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上海经济论文范文-《低碳经济与上海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策略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12152333142761
  • 日期:2011-12-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Abstract: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urban circle "two" type society of the mo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ts connotation of economic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s in essence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mode, human way of life a new change, it will reform in all based on fossil fuels (energy) on the basis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urned to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n expounds th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Shanghai city circle is "two type society" to change the construction area, but the middle industrialization in heavy industry, mainly to Shanghai city circle heavy industry structur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produced a great pressur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decoupl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Shanghai city circle development a low carbon economy,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society's advice.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society, Shanghai city circle, two type society
摘要:上海论文网建设低碳社会,是上海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上海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上海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上海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上海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上海城市圈,两型社会 


(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市和河北保定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并将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以总结可行模式,向全国推广。目前,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已将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作为发展的方向,纷纷建设低碳示范区和碳零排放区,以期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主动。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1]。从这一点说,建设低碳经济,是上海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上海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上海城市圈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低碳导向型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之下形成的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全面更新的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


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D•约翰逊等学者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 年基础上减排 80%是可能的[2]。T•特雷福斯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 2050 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共同实现的[3]。R•卡维斯等学者回顾和描绘了长期气候稳定的情景,将排放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二氧化碳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活动等,指出为实现60%~80%的减排目标,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 2~3 倍[4]。岛田居二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5]。气候集团在发布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6]。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7]。游雪晴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8]。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9]。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10]。气候的挑战也可能给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新能源、网络游戏、生物制药被认为是21世纪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伴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必将为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带来蛙跳良机。目前,技术、观念、和创意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p#分页标题#e#


二、上海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上海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上海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为上海城市圈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挑战。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上海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2006 年,上海城市圈人均GDP 已达 15470 元,折合 2080 美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 11.8:44.4:43.8,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为 31.7:29.2:39.1。按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上海城市圈总体规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计算,未来 15年,城市圈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年均 10%~13%的速率,城镇化水平将从 2005 年的 45.2%提高到 2010 年的 52%和 2020 年的 64%。上海城市圈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化为 26:76)。根据当前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速度来看,上海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将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1.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 1992 年提出并在1996 年由 M•魏克内格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 productive areas),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压力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2.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脱钩发展理论“脱钩(Decoupling)”一词最初源于物理领域,物理学界一般理解为“解耦”,通俗地讲就是使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尽早分道扬镳。早在 1966 年,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11],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2]。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Decoupling)理论。从脱钩理论来看“,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因此,“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3.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过山车”理论(EKC假说)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199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空气污染物(1979- 1990)和水污染物(1977- 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13],他们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 U 型关系,并于 1995 年发表名为《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的文章,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al KuznetsCurve,EKC)假说[1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格鲁斯曼和克鲁格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 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 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 U 型的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这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14]。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过山车”的倒 U 型轨迹,但人类可以削减“过山车”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现实要求是控制“过山车”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并促使“过山车”尽早经过“拐点”。#p#分页标题#e#


三、上海城市圈未来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将自然资本各项目还原和统一到生物生产性面积概念上来,折算成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等六大用地类型,通过系数转换计算出某区域人口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用地面积。上海市生态赤字时间序列分析显示,过去10余年来上海市生态足迹与日俱增,表现为自然资本总量供不应求,生态足迹远远超过生态承载力,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赤字严重。人均生态足迹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分别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18.4 倍、20.8 倍、27.3 倍。2000 年人均生态足迹比 1995 年上升 3.28%,2005 年比 2000 年上升 13.91%,上升速度不断加快;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持续下降,2000 年比 1995 年下降 8.48%,2005 年比2000 年下降 13.28%。总体来看,上海市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升高,2000 年比 1995 年升高了 3.95%,2005年比 2000 年升高了 15.29%,生态状况逐步恶化。而从 1995 年至 2005 年的数据来看,上海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到全球 1999 年人均数值的 1/10,与全球大多数较发达或发达城市一样,生态环境在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共同胁迫下出现功能性恶化。短期内要做到完全消除生态赤字是不现实的,上海市应着眼于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生态赤字的不断扩大,逐渐扭转目前自然资本存量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上海市的快速发展,适合于耕种的土地早已开发完毕,不可能新开辟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上海市依靠自身的农业禀赋已经不堪重荷。化石能源用地方面,上海市的钢材、汽车、石化等产业发展较快,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大,加上国际油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化石能源用地方面出现较大赤字。由于支流的大面积污染,依然存在水质性缺水的困境。以水产品消耗为指标的水域面积出现赤字,说明上海市在水产品方面消费较大且逐年升高,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水质,既保证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能够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水资源。草地、林地方面人均赤字较小,有利于绿化工作的开展,有效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足迹方法较好地揭示出:由于长时期对自然资本的高度依赖与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所受到的人为影响超出其承载能力,导致自然资本存量状况在时间跨度内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上海市可持续发展[15]。“两型社会”的建设,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必须的起点,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走向新型工业化。但以现有方式进行节能减排,任务仍很艰苦。现有的节能减排方式一是对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进行关闭,二是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处理措施如尾气回归,废气净化、废渣利用等。上海城市圈内的城市大多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不可能关闭所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而对污染企业改造所需的投入又偏大,难堪重负。有数据表明,2007 年 1- 9 月,由于结构运行惯性,湖北“两高”行业投资仍然较大,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就达114.3 亿元。如果在现有结构上搞“节能减排”。不论措施如何得力,到“十一五”末期,总的“三废”排放量在现有总量上还会增加 20%,到“十二五”期间可能更严重。因此现有的减排方式不足以达到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需另觅他途,这对新型工业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四、上海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机制创新的建议


