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经济发展的静态基础、 发展的过程方面分析 ,并结合世界产业转移和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态势 ,预计上海的各个城区未来将向五个方向发展 ,并以此体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上海城区经济发展的态势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即静态基础、 发展过程和发展潜力。第一个方面 ,由于上海各城区目前可分为城区与郊区两大类 ,他们之间在功能上的区别已经形成较长的时间 ,在现实的经济分析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时,首先要把他们区别开来;同时整个城区在大的区域格局上的差异也由来已久 ,不能忽视这方面差距的存在。第二个方面 ,发展的过程变化在城区和郊区之间表现也必然不同。城区更显著的都市特点更适合于景观分析 ,而郊区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 ,直接考察其经济实力的变化即可。第三个方面 ,发展的潜力变化在中心城区将取决于对高级的生产与生活服务功能的争夺 ,而郊区将主要取决于制造业的集聚。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 ,上海的城区未来可能分别通过几种模式(类型)实现各自竞争力的提升。
一、 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 — — 发展的静态基础分析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城市范围内经济的和社会的物质实体在空间形成的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 ,是城市经济、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1 ]。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城市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受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价格、 城市社会结构和城市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不同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形式之一 ,也是城区竞争力的根基 ,这种竞争力不仅包括城区的经济竞争力 ,而且耦合了城区的文化、 教育、 科技、 社会等因素[2 ]。
(一) 整体功能上城区与郊区的差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的 30 年里 ,作为一个整体 ,上海的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全市 6 千多平方公里仍然清楚地分为两大地域类型:市区和郊县。10 个城区是黄浦区、 南市区、 卢湾区、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 ,10 个郊县是:上海县、 嘉定县、 宝山县、 南汇县、 川沙县、 奉贤县、 松江县、 青浦县、 金山县、 崇明县。上海的郊县虽然与一般的农村地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但他们作为尚未城市化或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无论是产业特征还是文化特征都与城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一般意义上 ,城区与郊区的产业区别就是前者以第二、 三产业为主 ,后者以第一产业为主。20世纪 80 年代之前 ,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在服务方面的职能还没有凸显出来 ,工业化起步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 ,加上我国长期不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区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同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各个产业之间的效益乃至企业之间的效益差别难以真本#p#分页标题#e#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实地体现 ,哪个城区的工业布局密度大、 强度高 ,哪个城区的竞争力就强。即使像黄浦区这样典型的中心城区 ,甚至 CBD ,也是以工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对城区竞争力还不足以构成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 ,这一时期各城区之间竞争力的较量实质上就是工业实力的较量。而这种实力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不发达 ,资源配置人为化的情形下 ,更多是由于区位、 交通、 历史传统等原有资源禀赋决定的。例如当时区位条件最优越、 交通最便捷的黄浦区 ,传统因素与市里工业布局安排共同起作用的杨浦区等成为工业实力最强的城区 ,实际上也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区。1978 年杨浦区和黄浦区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 112. 72 亿元和 55. 48 元 ,分别列全市各区的第一、 二位 ,而当时的 10 个郊县工业总产值之和仅为 84. 95 亿元。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郊区与城区之间在竞争力方面基本不具备可比性。作为另一类地域单元 ,上海的郊区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本市提供粮食、 蔬菜和副食品。虽然这里的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机械化、 化学化和良种化水平比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高 ,劳动生产率也高得多 ,但在总体上表现出的景观、 产业结构和文化并没有脱离农村特征。