雇佣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2)作为国际中心城市 ,随着城市聚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 ,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区域金融和服务中心的角色 ,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总部、 地区总部或专业总部移入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驻 ,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和完善 ,资源聚集能力大幅度提高和增强。尽管次等城市的商务成本略低一些 ,但是绝大多数大公司为了得到综合服务 ,依旧愿意把总部放在主要的中心城市( Yusuf ,Wu ,2001) 。(3)由于制造业逐渐转移出去 ,出现所谓中心城市的 “产业空心化” 倾向。如果把所谓 “产业空心化” 倾向作为中心城市崛起的成本或代价(胡坚 ,1997) ,那么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因为这个过程推动了国际中心城市内部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中心。另一方面 ,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对服务业需求的不断上升 ,会加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和完善 ,推动中心城市成为区域融资服务中心。(4)随着中心城市经济腹地的不断增加 ,中心城市本#p#分页标题#e#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与腹地的联系愈加密切 ,但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中心城市成为腹地的融资和服务中心 ,而腹地则成为中心城市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时 ,由于分工的不断强化 ,两地的生产率均得到提升。对于中心城市来说 ,服务业的制度创新是竞争力提高的源泉。(5)不同行政区域的同一个都市圈内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必然的 ,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的区域 ,政府在推动区域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区域一体化的分工与合作也是一个自然过程。
   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概貌。1990 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 ,长江三角洲经济蓬勃发展 ,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综合经济实力最强、 区内产业相互关联度最高、 市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区域之一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该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又一个学术意义上的都市连绵带(met ropolitan -interlocked region ,简称 “MIR” ) 。
   一个大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取决于其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世界 6 大城市群中的纽约、 伦敦、 东京属于全球性城市 ,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处于核心层面;巴黎、 芝加哥属于区域性国际城市 ,处于次核心层面;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属于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 ,目前正处于第三层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凭借其经济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的优势 ,构成我国 “外通大洋 ,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 ,包括上海和江苏、 浙江的 15 个地级以上城市 ,土地面积 10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约 1 % ,人口约 7 534 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 519 %。2001 年年末 GDP达 16 981 亿元 ,占全国总量的 1717 % ,财政收入、 外贸出口、 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 3 350 亿元、 73914 亿元和 16017 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2014 %、 2718 %和 3213 %;人均 GDP 达 22 577 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3 倍。   作为中心城市 ,上海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中位居首位 ,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 ,上海金融、 信息、 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2002 年提供和创造了全国 513 %的 GDP ,1213 %的财政收入和超过 2219 %的口岸外贸进口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上海市土地面积和人口仅占本地区的614 %和1716 % ,而2001 年的 GDP、 财政收入和口岸外贸进口额却已分别占到本地区的 2912 %、 5916 %和 4412 %。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态势。当前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投资以工业投资为主 ,商业性投资的增速也比较快。上海与浙江的合作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 外贸、 信息、 金融等近10 个经济领域。上海与江苏的协作主要集中在汽车、 商贸等近 10 个行业。上海对外省市投资总额中 ,江浙两地约占 6312 % ,其中工业投资和商业投资分别占 7713 %和 2916 %。江浙两省约占外省市对沪投资总额的 3111 % ,其中商业投资约占 3517 %。2002 年上海与江浙两省签订的合作项目本#p#分页标题#e#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达 158 个 ,金额超过 80 亿元。在金融合作方面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先后在宁波、 杭州、 南京等城市设立了分支行 ,为当地建设融通资金数百亿元。自 1996 年苏洲、 南通、 宁波、 湖州等城市成为上海产权交易所的成员以来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权市场已有一定规模。在商贸流通方面 ,上海工业产品的 50 %左右销往江浙两省 ,江苏工业产品的 30 %和浙江工业产品的 20 %销往上海 ,上海已成为江浙两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早在 1999 年上海就已经在长江三角洲39个县级以上城市建立了商品流通网站 ,覆盖率达 7212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外贸窗口 ,在江苏的联运企业有 200 多家 ,提供出口货源 12 亿元 ,占上海从外省收购总值的 50 %。2001 年上海技术交易所近 2 万项成交项目中 ,约有 40 %销售给全国各地 ,长江三角洲占据了其中的大头;90 %左右的交易涉及各地企业 ,其中江浙两地的交易量名列前茅。在政府合作方面 ,两省一市也建立了沪、 苏、 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工作机制 ,把共同构建区域大交通、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区域旅游客运网络、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 区域天然气管道网络 5 大专题 ,作为其合作的重点和基础。长江三角洲 15 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 苏、 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渠道和机制也已初步形成。