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传统制造业逐渐向外围区域扩散的过程中,上海如何寻找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探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不仅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城市辐射能级形成的必然途径。上海经济论文本研究在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不同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以及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工业发展间的相关关系,指出未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选择在长三角区域内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结构特征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四个中心”目标的确立,上海城市目标逐步向建设世界城市的长远目标转变。如果这一阶段上海经济增长由制造业驱动的话,那么在当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中心向外推移的趋势下,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引擎,是上海实现世界城市的长远目标,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级的关键所在。已有研究证明,生产性服务业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推动力。HerbertG.Grubel和IchaeA.Walker(1989)对加拿大及部分OECD国家1947年一198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几乎全部是来自于生产性服务或中间投入服务,加拿大、美国、日本、希腊、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本国名义GDP的份额在28%一33%之间,占本国服务业名义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J.E.Juleff Tranter(1996)指出哥伦比亚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有67%来源于服务部门,只有16%来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此外,Goe W.Richard(1994)研究了生产l生服务业在工业生产能力有所下降的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克利夫兰和阿克伦城为案例进行检验,认为这两个工业能力有所削弱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并不依赖当地制造业。由此,为探析上海服务业发展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首先对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进行统计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业与上海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服务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以及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工业发展间的相关关系,明确未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选择在长三角区域内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模式。
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服务业发展特征
(一)制造中心外移,工业GDP比重持续下降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近30年中,上海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也是全国人121规模最大的一个城市,然而,1980年以后,虽然上海依然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但其在全国工业比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制造业中心逐次向外推移。从表1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7年间,上海工业生产值的全国占比从1980年的11.56%下降到2007年的4.36%,占长三角两省一市工业生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50.65%下降到2007年的19.37%。而与此相对应,在长三角内部江苏和浙江的工业生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却有明显的上升,分别从1980年的3.7%和7.6%上升到2007年10.72%和7.45%,占长三角地区工业生产值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33.18%和16.17%,上升到2007年的47.58%和33.05%,这种变化的结果显示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发展重心正在由上海转移到周边的浙江和江苏地区。意味着,虽然上海工业近年来仍保持了良好增长趋势,但上海作为全国及长三角工业中心城市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挑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未来上海经济转型及持续发展的关键。表1上海工业GDP占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的比重变化工业GDP的全国占比工业GDP雠‘长三角占比全国上海上海比重长三角上海比重江苏比重浙江比重(亿元)(亿元)(%)(亿元)(%)(%)(%)1980 1996.5 230.87儿.56 455.80 50.65 33.18 16.171985 3448.7 311.12 9.02 797.69 39.00 38.60 22.401990 6858.0 469.83 6.85 1467.70 32.Ol 43.21 24.781995 24950.6 1308.20 5.24 5421.34 24.13 45.52 30.352()oO 40033.6 1998.96 4.99 8793.18 22.73 43.77 33.502005 77230.8 4129.52 5.35 9813.56 20.84 47.11 32.052007 121381.0 5298.08 4.36 7354.92 19.37 47.58 33.05注:长三角相关数据的统计范围为两省一市#p#分页标题#e#
(二)服务业的全国比重并未上升。但在长三角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的原则,确立了优先发展服务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从表2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第二产业的比重处于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稳步上升,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如果在此之前,上海的经济结构基本上以制造业为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2000年之后上海开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基本形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从与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对比来看(见表3),我们却又可以发现,伴随着上海工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及长三角地区比重的下降,上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全国占比并没有上升,1980年占比为6.69%,2007年仍未6.65%,而且更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上海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在长三角地区的占比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42.36%,下降到2007年的27.2l,江苏和浙江两省占比明显上升,分别从1980年的37.5%和20.14%,上升到2007年的40.85%和31.94%。一80—万方数据2009年第5期•上海经济研究•表2主要年份上海GDP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亿元)(%)(亿元)(%)(亿元)(%)1980 10.10 3.2 236.10 75.7 65.69 21.11985 19.53 4.2 325.63 69.8 121.59 26.01990 34.24 4.4 505.60 64.7 241.82 30.91995 59.82 2.4 1419.41 56.8 1020.20 40.82000 76.68 1.6 2207.63 46.3 2486.86 52.12005 90.26 1.O 4452.92 48.6 4620.92 50.42007 101.84 0.8 5678.5l 46.6 6408.50 52.6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7版表3上海服务业GDP占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的比重变化服务业GDP的全国占比服务业GDP的长三角占比全国上海上海比重长三角上海比重江苏比重浙江比重(亿元)(亿元)(%)(亿元)(%)(%)(%)1980 982.0 65.69 6.69 155.08 42.36 37.50 20.141985 2585.0 121.59 4.70 344.56 35.29 33.84 30.871990 5888.4 241.82 4.1l 882.03 27.42 41.8l 30.781995 19978.5 1020.20 5.1l 3747.02 27.23 42.00 30.772()oO 38714.0 2486.86 6.42 7792.44 31.9l 39.39 28.702005 73432.9 4620.92 6.29 6488.93 28.02 39.35 32.6220107 96328.0 6408.50 6.65 3548.0l 27.2l 40.85 31.94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上海、江苏及浙江统计年鉴计算而来实际上,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徘徊和波动阶段,这也可以从200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50.6%,f日此后两年又出现了回落的现象中得到部分验证。