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上海20 世纪文学中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流变描述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1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00108143606178
  • 日期:2010-01-0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摘 要]  20 世纪上海现代性的发展影响了文学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清末民初,上海的传统娱乐业和西式娱乐业相结合,青楼白话小说展示了这一场景;30 年代,上海的商品经济和娱乐畸形发展,上海都市作品表现了现代派的颓废;40 年代的上海作家展示了更普通的世俗人生,带有荒诞怪异的色彩;建国后的30 年,有关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则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圣化”;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日常生活的描写又浮出水面,反映了普通人生活观念的发展变化。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纵观上海百年来日常生活的描写变迁,可以看到现代启蒙话语在建构合理的符合人性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最早是在上海,在中国20世纪的现代性历程中,上海是中国现代性城市的典型,而日常生活方面又是现代性最明显的体现。20 世纪上海现代性的发展变迁影响了文学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本文力图对上海20 世纪文学中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流变作一总体的描述,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嬗变。

       一

       上海最早致力于日常生活叙事的文学是白话青楼小说,如《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海天鸿雪记》、《九尾龟》等。这些小说所书写的日常生活已包含有现代性的因子。但这种现代性因子大多只是在外在的日常生活形态上,还没有完全波及民众的心理观念。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上海自1842 年开埠后,经济迅速发展,一派繁华景象。从李伯元在《海天鸿雪记》第一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娱乐的繁荣,这种繁荣是因为西方现代性在物质器具层面的刺激。这也是晚清上海小说日常生活叙事发达的一个原因。
       上海在开埠之后,商业快速发展,商旅来往增多,作为商业服务辅助性的消闲娱乐场所也随之增多。随后因为战乱,江浙两省以及安徽各处富贵之家,纷纷来沪避居,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群,这同时也促进了娱乐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租界,因其有更宽松的自由空间,由此洋场内茶馆、酒馆、烟馆、妓院、说书场、戏馆、赌馆等各种消闲娱乐业发展迅速,跑马场、西式戏院、跳舞厅、弹子房、健身房、西餐馆等一些西式消费娱乐场所也建立起来。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传统娱乐业和西式娱乐业相互融合,促成了上海娱乐业的兴旺。商业的发展也使富裕的市民阶层勃兴。这些生活悠闲的小市民,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便把精力耗在生活讲究上。听书、喝酒、品茶、下棋、泡浴堂、抽大烟,沉浸在享乐主义文化中。而那些来沪经商的流动商贾,闲暇时间更是在娱乐场所度过,有些商业活动也是在娱乐场所进行。这自然推动了上海重生活享乐的奢靡之风。加之上海远离京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少,租界的存在使它可以摆脱政治上的控制,这也给了它恣肆发展的机会。所以,20 世纪前期的上海文学所展示的日常生活有很多脱离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常规的内容。清末民初时期的青楼小说展示的商贾富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千篇一律的吃花酒、赌博、吸鸦片、唱曲、敬茶、叫局等等。细究这些日常生活内容,可以发现,市民们的娱乐方式还是传承中国传统官宦文人的娱乐消遣方式,与之不同的只不过是在其时的上海,市民们把消遣娱乐当成生活的首要大事。#p#分页标题#e#
       到了20 世纪30 年代,商业经济发展到了巅峰,与此同时,消费娱乐更呈畸形繁荣之势。这个时期,现代思想意识已经开始侵袭上海市民的思想观念,大量的经受过欧风美雨浸润的文人也进驻上海。这些文人大都学贯中西,他们的介入为上海的繁华推波助澜,进入更加扑朔迷离、异彩纷呈的境地。这个时期上海都市作家笔下所描绘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现代派的颓废悒郁。典型的如新感觉派所描绘的日常生活,像穆时英笔下的都市男女日常生活主要是逛影院、喝咔啡、赌马、游乐、调情⋯⋯充满了放浪奢靡的颓废色彩。
       30 年代的上海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现代都市在极端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都市人异化的生活状态。“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所描绘的都市男女极度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以及那种虚无感、毁灭感,正是现代性极度发达所造成的人的日常生活异化状态的展现。
       在40 年代,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作家展示了更为普通的世俗人生,是更贴近过日子的日常市民生活。尤其是张爱玲,她采取背向历史的写作姿态,注重描写“人生安稳的一面”。在她的散文集《流言》中,她所流露出来的对现实平凡生活的享受具有振撼人心的力量。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在张爱玲看来,人生本是虚无而空洞的,生存本身就是种悲剧。“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能在渺如尘土的生命中找到普通平凡人所享有的日常生活的生存愉悦及温暖,已很不易。张爱玲感受到了生命的毫无意义,但她又如尼采哲学中所说的,把人生当成戏,所以她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日常生活,并从中找出诗意的光泽,以对日常生活本身的诗性感受来依托生命的价值意义,普通人的个体生命意识也由此得以彰显。30 、40 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所谓的乱世时期,战争毁灭了一切,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现代性的个体生命意识因之而受到关注,所以在宏大叙事之外,日常生活叙事得以凸现。但因身处“乱世”,身在“西洋”景纷呈的上海,文人所感受到的日常生活往往带有荒诞怪异的色彩。

