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是科学技术普及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工具之一, 它拥有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以及专门的记者和编辑, 可集成各种科技信息的资源以及顾问团队, 可以借助各种资源和力量对需要和应该传播的科技信息进行二度创作与编排组合, 通过大众传媒将科技信息广泛传播, 以达到科技知识普及、促进公众认知学习、科学使用和选择与参与等目的。
据2005 年上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 上海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0.7%, 比2002 年提高了3.8 个百分点, 为历次调查中增幅最高的一次。但相比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00 年就已经达到17%。作为科学技术普及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我们的媒体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责任,并提出必要的解决方案。
当今, 全球已进入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几经探索, 在传媒体制、传播方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传播网络整体架构的模式。我国也已进入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但是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 上海媒体的科技传播现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这一方面至少说明上海的科技传播水平相比高速发展的上海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相对滞后的, 并将制约上海市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上海经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公众对科普活动的认同和积极参与, 科普工作者以及科技人员的科普创作热情不高, 传播力度和资源的限制, 使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再一方面科技传播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技传播的社会网络构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响媒体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通过我们对一些国外资料的分析比较, 并对上海的部分主流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内容调查后显示, 国内外的受众均把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媒体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最重要渠道。下面将以这三种媒介为例来逐一比较与探讨。
一、报纸
( 一) 题材选取: 关注受众需求,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发达国家的科技新闻及其相关的以科技为主的媒体中, 最受到公众欢迎的除了重大科技新闻之外, 就是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题材, 比如与健康、医学进展、新药研制、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相关的主题, 而吸引力位居其次的科技报道, 主要集中于航天、天文、新发明等题材。著名的《纽约时报》每周固定推出8 个版面的科技和健康专刊《科学时报》, 介绍全球最新科技进展和发现, 以及健康常识, 而且还专门刊登对知名科学家和专家的访谈等, 可以说这张报纸代表着美国主流媒体科技报道的最高水准。英国几大报纸如《泰晤士报》等也较为关注健康和生命科学, 以及环境问题的报道和讨论等, 这正切合了受众的需求点。 #p#分页标题#e#
在上海, 多数综合类报纸比较多地侧重报道纯科研工作的进展、国家的科研政策和具体事务, 较少考虑跟受众密切相关的带有科普常识性的话题。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因此, 很多报纸与受众的趣味和需求渐行渐远, 有的报道过于学术化和技术化, 缺少通俗性和趣味性,导致这样的报道往往被人忽略。如《文汇报》的每周五两版的《科技文摘》侧重的是介绍国际国内科技新进展、新发明, 虽然题材不错, 但是由于科技术语比较多, 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 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对科学常识的需求脱节等等原因, 因而读者对报纸中的科技报道并不十分关注, 甚至没有反应。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认为报纸要善于发掘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伦理、公共道德、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等的相互关系及其交叉点, 取得报纸和读者在关注科技新闻价值选取尺度方面的共通之处, 这种报道题材选取的方式因为与读者具有广泛的“接近性”而容易得到认同。如在介绍基因研究的文章里结合人们当前关心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会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对“克隆”与伦理的争论向来风波不断, 可以采取多方面的观点交锋, 组织一组文章做成一个专题, 让人们重新审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科技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 二) 科技版面的数量: 在综合办报的前提下, 增加版面
1978 年, 《纽约时报》开辟了每周一次的科学版。继《纽约时报》之后, 一大批杂志、报纸和电视节目纷纷向公众推出科学知识内容。在日本, 《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最有影响力的几家报纸, 都有专门的版面报道科技新闻,而且还专门设立了科技部。