至于各个郊县之间 ,虽没有质的区别 ,但天赋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近郊三县上海县、 嘉定县、 川沙县因与中心城区便利的联系 ,不仅蔬菜、 副食品等的供应方面具有区位优势 ,而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且接受工业的扩散也更方便,因此成为郊区中的佼佼者。如1978 年上海、 嘉定、 川沙三县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列于 10 个郊县的第一、 二、 四位 , GDP 则分列前三位。 总之 ,改革开放之前 ,上海城区与郊县产业结构的不同、 文化特征的不同 ,构成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基础。以二、 三产业为主要结构特征的中心城区与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结构特征的郊县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差异。而在两大地域类型的内部 ,中心城区在当时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强市弱区行政管理体制下 ,各城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差异最主要的是环境要素、 历史基础因素和城市产业整体布局安排的综合反映 ,并不真正是各城区竞争的结果;同样 ,各个郊县之间的经济实力差异也主要是由于区位等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过这个时期形成的各个城区之间的差异对后面的城区竞争力演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 区域格局上 “东、 中、 西” 的差异中国经济在大的区域格局上形成了东、 中、 西三个部分 ,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呈梯度递减。由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条河流的阻隔 ,上海的中心城区(包括 9 个中心城区和浦东)也天然形成了三个部分:即苏州河以南部分、 苏州河以北部分、 浦江以东部分。改革开放以前 ,从发达程度看 ,他们依次分别相当于中国的东、 中、 西部分。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本#p#分页标题#e#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干预最强烈的地方 ,但人类在自身对自然规律认识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下 ,总是力图最合理地利用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生 — — — 尽管人类也犯过不少错误。总体上,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从城市内部看 ,微观区位上的差异仍然对各城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浦西的苏州河以南 ,历史上是地势最平坦 ,交通阻碍最小的地区。尤其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外滩源 ,以其便捷的水陆转换枢纽地位 ,成为人流与物流集散的黄金宝地 ,而这里的黄浦区也因此成为上海最早成熟的城市化地区。随之 ,这里的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 ,尤其是 CBD 功能日渐成熟。随着城市地域的扩展和产业的扩散 ,与黄浦区相连的卢湾区、 静安区、 徐汇区等相继得到开发 ,形成上海的所谓 “上之角” 。与此一水之隔 ,苏州河以北的虹口、 杨浦、 闸北、普陀等城区则差异甚大。这种差异最初是由于交通和地理区位造成的 ,不可小觑苏州河窄窄河道的影响 ,虽然人们为了克服交通障碍建起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了多座桥梁 ,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区位的相对优劣。至于心理因素导致政府、 企业的空间行为决策则更加广泛 ,它使得产业布局、 重大设施布局一直按照路径依赖的方式延续下去。当然 ,城市土地、 环境的容量等因素在另一个方向调节着这种空间集聚趋势 ,于是 ,杨浦、虹口、 闸北等城区的工业在建国以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 ,这里与苏州河以南地区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 “下之角” 的阴影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散去。而这种文化积淀反过来又会对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至于浦东 ,宽度相当于苏州河 5 倍以上的黄浦江对于城市的功能联系无疑更是一个巨大的屏障。20 世纪初 ,当上海作为国内外颇具规模和影响的城市时 ,浦东仍是一片荒滩。直到改革开放前夕 ,甚至1990 年之前 ,浦东仍然是以典型的农村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1990 年的浦东开发开放之力度在区域开发历史上前所未有 ,不仅在短短的时期内集聚了上海的资源、 全国的资源 ,甚至集聚了全世界的资源。经济的、 政策的、 行政的、 法律的手段高强度聚焦在 5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创造了一个奇迹。因此 ,浦东的崛起不具有一般性 ,但从城区发展本身看 ,这种重大政策出台带来的机遇以及如何利用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却具有典型意义。#p#分页标题#e#