       二

       1949 年后,上海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渊薮”被视为重点改造对象,原来的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这个时期的上海文学也遵循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构造。对日常生活的改造首先是要树立一种神圣崇高的生活目标,设计一种更为先进有价值意义的生活方式。战争年代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树立为党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便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生活规范。上海现代文学中所展示的摩登腐化的日常生活便首当其冲备受批判。如在戏剧《无名英雄》中,作为革命者夫人的柳初明就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所具有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厌恶:“要我从擦粉、抹胭脂、管理家务中找出它的政治意义来,真把我烦透了。”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1 ] (P68) 陈志航也有同样的话:“当我每天和这些卑鄙无聊、堕落腐化的生活搞在一起的时候, 真把我憋死了”[1 ] (P87) 。当时所描绘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是“不做生意,不玩女人,正正经经的”。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正面女性的形象,也大都是致力于革命工作,脂粉不施,素面朝天,穿着朴素,干净得体。#p#分页标题#e#
       这些正面人物无一不是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他们平时生活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是围绕着这一宏伟目标而展开。在戏剧《七月流火》中,华素英说:“除了工作,我生命里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个人的事情,先别谈论。”[2 ] (P226) 为党为人民的工作是至高无上的,个人的私事不足挂齿。50 年代的多数作品就是这样极力宣扬那些自觉地放弃个人的私人生活,把自己的生存意义、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的理想联结在一起的英雄行为。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就是在50 年代受批判的小说《美丽》,也仍然遵循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话语逻辑。在作为首长秘书的季玉洁眼里,首长就是为工作而活着的,不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费神。所以她事无巨细,都全身心地为首长服务,并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对首长的生活,我深深感觉需要有更妥善的安排和更细心的照顾,不然,使首长用于领导工作的精力而耗费在生活小事上面,我该如何向党交待呢。”[3 ] (P58) 若首长自己照理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她就“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要首长自己分神呢。”
       这些话语都在进行着瓦解私人日常生活空间的工作,革命者应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神圣的为革命的事业上,而不应把精力浪费在无聊的日常生活上,从而消解了日常私人生活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们,无一不是为工作贡献自己的身心,把为党工作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日常私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服从这一需要,以至于每一时间、每一行为、每一思想、每一动机都与社会的总体目标联在一起,与此相关的私人生活空间则相对减少乃至于消失。
       6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学雷锋运动。与此同时《, 中国青年》杂志上展开了什么是幸福的讨论,进一步强化了为神圣目标而奋斗的生存价值观。学雷锋,目的是要倡导一种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对青年来说,所谓的幸福,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在顺应这一潮流而诞生的剧作《年青的一代》里,剧作家就是依此对青年所应该具有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行了阐释。模范青年萧继业一心扑在勘探工作上,到国家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是青年要学习的典范。而落后人物林育生贪图个人舒适,迷恋城市生活的繁华安逸———这是要严加摒弃的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的思想。于是在这部剧作里,两种生活方式以及各自对于幸福的理解进行了交锋。林育生所期望的生活方式正如他对恋人夏倩如所说的:
   ——白天我们一起去上班,晚上回来就听听音乐,看看小说,读读诗,看看电影,星期天上公园,或者找几个朋友聊聊天。[4 ] (P295)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林育生所期望的听音乐,看小说,读诗,看电影,上公园,找朋友聊天,在90年代的中国是很正常的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但当时这种生活在萧继业的眼里(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所认为的) 是庸俗的,是必须改变的。在此可见主流话语对普通正常的日常生活的排斥。那什么是幸福呢? 且看剧中两个人的对话:#p#分页标题#e#
       林育生:大家辛辛苦苦地劳动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生活变得更好更幸福吗?萧继业:使谁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是仅仅使你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还是使千百万人因为你的劳动而变得更幸福? 如果一个人只追求个人的幸福,忘记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穷二白,在我们的面前还排着多少困难,忘记我们青年人对党和人民应负的责任,这样的幸福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4 ] (P336)
       萧继业由此从价值层面上表达了对日常生活进行排斥的必要性。在他的观念里,平凡的日常生活必须服从于某种超验的意义,否则日常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通过这一人物,作者号召青年人要以革命事业为重,全心全意地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也是主流话语所倡导的青年的生存目标。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萧继业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和从“五四”后就开始的革命文学所设计的新型社会空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是革命的政治现代性对日常生活改造的结果。政治现代性诉求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寻求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改造,抛弃旧生活、创立新生活一直是政治现代性的渴望。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的,政治现代性从一诞生起就是以“改造日常生活进行深层文化启蒙为对象”,“改造是政治现代性主题下日常生活的常态,它是一切抛弃旧生活、创立新生活的人们的共同心路历程。”[5 ] (P33) 建国后三十年圣化的日常生活就是政治现代性对民众生活进行改造的结果。