虽然上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导向,而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找到真正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现代服务业的滞后发展制约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p#分页标题#e#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特征及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上海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及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及存在问题,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参考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的行业分类,本文将服务业划分为传统服务、I仁和生产性服务业,而其中生产陛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邮电通信与交通运输业等六大类。从表4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相对于以批发零售及餐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增长快速,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莺由1985年的42.48%,上升到2007年的62.18,特别是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从表4中也可以发现,其一,虽然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上海金融服务业占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从全国占比情况看,实一R1一万方数据•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际上我们又发现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加强,上海金融业生产总值的全国占比由1990年的6.9%,上升到2006年的10.9%,存贷款总额占全国比重由1995年的6.9%上升到8.03%;其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占服务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与上海建没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产业政策导向并不相吻合。特别是航运中心建设中面临着沿海各港口竞争激烈,上海港要保持货物吞吐量占全国高比重的格局具有一定困难。1980年~2006年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增长了约4.5倍,但其占全国的比重却从39.2%下降到了13.7%。表4上海主要服务业内部结构特征1995(亿元)2001(亿元)2007(亿元)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绝对值比重(%)批发和零售业198.62 20.04 555.06 20.34 1077.76 16.8l住宿和餐饮业17.93 1.81 104.3 3.82 219.36 3.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9.75 16.64 345.99 13.9l 723.13 11.20金融保险业245.45 24.06 529.26 21.28 1209.08 18.72蔚地产她91.29 8.95 328.59 13.2l 806.79 12.4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3 O.62 136.97 5.5l 475.30 7.3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33.65 3.30 114.9l 4.62 269.74 4.18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统计年鉴计算而来总体来说,在上海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及长三角地区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下,得益于上海自身加快“经济、贸易、金融及航运”四个中心的建没,特别是金融和航运业的集聚发展,上海服务业内部结构正在得到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传统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成为驱动上海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验证已有研究证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如Ciaran Driver等(1987)研究了英国服务行业各类就业波动,及其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公共服务业就业波动对国民生产总值不会产生周期性影响,而生产服务业就业波动会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借鉴已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见公式1)验证上海服务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LnY=a+bLnXl+bzLnX2+b3LnX3(1)其中,公式1中Y代表某一地区GDP,X1、X2、X3分别代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而方程中的系数表示了不同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分页标题#e#
1.运用1978年~2007的样本区间进行验证。我们使用1978年一2007年间上海人均GDP作为Y,第一、二、三产业部门的增加值作为X1,X2,X3,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表5所示。从分析结果来看,第二、三次产业的弹性系数的T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l的t检验,并且DW检验值表明三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相关。
2.分阶段验证。根据之前第二部分关于上海三次产业增长趋势及结构变化特征的分析(见表2),我们拟对样本数据进行分阶段处理,即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分别为1978年一1991年间的“经济平稳增长期”与1992年~2007年间“经济高速增长期”,并对公式1进行重新回归分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之后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1991年末的258.30亿元,迅速增加至1994年末的1123.29亿元。运用Eviews软件分别处理的两阶段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一82—万方数据2009年第5期•上海经济研究•表5上海1978年~2007年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公式1回归结果公式2回归结果1978年一2007年1978年一1991年1992年~2007年1992年一2007年a4.955(11.265)‘2.548(6.379)‘—0.525(一1.309)‘3.854(10.75)‘Ln(X。)1.254(12.721)‘0.01(0.19)2.482(27.436)’0.0725(0.729)hl(X:)一0.019(一0.475)0.926(7.579)’0.057(4.694)+0.425(4.018)”L11(X3)一0.04(一1.024)0.067(1.037)0.071(5.395)‘0.332(3.742)‘0.062(2.236)”R2 0.955 0.998 0.989 0.998调整后的R2 0.949 0.997 0.987 0.997F统计值182.64 831.293 376.145 1456.78DW 0.298 0.919 1.545 1.920注:分别表示在0.01、0.05和0.1显著性水平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值从分析结果来看,1978年~1991年之间,三次产业增加值与上海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而1992年~2007年间,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每个自变鼍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l%的t检验,R—squared都达到99%以上,并能通过DW检验。如果将x1、X2、x3之前的系数看作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那么从表5中可以推测出,第三产业的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说明在上海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第三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部分解释了在上海制造业占全国及长三角比重持续下降、制造业中心向外推移的情况下,上海经济仍能保持较好增长势头的原因。