近年来, 我国媒体也逐渐尝试推出科普版面, 改进科普报道。文汇报《科技文摘》自1995 年初创刊至今,已经走过11 个年头, 出版了600 多期。《文汇报》每周五开设了两版的《科技文摘》, 在600 多期的办刊过程中, 《科技文摘》几经改版, 逐渐形成了“以科技的眼光看社会, 以社会的角度看科技”这一鲜明特色。这些例子说明, 媒体的科技报道、科学信息传播完全可以搞得有声有色, 完全可以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板块。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但是,相比国外的报纸, 《文汇报》一周只有两版的科技信息不足以满足公众对科技信息的需求, 虽然日常也有科技新闻的报道, 但毕竟不是整体性的报道, 而是碎片式的插入在教育或其它板块中。这就需要国内的报纸吸取外国的办报理念和手法, 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有效地开展科技报道。由于专门性的科技报纸( 如《上海科技报》) 受众范围比较狭窄, 因此, 我们应该在综合性报纸上增加科技版面的数量和内容报道频率, 并积极提高写作水平, 使内容更贴近大众, 使广大受众在接受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潜移默化地熏陶中融合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 #p#分页标题#e#
( 三) 科技记者: 成立专业化队伍, 培养新闻敏感度和准确性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有一个专门的科学部, 旗下有十多位记者。《纽约时报》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多年如一日从事科技报道的资深记者与编辑队伍。他们当中既有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具有行医执照的专家型医学记者, 也有跟踪采访多个科技主题、跑遍五大洲的“探险采访专家”型记者。这些记者科技素养较高, 能深入重大科技发现的发布现场, 发回第一手的准确报道。
而上海多数报纸专门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 其学科背景绝大部分是非理工科出身, 缺少科技知识与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这样跑科技线的记者对这一领域的一些专有术语和相关知识和问题不甚了解, 这就很难挖掘科技类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 很多记者往往注重的是科技成果的获奖、是不是国内外领先、是不是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等, 而对于科技成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及其自身的科学意义,对人们生活的积极意义言之甚少。即使报道了, 也是一些泛泛而论, 比较肤浅, 难以传达严谨准确的含义, 甚至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报道作为一般的消息处理。2004 年, 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宣布, 该年度沃尔夫农业奖由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塔克斯莱分享。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国内主要媒体并未意识到这一事件的意义,所以普遍反应迟钝。包括上海媒体在内, 没有一篇报道见诸报端, 所以这件事国内的知晓度很低。只有《湖南日报》次日刊发了一则不到300 字的短讯, 其影响力和深度可想而知。另外, 一部分记者从事科技报道的态度不端正, 变相的高科技商品广告软文、科技成果报道的广告化等, 已成为急功近利的媒体商业化行为之一,科技报道也发生了低俗化和商业化的倾向。有些报道为渲染科技成果的效果, 也存在一些跟风、浮夸的不实报道的现象。
因此, 上海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技记者队伍来提高科技报道质量。另外, 记者自身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 提高素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形成正确先进的科技报道理念。
二、电视
( 一) 资金来源: 政府、企业、基金会共同扶持
美国的公共电视广播系统( PBS)在制作科普节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活动经费, 部分由联邦政府提供。而地方性的电视台, 活动经费由州政府提供一部分, 大部分则依靠地方观众的捐助。地方台的科学节目, 是由积极募捐的私营基金会或财团法人资助撰写的, 电视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制作, 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其他的站台。如: 1994 年, 波士顿公共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六集的电视系列片,介绍科学界的女科学家。拍摄资金由斯龙基金会赞助,总预算达数百万美元。 #p#分页标题#e#
近年来, 我国的科技栏目发展迅速。比如SMG《纪实频道》开设多个科技节目。但是制作经费的来源成为限制节目扩展的重要原因。《纪实频道》主要是靠广告收入和电视台的拨款来制作节目。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企业更关注的是投资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回报, 而全民科技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企业并不热心参与、支持科技片的制作和广告投放。资金短缺是制约上海电视科技栏目发展的瓶颈。在未来的发展中, 国内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方宣传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为企业的持续科技创新做宣传等手段, 吸收企业和私人基金会的扶持,以达到推广科学知识的目的。
( 二) 制作技巧: 丰富栏目的数量和题材, 树立独特风格
有了资金的支持, BBC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制作了好多精良的科学纪录片, 由科学家亲自参与审定或撰写, 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1985 年英国广播电台(BBC) 推出的"明日世界”( Tomorrow World) 和" 地平线”(Horizon)很受观众欢迎。并且为扩大覆盖面, BBC 经常将节目包装成每集一小时的科学系列片向国际市场推出。此外,BBC 的第四套节目作为一个公共教育频道, 还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儿童科普栏目。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美国电视台不断开拓科技节目的数量和题材。如探索自然奥秘的《宇宙》、展现人类科学发展历程及人物的《科学奥德赛》、以主持人见长的《比尔•奈———科学人》、电视杂志节目《3- 2- 1 接触》、数学题材的滑稽系列剧《Square one TV》, 以及动画片《神奇的学校汽车》和《克罗历险记》等等, 以各自独特的表现风格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