       三

       新时期以后,特别是在80 年代中后期,日常生活又以不可抗拒之势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出来。日常生活重新浮出水面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80 年代政治思想层面上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文革”所经营的乌托邦理想的破灭,使民众原先的价值观念崩溃。应该说,在价值观念重建的80 年代初期,思想领域里是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在当时的知识文化界,中国的知识分子津津有味地谈论政治、思想、哲学、文学、艺术。但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启动,受市场机制的操纵,整个社会越来越进入了一个如韦伯所说的“铁笼”时代。人受制于商品经济,很难成为振臂一挥应者如云的英雄,个人的空洞言论丝毫改变不了社会现状。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于是一切伟大、神圣、终极价值、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都纷纷陨落。人们从宏大目标里退身而出,开始关注个人一己的日常生活。
       在上海文学领域里,作家们开始把笔触深入到普通人原生态的生活。像程乃珊、殷慧芬、沈嘉禄、徐惠照、王晓玉等作家的文学视点都是社会底层的市民,他们展现的是石库门、上海小弄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家虽然放弃了对“宏大叙事”的建构,但他们的写作还是有其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他们在描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的同时,所要探讨的仍然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生存理念,仍在寻求一种有诗意有价值的日常生活。#p#分页标题#e#
       这种价值和意义不再是和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在一起,而是在哲学存在意义上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日常生活。这就使日常生活的内涵有更多的包容性,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质内容。这些作家大都经历过那个把日常生活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合而为一的荒谬时代,在80 年代的社会语境中更能深切地体悟到私人生活空间对个人所具有的意义,所以在对有关日常生活的思考中凸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个性色彩。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的欲望也得以肯定。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尤其是对人的性欲望的关注,在80 年代掀起了一阵风暴,冲击着视淫为万恶之首、谈性色变的正统观念。王安忆著名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从女性的角度审视了人的情欲,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阵思想冲击。把日常生活中历久常新的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来考察,把情欲视为人的正常需求,肯定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所获得的欢愉,凡此种种,为人们步入正常的日常生活确立了积极的导向。
       在90 年代,现实中日常生活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日常生活的主导意识由原来的注重“生产”转向了注重“消费”,以生产积累为目的在资源短缺中形成的“节俭”、“朴素”的生活观已被高消费的梦想所代替。人们对“闲暇”、“舒适”和欲望满足的追求开始完全合法化。在小说中,作家笔下的日常生活场景也由家庭转入代表高消费的场所,如豪华大酒店、情调高雅的咖啡馆、具有颓废色彩的酒吧等等。像唐颖的《丽人公寓》系列作品,陈丹燕的《吧女琳达》、潘向黎的《无梦相随》等作品,大多描述了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形态。她们笔下的都市女性很重视生活实际:喜欢购物、化妆、喝咖啡、泡酒吧,而且需要男人,把男人也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与王安忆一辈作家相比,这一代作家对都市生活的物质性、包装性与流动性有深切感受,所以能以更为包容的心态看待女性生活。这些作家在展示女性日常生活时仍有其价值底线,尤其是在女性人格、操守方面,她们仍在建构女性生活中精神层面的美感,那些过分偏离传统女德的行为也是被贬抑的。90 年代女性主义的崛起也影响到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面对已经松动的男权价值体系,女性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如何自处,这是这一代作家所思考的问题。
       完全背离传统,建立全新的日常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的,还是被视为“70 年代”具有“后现代”色彩的一批作家如卫慧、棉棉等。
       卫慧、棉棉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在90 年代浮出历史地表的“新市民”族。90 年代的上海,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被打破,上海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卫慧的作品就充斥着这些所谓的都市新人类。如真伪艺术家,无业游民、大小演艺明星、时髦产业的私营业主、三资企业里的外国经理,真假另类等所谓的城市嬉皮士、雅皮士。如《上海宝贝》中的倪可从事过侍女职业、当过杂志记者,现今的头衔是“作家”,且是大学毕业生。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而棉棉的《糖》里的主人公“我”,是一个高中退学、在酒吧从事暧昧职业的少女。这些年轻、靠寄生过活的新人类物种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吸毒、蹦迪、飙车、摇滚、性交(杂交) 、派对、泡酒吧,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舞厅和酒吧,而日常消费物品全是世界名牌: tedlapidus 牌香烟、吉列剃须刀、ck 香水、“三得利”牌汽水、苏格兰威士忌酒、马丁尼酒、ZOI 牌领带———等等。她们在作品中极力展示自己躯体的欲望,性和消费是她们寻求的目标,以致于她们本身也作为彼此的物化的消费物品———性消费物而存在。性不仅合理化而且被极力地夸张和渲染,并成为她们日常的主要感觉方式。如卫慧的《上海宝贝》里就到处充满了属于女性身体器官感受的语言,诸如“草地像厚厚的舌苔一样隔着裙子舔我的屁股和大腿”;“上海的冬天就像一个女人来的例假又湿又令人厌恶”。这些都市新人类在肉体的欢愉中,在炫耀式消费所获取的心理满足中消磨着生命。从一个酒吧流向另一个酒吧,没有明天,不谈未来,所求的只是当下眼前的瞬间欲望的满足。如果说建国后三十年的被圣化的日常生活压制了人的各方面的欲望,并造成了人的个性的泯灭,那么这种对人的欲望过分强调的日常生活状态最终也把人引入到非人境地,人成了自身欲望的奴隶,成了物质消费的机器,在毫无节制的欲望宣泄中丧失了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光彩。这样的日常生活照样可以说是被异化的生活,它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支撑,抹杀了人情社会所应具有的诗意,只剩下空洞的人的躯体的运作,结果人不是在生活,而是被某种非人的物控制了。很明显,这样的日常生活也是毫无意义的。#p#分页标题#e#