2001 年 5 月和 2002 年 4 月先后两次召开了沪、 苏、 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2002 年 10 月 ,在杭州举行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论坛 ,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   但是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分工与合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 ,是由于上海这一 “长三角” 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尽完善所造成。其次 ,行政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 ,互补性较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两省一市为统计口径计算出来的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 0182 ,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 0176 ,而浙江与江苏的相似系数竟高达 0197 ,产业结构严重趋同。而以苏、 锡、 常为例 ,三市的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 纺织、 化工、 冶金、 食品 ,各行业的比重也十分接近。第三 ,行政区经济倾向较重 ,地方壁垒重重 ,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着恶性竞争;同时 ,基础设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 ,缺乏统筹协调。区内除上海、 南京、 杭州、 宁波、 温州等机场外 ,其他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不超过 10 万 ,最少的只有数千人。现在个别城市不顾实际情况 ,又在争上国际机场。而且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带来对服务业的需求 ,一些地方不断降低门槛 ,吸引外资在本地发展服务业 ,这些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 ,从长远看 ,也不利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有序化推进。有关研究表明 ,当前的行政区经济体制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区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行政区壁垒的严峻挑战。#p#分页标题#e#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分工与合作:上海的机遇与挑战
  1.未来上海经济增长态势判断。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 ,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而中国加入 WTO 后 ,外资的持续进入将带动国内民间投资的发展 ,并由此优化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 ,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 ,还将带动人力资本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日趋向好;本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从国内消费看 ,由于大众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 ,汽车、 住房、 医疗保健、 旅游等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上海经济增长正处于人均 GDP5000 美元上下的关键时期。2002 年出现了外资投入的回落和通货紧缩的压力 ,以及因全球经济发展不明朗所带来的出口压力;同样 ,针对中国反倾销案件的不断上升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方面将面临更多挑战 ,在中长期内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入世效应” 的下降对出口也不是很有利。有关研究预测显示 , “十五”期末 ,上海的 GDP总量将达到7 01214 亿元 ,人均 GDP实现54 09611 元(折合6 540 美元左右) 。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继续保持高于 10 %的经济增长速度 ,预计 2003 年投资规模相应要保持在 2 350 亿元左右 ,平增长率应达到 813 %。2003 年的投资需求增长率、 消费需求增长率和净出口需求增长率分别要保持在 10 %以上 ,其中消费需求增长率约为 12 %。 “十五” 后两年 ,在不出现大的意外的情况下 ,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投资需求增长率的下降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需保持稳定增长 ,从而使消费需求有一定幅度的跃升 ,预计 2004 年和 2005 年分别为 1015 %和 1217 %。      2.上海的机遇与挑战:找准定位,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尤其是 1992 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个崭新的上海呈现在世人面前。目前上海 G DP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50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达 45 %;第三产业内部高端服务业也发展迅猛,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在1978~2002 年上海 G DP总量增加 20 倍、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60倍的情况下,其增长达70多倍,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在2002 年达到326191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实际到位外商投资金额达 404104 亿美元,占全国 22 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818 %左右。 《财富》 杂志500强企业中,有153家在上海共投资513个项目,总金额达86 亿美元,22 家著名国内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浦东,他们声称,此举是由于上海对于中国内地的战略区位的重要关系,地区总部移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上海已经初步形成城市能级高、 资源积聚能力强、 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辐射范围大、 投资环境日趋向好的发展格局。 #p#分页标题#e#
  当前 ,上海正发挥着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 ,并继续扩大服务贸易的开放。 “入世” 后部分服务领域率先开放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显现 ,以金融、 电信、 物流为代表的服务领域吸收外资的步伐日益加快。   随着上海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目前已出现下滑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竞争力下降所致。赵晓雷等(2002)研究指出 ,上海制造业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上海制造业 30 个行业的竞争力评价中 ,有 16 个行业的综合比较得分为负值 ,12 个为正值 ,除了交通运输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有较大优势外 ,其他行业的竞争力均与广东持平或略逊于广东。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虽然有一定的下滑趋势,但是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层面考察,这是普遍规律。Burgess(1925)在研究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规律时,用竞租曲线指出了这一点。