据报道, 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 平均占总节目量的20%, 日本占15%, 而中国仅占6%。由于制作资金有限, 再加上科技栏目在我国电视媒体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专业频道和栏目的数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地方电视台甚至没有开设科技频道, 科技栏目也往往被排在收视的“黄金时间”以外。在上海,SMG 的《纪实频道》有科普教育的内容, 涉及天文、地理、医疗、生物, 科技栏目还设有《动物星球》、《神奇的地球》、《传奇》、《探索》等。这些栏目有时在某段时间播出的系列片是并不含有科技事件的,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它们对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先进科技理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开办以来以有趣新颖的风格受到观众的欢迎。然而, 我们再看一下时间安排( 见上表) , 处于黄金时间段的只有《动物星球》和《探索》两档节目,再加上《神奇的地球》和《传奇》, 这四档节目主要都偏重自然科学。 #p#分页标题#e#
通过对上海SMG 科技节目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在我国电视播放的相对有限的科技节目中, 大部分优秀节目都是来自国外引进的科普纪录片; 自己拍摄的栏目形式和题材过于单一, 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没有专门传播某一行业科技知识的电视节目,也没有就不同的收视人群进行分门别类的科技栏目。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国外办的科技节目的经验和技巧。首先, 媒体要多制作贴近我国人民生活的科技节目, 而且要选好时间段播放; 其次, 媒体还要敢于创新, 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创造节目的独特风格和栏目的品牌效应; 第三, 媒体要发挥宣传的作用,积极宣传科技对社会、对人们的积极影响, 培养人们的兴趣; 第四, 要有自己的科普影视产品且能够系列化、时代化、大众化。
( 三) 节目定位: 与科学界沟通合作, 与受众零距离接触
媒体是联系科技界和受众的桥梁。媒体的责任在于密切与科技界的沟通与合作, 对科学技术的成果进行二度创作, 将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传达给社会和受众。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上世纪80 年代, 美国成立了“科学家大众信息服务社”,该社为科学家们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库, 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学家的言论等等一应俱全, 这样媒体报道科技信息便不再是孤军奋战, 他们可以随时咨询相关科学界人士, 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美国的“促进科学写作委员会”每年开会都邀请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和媒体进行座谈,以使媒体了解最新的科学动态, 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并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科技前沿和科技信息进行报道。
发达国家的科技新闻非常讲究贴近大众生活, 媒体把自己放在与受众对等的位置, 以一种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操作节目。比如美国把它的著名的《发现》电视频道做成一档寓教于乐的节目; 法国《青少年电视台》的科技节目用类似综艺晚会的形式传播、演示科学原理, 主持人、编导与观众高度互动, 整个现场气氛轻松自由。
在上海, 很少有专门的机构和会议来加强科学界和媒体的沟通合作,针对科技传播进行专题研究, 对科学发展的重大事件开展深度挖掘和加工, 常常流于浅层面和就事论事的报道, 于是专业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形不成像英国《地平线》那样的权威科技栏目;并且在现有的科技节目中也很难看到观众参与类的互动节目。欧美国家的这些节目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媒体也应积极开辟适合我国观众认知方式的栏目制作手法。在节目中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让大众真正感受到自然规律、科技知识的乐趣所在。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更好地普及科学、尊重规律、服务大众。 #p#分页标题#e#
三、网络
(一)制作技巧: 联合办网, 图文并茂, 及时更新
国外网络媒体采用与报纸、杂志、电视联合办网的方式, 把科学知识的普及面扩展到最大。如美国的《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双月刊和英国《New Scientist》(新科学家)周刊是享有盛名的科普杂志, 它的网站与它的杂志版本相得益彰。
《New Scientist》网站除了保有杂志版本的精华之外, 还在首页开辟出一个“Breaking News”( 新闻快报) 板块, 及时更新、发布近期的科技发现, 这一点很好地利用了网站更新便捷的特色。点击进入BBC《Science&Nature》(自然科学), 首先看到的是大量的科技图片, 这种直观的图片对读者继续深入阅读时很有引导作用。