二、 发展状况 — — — 演变过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分化 ,各城区的竞争力差距开始拉开。过去 ,上海各城区功能虽然也有地域上的分工 ,例如黄浦区是传统的CBD 地区 ,但总体上 ,各城区基本上是混杂的 ,既是居住区,又是办公区 ,每个区也都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而郊区无论是景观上还是经济结构上都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 ,城区功能的分化开始加快 ,如有些区的商业功能得到强化 ,有些区则形成了高教区等 ,郊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区则随着市区内工业的转移 ,第一产业相对地位不断弱化 ,第二产业比例迅速增大。这种趋势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土地的区位级差地租调节功能增强。显然 ,过去老城区大量的棚户区和工厂区不仅影响城市环境 ,而且单位面积上创造很少的价值 ,甚至不直接创造价值。他们占据着市区内的黄金地段 ,土地利用极不合理。因此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快的改观。 在表现上 ,一是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比重迅速下降 ,二是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相对比重迅速下降。据第一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上海九个中心城区 1964 年的人口为 642. 3 万人 ,到 2000 年仅增加到693. 03 万人。同时 ,虽然中心城区人口总体上有所增长 ,但内部结构仍然有明显的分化。其中的黄浦、 卢湾、 静安三个核心区的人口实际上是大幅度下降,这三个区人口从 1964 年的 257. 25 万人下降到 2000 年的 120. 87 万人 ,下降到原来的 47 %;尤其是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黄浦区 ,同期人口从 147. 30 万人下降到57. 45万人 ,下降到原来的 39 %。中心城区增加的小部分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边缘区的杨浦、 普陀、 徐汇区的南部等地区。相比之下 ,9 个郊区(县)和浦东的人口同期则从 439. 34 万人增加到 947. 74 万人 ,相当于原来的 216 %。
与此同时 ,中心城区的工业开始向郊区扩散 ,表现在中心城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相对比重迅速下降 ,而郊区的比重则迅速增加。据统计 ,9 个中心城区的工业总产值 1978 年为 448. 29亿元 ,到 2004 年增加到1 935. 73亿元 ,只增加了 3倍多;而同期郊区县(含浦东) 的工业总产值则从84. 95 亿元增加到10 928. 53亿元 ,增加了近 128倍。中心城区工业总产值 1978 年相当于郊区的5. 3倍 ,而 2004 年仅相当于后者的 17. 7 %。尤其是2000 年以后 ,部分中心城区的工业总产值绝对减少 ,如 2000 年到 2001 年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和静安区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从 251. 39 亿元、 287. 83亿元、 89. 93 亿元和 99. 24 亿元减少到 90. 49 亿元、264. 63 亿元、 84. 89 亿元和 92. 17 亿元。尽管近几年部分中心城区的都市型工业有所发展 ,但一些城区的工业总产值仍然在绝对地减少。如静安区2004 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 43. 47 亿元 ,已经下降到2000 年的一半以下。人口与工业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的转移标志着上海城区功能进入新的整合阶段 ,城区竞争力的实现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 中心城区竞争力的变化分析
1. 评价途径及理论依据 对于中心城区竞争力的评价 ,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标来表现是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 ,上海的城区作为经济主体在较早的时期内并没有真正体现 ,城区主要行使的是社区管理职能 ,直到最近几年才在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组织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直到现在 ,上海的在地统计制度仍没有建立起来 ,反映经济活动的综合性指标 GDP 很难在属地与在地之间协调。但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替代途径:即用视觉效果直观地考察上海中心城区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具体就是比较高层建筑的绝对数量和密度。这种方法的感性解释是:过去的棚户区和工厂主要是低层建筑 ,而新的商业、 商务性建筑主要是高层。笔者认为 ,这种变化至少在像上海这样 — — — 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时期的城市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城区的竞争力变化。因为无论是居住还是商业与商务建筑 ,高层的建筑成本必须有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或高收入的人群来支撑 ,尤其是前者 ,对相应城区的竞争力是一种客观反映。当然 ,对于发育比较成熟的城市 ,这种方法是不太适合用于考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的。事实上 ,用高层建筑来考察城市经济活动效果及其形态已经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一是 “空间轮廓指数” ,它是福特(L. R. Ford)于 1976 年在 《地理学杂志》 上首次提出的。以空间轮廓指数来研究城市分类的观点提出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为空间轮廓指数虽然反映的是人们的视觉印象 ,但它实际上具有数量基础。因为市区摩天大楼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 ,表明当代城市中商业和金融的突出地位。有学者认为[3 ] ( P220),空间轮廓指数得分并不是城市分类的十分理想的指标 ,因为它的时效性差 ,但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作为反映不同城区经济活动的动态变化则是比较合适的。另一个是景观学派( landscape school ) 的观点。该学派认为 ,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 ,这集中表现在城市的建筑物、 广场、 道路、 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4 ] ( P36)。空间轮廓指数实际上也属于景观学派的方法 ,本文将用此方法对上海中心城区进行研究。