3.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间的回归分析。在以上分析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构建回归模型如公式2所示。LnY=a+b1LnXl+b2LnX2+b3lLnX31+b32LnX32(2)式2中,Y代表人均GDP,X.代表第一产业增加值,x:代表第二产业增加值,x,。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x,:代表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样本区间选择1992年~2007年,由于上海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的统计是从2001年才开始,之后上海才开始有比较完整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因此本研究关于2001年前各年份的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通用统计范围,经过计算而得来。Riddle(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也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本文的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见表5相应内容),生产性服务业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其他服务业在0.5水平上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上海GDP的贡献率为0.33要远大于其他服务业的贡献率0.06。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间的相关性检验运用上海1978年~2007年间的样本数据,我们已经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确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又面临两个重要现实问题:其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状态。从表2上海服务业的统计数据看,1980年~2007年间,上海服务业在全国的比重由6.69%下降到6.65%,而在长三角的比重由1980年的42.36%,下降到2007年的27.21%;其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中心正在从上海向外推移。正如表1所示,近年来上海工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相反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工业中心地位明显上升。由于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一83—万方数据•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现实表明,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地区),其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比较兴旺(陈宪等,2004)。那么,在长三角工业中心向外转移的趋势下,如何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就成为未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此,我们进一步检验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工业增加值之间相关关系(如表6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江苏和浙江工业发展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强相关关系。表6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间的相关性检验交通运输、金融业房地产啦租赁和科学研究、信息传输、技术服务和计算机服务仓储和邮政业商务服务业地质勘查业和软件业上海工业0.941(”)0.927(”)0.963(“)0.976(”)0.998(”)0.932(“)江苏工业0.923(“)0.944(”)0.983(“)0.976(“)0.991(”)0.947(”)浙江工业0.943(”)0.922(”)0.961(”)0.974(“)0.996(”)0.932(”)#表示在0.Ol的显著水平上相关这说明,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得对产业链分解并且实现跨区域配置的趋势非常明显,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过程,而且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个过程特征将会更为显著。一方面,江苏、浙江两省制造业的发展,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上海区域外的市场动力,而另一方面,国家及两省一市政府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则为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空间。#p#分页标题#e#
五、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合作网络,发展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长三角制造业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明确了加强与周边长三角省市的互动,对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尽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上海可能仍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上海的土地、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会被逐步削弱,部分制造业会向周边各项成本更低的省市迁移。长三角两省一市总体上可以是创新源头、产业龙头与生产基地的协作配套关系,上海应侧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江浙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无论是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和未来战略的需要出发,上海都必须承负起超越自身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使命。产业融合的发展和深化要求上海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上海产业能级的提升、结构的优化也顺应了这一要求,并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上海与周边长三角省市互动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必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速的发展。
2.通过价值链升级。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业本身对服务需求的增加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高水平、高效率的制造产业体系,高水平、规模巨大的现代服务业是难以被刺激和发展起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重要来源。而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如何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上海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关键点之~。
3.加快培养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大吸引国际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同时,上海更要注重培养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目前,上海本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不大,同时也缺乏先进的管理与技术。一通过引进国际型的竞争性企业,可以给上海本土的企业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使之更快地学习成长。但同时,也要给小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宽松的生存环境,鼓励优秀人才自主创业,从而逐步发展起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4.完善城市功能,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平台从世界城市的成功经验看,大多经历了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重大经济转型。未来上海必须加速完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或者地区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等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企业部门。从发展条件来看,上海周边省份经济发达、企业密集、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这正是制造业企业的基础。同时,上海的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也优于其他城市,拥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三大金融市场。这些都将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大型制造性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同时也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在上海开展业务,从而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口#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1989,Service Industry Growth Canada:The Fraser Institute.
2./shlunwen/shanghaijingjilunwen/Juleff Tranter,L.E.1996:Advanced producer.services:justa service to manufacturing?ServiceIndustries Jour-hal 16,389~400.
3.W.Richard Goe.2002,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metropolitan Growth Nodes in ProducerServices Industries[J].Rural Sociology,67(3):416—441
4.Dorothy I.Riddle.1986.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U.S.A.:Praeger Publishers.pp.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