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论文:21世纪创造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并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建立创造教育,实现创造性人才,与此同时开发新的教育观,教育渠道的明确,并注重教与学各自的新特点,制定与21世纪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21世纪,上海社科论文
Abstrac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o create cont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how its unique charm. Established to create educational, creative talent to achiev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 new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al channels clear, and focu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ir new features, develop and adapt to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creative education,the 21st century,creativity talent,training
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
1 世界各国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体现为素质,人才的本质力量显示为能力。21 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在能力上得到充分发展,在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的创造性人才。日本政府早就提出“创造力开展是通向21 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性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为在新的世纪和以后的发展中,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权利。
2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21 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关键和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21 世纪的知识经济,必然形成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 人才的竞争会异常激烈,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
1 传统教育的弊端。多年来,我国沿用了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冲击能力差。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两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击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 #p#分页标题#e#
2 创造教育的含义。创造学产生于20 世纪中叶,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创造教育则是根据创造学的研究,采用创造学所揭示的有关创造理论与方法,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型教育,旨在培养善于想像,富有创造力,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从人才学角度来说,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创造教育是为人们将来创造发明打基础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创造教育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贯彻“开发创造力”和“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创造教育就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
3 创造教育的目标。创造教育不是追求传统教育的 “灌输”、“充电”和“加油”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激发和释放人类的潜能。在这方面,创造教育主张通过专门的创造性课程和对传统课程进行创造性改造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一般的解题能力。但创造教育不单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业精神。因此,创造教育弥补了智力开发欠缺的环节,同时它所开发的创造能力与智能开发所指的智力和智能也是不同的。创造教育目标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
4 创造教育的魅力。创造教育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秉持的探索性、开放性、发散性、未来性、选择性、判断性、进取性、主动性、发展性、应变性、差异性、实践性、决策性等,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精神素质。这些创造性人才,既可以进行海阔天空、纵横驰骋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同时也可成就出典超范、独具风彩和闪射时代光华的事业。特别是创造教育所衍生出来的智力激励法、差别变换法、仿生创造法、造型变型法、色彩构思法、组合变换法等极富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法,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更为造就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广阔的舞台。
三、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
1 要树立创造教育的教育观。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指导。受历史和习俗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人们往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传统的教育观念崇尚经验,反对创新; 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崇尚持平,反对冒尖。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的“小绵羊”,而不会是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更新教育目标、实施创造教育,应该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教育仍然强调知识的积累,因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但更应该重视知识结构的优化;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要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普及创造学知识。 #p#分页标题#e#
2 要开辟创造教育的主、辅渠道。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又应当通过灌输和渗透两种方式实施创造教育。所谓灌输,即通过开设创造学等课程, 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创造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训练。所谓渗透,就是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应做到“六结合”,即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有机结合;学习知识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各种能力与开发创造力有机结合;习题教学与多角度思维有机结合;实验教育与创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提高智力品质与提高非智力品质有机结合。创造教育的辅渠道,也就是“第二课堂”。各学科可配合课堂教学成立兴趣小组,并举办或开展讲座、竞赛、参观、考察、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在这些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根据兴趣自选项目、发展志向的基础上,使创造知识得以增长,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3 教师要启发性地“教” 教师敏锐的创造性思维和高水平的创造能力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创造性学术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要再教,最终使学生从不教不会成为无师自通。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4 学生要探索性地“学”。学习的本质是丰富自己的创新智慧,是向一切先进的、卓越的、杰出的事物学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书”、“听课”、“做作业”。学习是一个汲取人类文明智慧、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精华、拓展人类精神财富的智力开发过程,是人类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工程。学习新的知识,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永远不提问题的学生不会是个好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才会学得更扎实。
5 要改革评学和评教体系。在创造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必然触及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评价体系。要改革现在的评学和评教体系,基本前提是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书本上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仅是 “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应该包括“导创”,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真理,去创建、开拓新的知识和技术领域。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打破传统的评学办法,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结合起来,要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入总分, 以激励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在对教师的评价上,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仅要看#p#分页标题#e#上海社科论文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善于或注意发现和提出问题,特别是未知的或尚没有理想答案的问题,即看其能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