而且从1990年代上海的发展战略看,这个结果无疑是合理的,香港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一般而言本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成本最低、 收益或利润最大和自我满足,而得到人力资本和融资的难易程度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现在企业更加重视集聚经济问题。如果上海重新回到主要依靠吸纳制造业投资的政策着眼点,其结果可能是上海重新变为制造业基地,而综合服务功能必将衰退,并在比较劣势的基础上与长江长三角洲地区内的其他城市争资源,其成败不言自明。   从上海外部的情况看 ,截至 2003 年 2 月底 ,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 555109亿美元。外商投资的 85196 %分布在东部地区。近年来 ,东部的外资比例都超过 86 %或 87 % ,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 ,而且有向长江三角洲的江苏集中的趋势。新一轮投资热将进一步集中到长江三角洲(王志乐 ,2003)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吸引台资 IT 产业最主要地区和吸引台资最多的内地城市 ,2001 年吸引台资高达 82 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总额的 1/ 5 ,其中 2/ 3 是 IT企业(查志强 ,2003) 。苏州的发展只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形态的一个缩影 ,该地区正在成为有影响力的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基地。   可以看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模式已经出现 ,上海以高端服务业为主 ,兼有较强的高端制造业和大量研发机构 ,而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依靠比较优势 ,吸引制造业 ,成为制造业基地。而且 ,在上海没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自身也在加速向市外转移。   与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存在的 “一国两制” 不利因素不同 ,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流动本来就是没有障碍的 ,共同市场也没有边界。对上海来说 ,最大的机遇就在眼前 ,但同时也是挑战 ,即承不承认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能否抓住有利时机 ,抓住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普遍认识到接轨上海、 融入 “长三角” 难得的有利时机 ,利用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产业梯度差异 ,抓住长江三角洲自然形成的分工格局的有利形势 ,把握一个 “龙头” 、 四个 “中心” 建设的定位 ,破除思想和行政制度的障碍 ,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大力完善投资的软环境 ,提升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 ,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业 ,吸引跨国公司总部、 地区总部、 运作中心、 采购中心、 国际组织总部入驻上海 ,强化资源配置功能 ,面向长江三角洲构筑服务平台 ,以举办 2008 年奥运会和2010 年世博会为契机 ,向外转移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 ,加速承接世界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转移 ,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入手 ,方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p#分页标题#e#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能路径。上海的发展关系着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上海只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融合 ,加强分工与合作 ,才会有灿烂的明天 ,而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也只有与上海保持不同的分工 ,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错位竞争 ,才会有共同发展本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上海今后中长期的发展 ,将不可避免地与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结合起来 ,而长江三角洲下一步如何发展的关键是定位问题 ,是加强区域经济整合与分工合作的问题。   我们认为 ,未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可做如下安排:   第一 ,以上海为核心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1)上海应该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中心 ,具体来说 ,包括融资及融资服务中心 ,现代化物流中心 ,信息中心。(2)上海应该尽快建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市场的集散中心。(3)上海应该成为长江三角洲综合交通网络的主枢纽 ,因此 ,必须花大力气建设组合港式国际航运中心、 亚太地区的国际航空港和高效陆路交通中心。(4)上海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尽快成为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 “引擎”,应依托既有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势 ,成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基地。   第二 ,上海经济发展在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 ,应倚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抓紧建设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大市场 ,一是建设服务市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 ,关键要发展高等级第三产业 ,如金融、 信息等第三产业 ,并需要制造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善。当前上海信息咨询业服务对象主要是外资和民营经济。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很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竞争环境的日趋规范 ,信息咨询公司越来越有用武之地。长江三角洲区域日益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可为上海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在消除长江三角洲地方保护、 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后 ,这种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更强。香港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例证。二是建设产品市场。未来上海工业的发展重点是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 ,如装备和高科技、 耐用消费品工业以及重化工业等。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都比较高 ,这为上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2)上海产业调整应倚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提供的广阔空间。