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上海城市圈面临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低碳发展道路可以理解为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跟上可能出现的以低碳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如果我们能正确判断形势,采取适时的应对策略,慎重选择合适的低碳发展路径和优先事项,就有可能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上海城市圈要更加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推动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政府和企业各负其责,不断促进生产和消费各个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促进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p#分页标题#e#
(一)创新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的体制机制目前上海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社会,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据有关部门推算,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1 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 1 个百分点,万元 GDP 能耗可相应降低 1.3个百分点。因此,要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圈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两型”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集聚区和产业高地。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二)创新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的体制机制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破坏土壤的有机构成、造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影响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 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需探索出综合利用秸秆作物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于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目前湖北仙桃市、潜江市都在试行稻草、秸秆发电,上海新洲蘑菇种植已经成为规模,原材料则来自废物,这都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探索[16]。
(三)创新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区域内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建立城市圈内环保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和河流、湖泊等污染综合防治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染防治监控体系;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建设“两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尚需突破很多技术难题,如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资源高效勘察和资源整合利用技术等。伴随着技术的改进,投入相应也会增多。如要想在生产领域降低能耗,清洁生产是最佳办法。这项措施在工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因此要加大投入,实行技术改进。作为上海市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厂、青江化工化肥厂等8企业做出了榜样,也尝到了甜头。上海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进,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年节煤4300余吨,节电175万千瓦时,节水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6吨、化学需氧量1517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之源,上海城市圈科研实力雄厚,但创新潜力并没有释放出来,有必要重新整合各科研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p#分页标题#e#
(四)创新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要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上海城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今后还可适当扩展到“三小时经济圈”;降低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使用的社会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探索公共产品有效供应和价格形成机制,共建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平台。
(五)创新有利于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的体制机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进行有效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15 亿吨。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地绿化生态环境,而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此可见,上海城市圈要加强植树造林,增强绿化面积,达到生物固碳,扩大碳汇的目的。

 

注释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15 卷),2008 年第 4 期。
[2]Johnston,D,Lowe,R,Bell,M. An Exploration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 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J]. Energy Policy,2005,(33):pp1643- 1659.
[3]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 Policy,2005,(33):pp1723- 1743.
[4]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 Long- term ClimateStabilization Scenarios [J].Energy Policy,2006,(34):pp2113- 2122.
[5]Koji 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YuzuruMatsuoka.Developing a Long- term Local Society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 [J].Energy Policy,2007,(35):pp4688- 4703.
[6]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世界环境》,2007年第 4 期。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究》,2005 年第 8 期。[8]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9]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环境经济》,2007年第1期。
[10]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p#分页标题#e#
[11]Carter A P •The Economice of TechnologicalChange [J]•Scientific American,1996:pp25- 31.
[12]李坚明、孙一菱、庄敏芳:《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标建立与评估》,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两岸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台北,2005年。
[13]沈满洪、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0 年第 7 期。
[14]Grossman GM,KruegerA B.Economic growthand the environ- mental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0(2):pp353- 377.
[15]刘航、宋豫秦:《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上海市自然资本分析》,《生态环境》,2008 年第 2 期。
[16]陈丽媛:《探索上海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新型工业化之路》,《上海城市圈两型社会创新与建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