我国现阶段开设有专门的科普网站, 也有一些综合网站包含科普的内容。但是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联系不够紧密。如上海《东方网》中的科技板块《上海科普》就细分为“科普动态”、“上海科技”、“科技新闻”、“科普旅游”、“科普法规”等板块。具体的特色栏目还有“名家科普讲坛”、“科技创新沙龙”、“论坛•活动”、“人物面对面”、“趣味天地”等栏目,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航天、医疗等各行各业。但是,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科技网站的首页很少见到图片, 更多的是文字引导。本论文由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可见, 我国的一些网络媒体并未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并未跟上读图时代的步伐, 图文信息的直观、客观、信息量大等更易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感知, 然而我国的媒体在科技传播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下面以2006 年12 月10 日的BBC《Science&Nature》网站与上海科普网做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同国外科技网站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要借鉴国外网站的经验和技巧, 完善国内科技网站的制作。一方面, 我们的网络媒体需要充分发掘网络传播比传统媒介先进的功能, 应用到网站的版面安排上来。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性, 由于不受版面的限制, 所以科普网站上播出的新闻多采取滚动播出, 把意义重大的新闻摆在首页。网络更要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开展科普传播。另一方面, 国内的科技网站要充分研究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 寻找有价值的人们感兴趣的新闻, 并注意办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绘声绘色。
( 二) 资源共享: 打造海量的数据库和专业网站。 #p#分页标题#e#
借助网络容纳海量信息和超文本链接的特点, 我们可以打造海量的数据库和专业网站。网上的科普内容非常丰富, 如澳大利亚电视广播公司的《实验室》网站( The Lab) , 是该国很出名的网上科普平台。澳大利亚博物馆协会的AMOL 网站(Australian Museums onLine) , 收藏了国内一千家博物馆的情况, 可以直接链接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博物馆。国家创新意识战略、科学周、科学节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的链接, 还可以进入其他国家的科普网站, 查找资料非常方便。
《上海科普网》于2001 年开通,经过网络媒体人的努力创新, 如今已有几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栏目; 还比如,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对人们学习科技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比较发达国家, 我国科普网和数据库的点击率是很低的, 这与我们的科技网络集成能力不强有关。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数据库资料不够全面, 而且对新知识的录入不够及时。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数据库人才。另外, 图书馆是资料信息最全的地方, 但是上海的图书馆并未实现连通的数据库管理; 还有像重要的科学周、科学节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 比如“2006 网上科技节”只在《上海科普网》上用一幅图表写上科技节举办时间, 仅是极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 产生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
( 三) 媒体人员: 广聚人才, 提高职业素质, 重视受众需求
在发达国家, 比如美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中曾出现伪科普知识传播泛滥的局面,科普报道最终步入正轨主要归功于相关的系列立法和媒体及公众的媒介素养的提高。美国已确立的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有: 《信息自由法》、《个人隐私法》、《计算机安全法》、《儿童网上保护法》、《公共网络安全法案》等, 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媒体素养, 这关系到从业人员的知识涵养、职业素质和工作作风, 要求从业人员对媒介信息有比较冷静的认识, 要善于发现受众关心的议题,从而给予及时的解答。国外网站有专门的网络传播队伍, 拥有专业技能,各司其职, 使网站编辑能够客观、严谨、权威。发达国家网站编辑对科普的认识要比我们的认识更丰富立体,科普方式更多样, 应对措施更有效。2006 年5 月18 日, 国务院颁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 媒体更应关注自身素质。上海现在很缺乏专门的网络科技传播人才, 媒体人员自身素质相对发达国家落后。本论文由 #p#分页标题#e#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媒体所从事的科技传播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 要求传媒工作人员本身也有较高的科学修养。同时, 网络媒体要加大科学节等活动的宣传力度, 使全民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网络媒体要利用自己的交互性强的特点, 调查公众的兴趣点和需求点, 收到反馈后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从事科普的媒体有责任提醒公众注意我们每天的生活伴随着不必要的风险, 因为人类活动和技术发展正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气候、资源、环境等, 所以,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普, 这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前景。
通过对国外和上海媒体科技传播的比较, 我们看到了作为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上海, 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因此, 科技传播媒体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大众媒体, 科技传播必须得到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