进行结构优化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 ,是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 航运中心 ,则要求其他产业向周边地区作梯度转移和扩散 ,形成支柱产业配套、 新兴产业共建 ,一般产业互补的分工协作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 ,坚实的产业基础 ,密切的区内联系 ,有利于上海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3)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样应倚重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和发展过程 ,是不断参与国际分工并同国际经济大循环接轨的过程。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必须要使自身经济循环从依赖国内资源和市场 ,转向主要依靠世界资源和市场 ,而且必须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从 1990 年代起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 “本土化” 趋势推动下 ,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及研究开发中心 ,而在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布局生产、 加工中心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形成配套上的水平分工和技术上的垂直分工 ,长江三角洲区域也提高了经济水平 ,跨国公司从中赢得低成本和大市场 ,提高了运营效率;上海提高了产业结构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 ,这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步骤。上海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趋势和历史机遇。(4)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应当考虑与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 洋山深水港为枢纽、 浙江和江苏沿海沿江港本#p#分页标题#e#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口为两翼的组合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各港功能互补、 合理分工的基础上 ,形成与国际运作惯例相衔接的组合港管理机制。目前 ,世界上国际大都市拥有的大港口都呈网络带发展态势 ,而上海港还处于港口功能辐射区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有港口、 码头、 港务设施、 陆路集疏运等 ,以及货源基地培育、 市场规范管理等软硬件支撑。所有这些都有赖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打破条块分割 ,实现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和经济的一体化。
     四、 结束语   国际大都市崛起的过程 ,是资源加速集聚和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过程。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 ,香港抓住机遇 ,通过制造业发展 ,完善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在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 ,利用新的机遇 ,向大陆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同时加速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香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1990 年代末和 21 世纪初 ,香港进一步认识到 ,香港的未来只有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区域合作 ,进行更高层次的分工 ,才能在竞争中继续保持不败。现在 ,从特区政府到民间 ,无不为全面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而努力。但需要指出的是 ,香港和上海之间也存在着不可比因素 ,首先 ,香港的崛起是由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造就的;其次 ,香港的制度因素是上海所不可比拟的 ,如低税率制度等。
   在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服务长江三角洲 ,服务全国的战略定位实现过程中 ,上海具有香港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 ,而且长江三角洲经济很早就开展一本论文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体化了 ,只是由于行政分割才束缚了其应有的发展。然而 ,上海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主要是观念和体制上的挑战 ,如不能突破这一点 ,并根据自身优势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分工与合作 ,将不利于一个 “龙头” 、 四个 “中心” 的建设发展 ,甚至有可能将被其他城市部分取代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But ton ,K. J . . (1976) 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 . London :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2 ]查志强 1长江三角洲台资 IT产业集群研究[J ]1国际贸易问题 ,2003 , (3) 1
[3 ]胡坚 1欣欣向荣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
[4 ]Husain ,Aasim M. . (1997) Hong Kong ,China in Transition[J ] .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Sept :3 - 6.
[5 ]克鲁格曼 ,保罗 ,奥博斯法尔德 1国际经济学[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p#分页标题#e#
[6 ]缪尔达尔 1亚洲的戏剧 — — — 对一些国家的贫困的研究[M]1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1
[7 ]Ohlin ,Bertil . (1952)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8 ]李嘉图 1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1
[9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1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2003 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报告[M]1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
[10 ]史晋川 ,谢瑞平 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 ]1学术月刊 ,2002 , (5) 1
[11 ]亚当· 斯密 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1
[12 ]王志乐 1 “入世” 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OL ] ht tp :/ / www. in. ah. cn/ analyses/ expert/ cn020024. htm ,2003 - 02 - 08.
[13 ]香港投资推广署 1香港在外围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对跨国公司仍具吸引力[OL ] . ht tp :/ / www. info. gov. hk/
censtatd/ chinese/ press/ annual- survey/ roroc/ roroc-latest-index. html ,2000 - 03 - 28.
[14 ]赵晓雷 ,刘永章 ,郑辛逸 1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研究[J ]1上海经济研究(内部资料) ,2002 , (11) 1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