2. 中心城区竞争力变化的表现及解释 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上海的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最直观、 最深刻的印象是上海的高层建筑 ,但这些高层建筑在各城区的分布并不均衡 ,即使在中心城区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的高层建筑(本研究采用 8层以上楼房建筑面积)很少 ,并高度集中在几个核心区 ,1980 年黄浦区一个区的高层面积为 63. 96 万平方米 ,超过其它 8 个中心城区所有高层面积之和(后者为 62. 56 万平方米) ,可谓是高度集中。而到了80 年代中期以后 ,徐汇、 长宁等城区的高层迅速增多。1991 年 ,徐汇区的高层面积首次超过黄浦区而位居第一;2000 年 ,徐汇区的高层面积达到了1 101万平方米 ,接近黄浦区的 2 倍;而其他城区的高层面积增加也较快。在高层集中化程度降低的同时 ,徐汇、 卢湾、 黄浦、 长宁、 普陀几个区在总量上更加突出。当然 ,高层的面积还跟各区的面积大小有关 ,不能光看其绝对数量,为此 ,需测算各区的高层建筑密度(单位区域面积高层建筑的面积:m2/ km2) 。总体上看 ,黄浦、 卢湾、 静安三区的密度一直都比较高 ,但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 ,卢湾和静安增长加快 ,迅速超过黄浦区(见表 1) 。
综合高层建筑的绝对数量和密度 ,上海 9 个中心城区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在大的区域格局上仍然没有根本脱离前文分析的静态基础 ,苏州河以南的黄浦、 卢湾、 静安、 徐汇、 长宁五区的发展仍然快于苏州河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以北的虹口、 杨浦、 闸北、普陀四区。尤其是所谓的 “都心三区” 黄浦、 卢湾、 静安 ,其高层房屋的密度目前仍然大大高于其他中心城区。这三个城区的总面积不到 9 个中心面积的十分之一 ,1980 年的高层房屋面积相当于九个城区的76. 8 %;2004 年这一比重仍然高达 63. 4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竞争力的强弱及其变化。具体到不同的城区 ,竞争力的相对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黄浦区 ,它的竞争力呈相对下降趋势。原因在于 ,作为传统的 CBD ,它的相当部分功能被分散到其他城区。它的商业功能随着徐家汇商圈的兴起而弱化 ,而随着商业业态的变化和郊区大规模住宅小区的建设 ,大卖场和连锁超市大量出现 ,这些都使得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逐渐衰退。据有关资料 ,南京路自 1993 年以来 ,销售额增幅开始下降 ,在 1995 年上海各区商业利润排行榜上 ,以南京路为主的黄浦区一退再退 ,排到了第七位[ 4 ],近年并未有改善的迹象。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 ,还跟老商业区的店面及设施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老化 ,购物环境不适合现代交通及人流规律和人们的心理有关。至于商务功能 ,除了受外滩地区房租昂贵、 容量有限制约外 ,还跟其他区大量的现代化大型智能化办公大楼的巨大引力有关。除了陆家嘴以外 ,卢湾区和静安区的淮海路和南京西路的写字楼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
静安区和卢湾区是两个经典的中心城区 ,如果不是浦东开发 ,这两个区的发展相对会更快。因为受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制约 ,黄浦区的 CBD 功能向西延伸是自然的事。至于徐汇区 ,它的商业的兴起对整个城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徐家汇商圈的兴起有多种因素 ,不仅与大城市商业区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规律有关 ,还与这里的区位条件与交通状况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从区位上看 ,上海现有的九个中心城区偏向上海市域范围的东北部 ,即发展方向的自然引力是指向西南方向的 ,因为东北方向受黄浦江和长江的阻隔是一个死角。所以位于上海东北2西南轴线上的徐家汇地区符合城市的平面拓展方向 ,这里向西南不仅有上海多个郊区作为腹地 ,而且直接面临经济发达的浙江广大地区。不仅如此 ,徐家汇地区发达的放射型市内交通线路和轨道交通网络也提供了这一地区方便的集散条件。因此 ,徐汇区的崛起不是偶然的 ,它的竞争力形成是城市产业演变与城市空间演变耦合的结果。杨浦、 虹口、 普陀、 闸北四区除虹口外 ,高层建筑的相对数量和相对密度一直都比较低 ,这反映了他们作为工业和一般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并且从近20 多年的变化看 ,当改革开放之初包括黄本#p#分页标题#e#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浦、 静安、卢湾等核心区还在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时期 ,苏州河以北这四个中心城区的工业总产值(尤其是单位面积产值)跟他们相比已经有较大差距 ,而当苏州河以南的几个核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向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时 ,苏州河以北四城区的差距就更大了 ,因为他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我国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以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事实上 ,苏州河以北的城区与苏州河以南的城区在 1990 年以后 ,竞争力的差距是扩大了。