       四、结论

       审视20 世纪上海文学中所书写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现代性的幽灵魅影时时显现。在中国历史上,现代性最初的生长地是在上海,晚清上海社会日常生活的繁盛是和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西洋技艺的传入分不开的。随着现代思想的进一步传入,晚清小说中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批判,市民的娱乐方式也受抨击。因此,晚清社会市民的那一套生活方式渐渐被遗弃,进入西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但是在30 年代现代化程度极度发达的上海,西式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人的异化、焦虑、孤独、无家可归的感觉。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40 年代重新发现的世俗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是因为战争,其潜隐的一方面也是对30 年代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反叛。而建国后30 年圣化的日常生活是从“五四”启蒙时代就开始的政治现代性对民族日常生活改造的结果。80 年代日常生活的重新崛起也是导因于现代性思想中对人现实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个体性自由的关注,以及对人的生命类本质的张扬。
       世纪末上海“新新人类”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很显然是受西方后现代思想的影响。
       整个20 世纪的思想文化史一直受西方现代性思潮的冲击,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是最明显的表现。纵观上海百年来日常生活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启蒙话语在建构合理的符合人性的日常生活中所作的努力,也可以发现要建构理想的日常生活前路漫漫。如何才是理想的日常生活? 怎样才能通向美好的日常生活? 这也是西方哲学界探讨不休的话题。列斐伏尔在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同时强调其重要性,他认为,日常生活是每一个人的事,就是我们的具体的生活本身。他还强调:人必须过日常生活,否则什么也不是。A•赫勒主张用艺术来建构美好的日常生活。
       西方哲学家们也像A•赫勒一样普遍重视艺术、审美在建构合理、有意义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波德莱尔提倡“生活模仿艺术”,其目的就是要用艺术抗拒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刻板和丑陋。韦伯也认为“艺术承担了一种世俗救赎功能。”本论文上海论文网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6 ] (P45) 尼采宣称“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存的完美”,海德格尔主张“诗意地栖居”,他们也都主张艺术应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力图把人的日常生活从程序化、工具理性化的世界中摆脱出来。日常生活的完美诉求虽然一直不绝于耳,但建构理想的日常生活需要一个过程。考察20 世纪上海文学中所书写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对日常生活进行关注的必要性。经受现代性思想冲击最严重的上海,并没有建构真正现代理性的日常生活。个中原因何在? 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过,上海20 世纪文学中所书写的日常生活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市民精神世界的一隅,为我们建构合理的日常生活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 ]杜宣. 无名英雄[A] . 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话剧卷[ 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 ]于伶. 七月流火[A] . 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话剧卷[ 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 ]丰村. 美丽[A] . 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小说卷(一) [ 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 ]陈耘. 年青的一代[A] . 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话剧卷[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 ]兰爱国. 日常生活:喧嚣与拯救———20 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历程[J ] . 文艺争鸣,1997. (6)
       [ 6 ]周宪.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J ] . 文学评论. 2002. (5) .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