(二) 郊区(县)竞争力变化分析
上海的郊县虽然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陆续改成了区,但在经济上的独立性远远比中心城区强。因此 ,在区域经济的评价上 ,竞争力的强弱基本能够通过反映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 GDP来体现。资料表明 ,上海各郊县经济总量在 1990 年前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比较小 ,比如 1978 年 GDP 第一位的嘉定仅比位于最后一位的崇明多9 342万元 ,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 37 倍;到了 1990 年 ,还是这两个区分别位居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前者比后者也只多81 155万元,相当于后者的 1. 62 倍。这显然反映了当时各个郊县都以农业经济为主,相互之间的总量和劳动生产率差距不会太大。而在 1990~1998 年间,各郊县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1998 年,跃居第一位的闵行的 GDP 已相当于最后一位的崇明的3. 3倍。这一时期,闵行和嘉定两区发展明显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加快,形成第一梯队,把其他7个郊区明显甩在后面。这一时期差距扩大较快的原因是郊区工业化进程较快而各区之间不平衡造成的。很显然,工业的效益会比农业在绝对差距上更容易扩大。1998 年以后,各郊区的 GDP增速有所减缓,但 1990 年以来形成的相对差距和层次被延续下来,各区之间的相对位次变化不大。闵行和嘉定位于第一梯队,松江、 青浦、 南汇、 宝山位于第二梯队,奉贤、 金山、 崇明位于第三梯队。从地图上看 ,以上的顺序排列非常有规律 ,即各个区 GDP总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与他们距市中心区的远近几乎完全一致(仅宝山和嘉定的位置相近 ,位于不同的梯队) 。这说明一方面工业的接触式扩散明显 ,另一方面土地的区位级差地租规律在起作用 ,这与前文对竞争的静态基础分析是一致的 ,或者说竞争的静态基础在竞争的过程中在持续产生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各区的经济密度(单位面积每年产出的 GDP数量)更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
(三) 浦东新区 #p#分页标题#e#
在上文的分析中 ,没有将浦东放进去进行比较。主要原因在于 ,浦东作为一个特殊的区 ,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太大。同时 ,这个区还走过了一个超常规城市化过程。因此 ,在十几年的演变过程中 ,无论是将其作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为中心城区还是作为郊区都是不合适的。 从 1990 年到 2004 年浦东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4. 15 亿元增加到 651. 94 亿元 ,增长了 45 倍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从 0. 34 亿美元增加到 32. 24亿美元 ,增长了 93. 8 倍; GDP 从 60. 24 亿元增加到1 789. 79亿元 ,增长了 28. 7 倍。而同期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了 12. 5 倍 ,外商投资合同金额仅增长了 53. 6 倍 ,GDP仅增长了 8. 85 倍。从财政收入方面看 ,1995 年到 2004 年 ,浦东的财政收入从 39. 15 亿元增加到 402. 23 亿元 ,增长了9. 27 倍;而同期全市的财政收入从 702. 46 亿元增加到3 325. 14亿元 ,仅增长 3. 73 倍。9 年里 ,浦东的财政收入从占全市的 5. 57 %上升到 12. 10 %。一个非常能反映城区竞争力的方面是人口及工资变化。1990 年以来 ,浦东的迁入人口增加迅速 ,迁入人口占全市迁入人口比重在 2001 年一度高达91 %;净迁入率在高峰时的 1997 年相当于全市的 5倍。由于上海市的门槛条件 ,目前 ,从外市迁入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高收入、 高学历群体。浦东的迁入人口比重迅速增加从现象上说明了浦东竞争力的迅速提升。这一点同时被浦东与全市工资比值增加所证明 ,1990 年浦东的年人均工资相当于上海全市的1. 01倍 ,而 2004 年上升到 1. 21 倍。另外 ,浦东作为上海的郊区 ,短短十年 ,迅速实现了城市化 ,人口密度目前已经相当于全市平均密度的 1. 62 倍。对于浦东区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政策作为外生变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发展前景 — — — 竞争的潜力分析城区竞争力除了内部因素外 ,受区位、 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 重大项目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政策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部因素不仅本身在变化 ,而且对城区的影响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 ,随着上海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 ,城区的区位相对优劣正在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对产业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城区丧失优势 ,而使另一些城区获得优势;某些长期难得重大项目或特殊政策阳光雨露沐浴的城区可能突然面临新的机遇等。下面主要通过对上海城区功能演变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分析未来各城区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p#分页标题#e#
(一) 从城区功能进一步演变看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看 ,上海今后将发生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是内部的自然优势将均衡化 ,其中最重要的区位差异将随着大规模的交通建设而逐步均衡化。目前上海市正在实施的 “153060 工程” 建成后 ,本市重要工业区、 重要集镇、 交通枢纽、旅客(货物)主要集散地 15 分钟即可进入高速公路网 ,中心城与新城(含县城) 、 中心城至省界 30 分钟即可互通 ,高速网上任意两点间 60 分钟即可到达。这意味着各个城区之间的相对区位优势将被逐渐弱化。另一方面是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强化。随着上海经济中心、 金融中心、 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功能的加强 ,上海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即上海的服务需求和机会将大大增多。但是 ,以服务功能为主的中心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城市并不意味着服务功能的实现在内部各个城区之间是平均的。城市的服务大致可分为为本市生产与生活的一般服务、 高级服务以及为市外提供的服务。其中第一方面的服务将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外迁和郊区人口向城镇的集中而转移到大型的居住社区。例如连锁超市和大卖场、 中小学校、 社区医院、 居民服务等。但面向本市和市外的高级服务却具有高度的集聚性 ,如高级商业、 金融保险、 知识服务等越来越集中于城市的 CBD 以及其他核心城区。
在此情况下 ,上海各城区对高级服务的争夺将十分激烈。但在可以预见的 10 到 20 年内 ,这种争夺将主要集中在黄浦区、 卢湾区、 静安区、 徐汇的徐家汇地区、 浦东的陆家嘴地区、 虹口的北外滩地区。商业方面 ,随着商业业态的改变和地价升值的压力 ,中心城区留下的只能是精品商场、 品牌专卖店等附加值高、 门槛入口要求高的企业或机构 ,各个城区必然需要大力营造时尚购物、 休闲购物的环境和文化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商务方面 ,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大型公司总部为目标 ,楼宇经济将越来越展现出魅力。所以 ,哪个城区能够更好地抓住这种变化特点 ,结合自身的微观区位、 文化特色、 独特资源等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哪个区的竞争力就会更强大。例如 ,有些中心城区将宝贵的土地资源用作房地产开发 ,这从短期看效益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是明显的 ,但从长远看 ,必然输给那些将土地用于商业与商务开发的城区 ,因为后者能持续创造大量的 GDP和财政收入。苏州河以北的四区在短时间内仍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因为上海在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 ,制造业将逐步退出 ,起码要从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相应地 ,中心城区将向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但如上所述 ,无论商业业态怎样变化 ,商务活动如何分散化 ,高级商业与商务活动的集聚特点在短时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上海不可能形成数百平方公里的 CBD。那么在工业被迫退出 ,第三产业定位逐步调整的过程中 ,苏州河以北四个城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p#分页标题#e#
(二) 从产业布局与发展看郊区的发展
与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与都市型工业不同,上海的郊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将持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但作为未来国际大都市、 全国最发达的区域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郊区的工业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一方面,上海的商务成本(最主要的是土地成本和一般劳动力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上海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服务十分优越。面对这种特点,上海郊区的工业如果仅仅从一般意义上的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来定位,与周边中小城市相比将不具备任何优势。上海郊区必须扬长避短,瞄准世界产业结构转移的方向,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及一般产业的高端部分。 从这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一基本思路出发 ,并结合上海 “东西南北”产业布局安排 ,上海的郊区(主要位于浦东的 “东” 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如果能够形成几个重要的产业集群 ,竞争力将大大增强。这几个集群分别是:东部的微电子产业集群、 西部的汽车产业集群、 南部的石化产业集群、 北部的钢铁产业集群。闵行、 嘉定、 宝山等郊区分别是以上 “南、 西、 北”布局的核心区域 ,上海目前正在实行在地统计的试点工作 ,目的是促进市属企业与所在区之间的整合。如果相关城区能够抓住机遇 ,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集群 ,则竞争力会大大增强。而不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利用上海城市整体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的城区不仅会在竞争中输给上海其他的城区 ,甚至输给长三角的其他城市。
(三) 未来上海城区竞争力演变的态势 从经济发展的静态基础、 发展的过程方面分析 ,并结合世界产业转移和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态势 ,预计上海的各个城区未来将向五个方向发展 ,并以此体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类,以黄浦区、 卢湾区、 静安区、 徐汇区和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一类的核心区,其发展方向将是:CBD功能和都市型产业。上海城市未来的地位是,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首位度将有所降低,但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上海的城市能级提高,即从一般要素的集聚向高级要素的集聚,从一般的产品扩散向高级生产与服务扩散转变。这将给核心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大量的发展机会。至于四个核心城区之间的竞争力格局变化,将取决于他们自身利用机遇、 整合资源以及创新的能力。第二类 ,以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 普陀区、 长宁区为一类的中心城区外围区的发展方向将是:在某一方面或领域突出优势。在 5~10 年内中心城区的高级服务功能还不可能大规模扩散到这些城区 ,但他们可能形成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符合霍伊特( H. Hoyt)提出的城市结构的扇形模式 — — — 在某一个扇面可能形成一种城市功能的集聚。例如 ,在开放度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 ,杨浦区依托高校高度集中的优势 ,可能在教育产业、 高技术产业等方面获得迅速发展;闸北区依托火车站、 地铁、 轻轨、 高架等发达的市内外交通网络可以大做 “流” 的文章等。第三本#p#分页标题#e#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类 ,以宝山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和陆家嘴以外的浦东地区为一类的城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产业优势。宝山、 嘉定、 金山三个区前面已经论及,他们属于全市战略布局范畴。浦东除陆家嘴以外地区的优势也将主要体现在产业方面,尤其是张江和金桥地区。今后若干年,浦东将进一步发挥其起点高的优势,通过OEM、 ODM、 OBM等方式,在上海、 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建立起自身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附加值密集环节的突出地位,继续作为上海城区发展的一个高地。松江区则成功引进了著名的 “台积电” ,一旦成功,其微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的优势。
第四类,以南汇区、 闵行区、 青浦区、 奉贤区为一类的郊区的发展方向可能会向支撑上海城市的重大设施领域发展。例如,大小洋山港的建设将直接带动南汇区经济的发展。南汇区偏于上海东南一隅,浦东开发的阳光雨露也较少照耀和滋润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到它,因而过去长期没有赶上大的发展机遇。洋山港这个巨大的工程建设为南汇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仅港口建设、 大桥建设和后方港配套建设将直接带动其城市建设,从而加快城市化的步伐,而且港口建成后,港口工业及其诱发的贸易、 物流和大量的服务将为南汇区带来非常可观的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南汇区经济将从此步入快车道。
闵行、 奉贤、 青浦今后可能也会在上海经济技术格局重大转变中寻找到新的适合郊区发展的某一新兴领域而加快发展步伐 ,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五类 ,崇明县属于特殊的一类 ,可能在制度创新方面获得新的重大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整理提供
突破 ,并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崇明是上海最后的宝地 ,过去崇明长期沉睡的主要原因同样是其相对封闭的环境 ,但这一状况将会得到尽快改观。目前 ,崇明越江通道工程已经启动 ,“南隧北桥” 将大大加强崇明与市区的联系。同时 ,崇明岛还将新建跨长江的交通设施 ,与江苏高速公路相连。由于崇明岛屿的自然地理属性 ,这里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生态旅游之都;同时其相对的封闭性也构成了它的比较优势 — — — 便于管理。因此 ,长远来看 ,不排除未来国家和上海市将这里选择为更高开放程度的特殊区域的可能。崇明是全国第三大岛 ,它在环境和区位上的特殊性都使得国家和上海市可能在谨慎决策的同时甩出一个比浦东开发更重大、 更精彩的手笔。#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 1 ] 王明浩,高薇. 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J ] . 城市,2003 , (1) :15223.
[ 2 ] 罗守贵,高汝熹等. 城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其营造策[J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4 , (5) :49254.
[ 3 ] [美] H · J ·德伯里.人文地理— — —文化社会与空间[M] . 王民,王发曾,等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 4 ]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 集聚与扩散— — —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