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of high tide, China is still in some areas outsid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to our country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chieved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from the change of intangible to tangible.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policy transformation mainly based on China have strong economic strength, the market demand. China is trying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ith the docking, seek investment into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asean's own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asean member countries such as China's political stability f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olicy choice of provide the conditions change.Key words: visibl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visibl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rade liberalization;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摘要:上海论文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高涨的大环境中,中国还处于某些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实现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其经济合作政策的转变主要基于中国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市场需求大。中国正在强化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寻求投资转化效应;同时,东盟自身发展和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以及东盟成员国的政治稳定等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选择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有形区域经济合作;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贸易自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中国以较快的步伐融入到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参与了多种无形和过渡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收到了积极的成效。2001年11月,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第1次加入了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之中,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从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入手,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从无形到有形转变的动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从世界范围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大致可分为3种:第1种是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它是指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边经济合作理论为指导的、所谓功能性协调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它通常以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为目标,市场调节是推动这种多边合作的主导力量。像我国所参与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区、大中华经济圈、南中国经济圈及澜沧江—湄公河经济合作区都属于这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但此种合作形式由于是非官方的和功能型的模式,忽略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力,经常会产生个别成员国“搭便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第2种是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它是指以政府协调为基础的、多边经济合作理论为指导的、制度性协调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它是以实现有计划的国际分工为宗旨,主要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来推动这种多边合作的运行。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地加快了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乐于采取的合作形式,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都是采用有形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成功发展的典范。第3种是过渡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它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一种中间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是指由一个内向型松散的、严格制度化的经济集团向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方向发展,将功能性协调与制度性协调的结合与相互推动作为其主导趋势。我们所熟悉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就是这样一种开放的、灵活的、讲求实际的经济合作论坛和磋商机构,以“协调的单边行动”为主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为特征,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向合作 伙伴做出承诺,在特定的领域约束自己的主权,是过渡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 #p#分页标题#e#
二、两难局面的突破
纵观以上3种一体化形式,中国正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中国始终处于有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这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如果中国选择了有形的区域经贸合作,也会因被迫加快贸易自由化的步伐而产生新的困扰。
(一)如果中国始终处于有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这将给我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高涨的大环境中,单纯进行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使是采取过渡性的区域合作形式,如中国与APEC的合作(它是中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形式),也仅是论坛下的一种承诺,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目标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那么这种合作形式的松散性也将使我国被排斥在“圈外”,即处于某些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这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1•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组合带来竞争地位的挑战。区域集团化浪潮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组合,国家之间的竞争将逐渐被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及国家与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所取代。这势必使发展中的中国在竞争面前面临现实的考验,面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经济集团对中国做出不利的决策:不公正的贸易歧视或做出其他有损于中国利益的行为等,中国则回击乏力或无力回击。2•内外有别的原则带来竞争力的挑战。区域经济集团实行内外有别的原则,将给处于“圈外”的中国在贸易吸引外资等方面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表现在:第一,贸易转移的影响。由于区域经济集团推行内部自由贸易,对外保持甚至提高原有的贸易壁垒,必然会引起区内贸易的扩张和与区外贸易的相对减少。第二,新贸易保护壁垒出现的影响。关税同盟等的建立要求实行统一对外关税,而这种统一关税往往又不是以成员国的最低标准制定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迫使某些原本较开放的成员国提高保护程度以实现“统一关税”的目标。第三,投资转移的影响。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形成新的区位优势结构,某些成员国的区位优势与非成员国相比得到显著的增强,这将引起投资的转移。第四,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影响。由于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推行自由贸易,竞争和市场的扩大必然有利于规模经济的获得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消费档次的提高,进而导致区内产品在对第三国出口方面更具竞争力,这会对我国向其出口造成强有力的威胁。
(二)如果中国选择了有形的区域经贸合作,也会因被迫加快贸易自由化的步伐而产生新的困扰1•区域经济集团自由化步伐加快带来的困扰。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由于参与者数量较少,特别是由于区域经济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基于某种经济目的或某种战略需要而强力推动,其发展速度往往是比较快的。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时间不长、对外开放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国家,快速而又广泛地实行贸易自由化,特别是投资自由化等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开放速度将被迫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可能因此被打乱,这对于中国是一种严重的困扰与考验。2•企业巨型化对中国的困扰。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强化企业兼并,企业巨型化将是一种趋势,企业巨型化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竞争力的大小和胜负的概率,这将对企业规模较小的我国企业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3•国家主权和国界经济将受到冲击。一国与其他国家形成什么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取决于成员国让渡国家经济主权的程度。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求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程度最高。这种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在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实际上却暗含着严重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不平等更为明显,若处理不当,极易使发展中国家陷入被动的境地———被迫进行脱离自己实际的国家经济主权让渡,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弱化中国政府保护民族经济、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努力,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① #p#分页标题#e#
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选择变化的主要动因
在圈内与圈外各存利弊的情况下,于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港召开的第5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正式提出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与东盟达成了共识,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在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1个有形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达成,在两难的选 择中,中国毅然实现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和突破,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纵观中国的此种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有足够的信心长期以来,中国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但从1999年之后,中国态度有所改变。首先是参加了东亚货币互换的“清迈协议”,之后又提出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对自己目前经济状况的自信有关。金融危机的侵袭使很多国家落难却更凸显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外汇储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经济运行表现出来的良好态势给了我们发展有形区域合作的基本环境。这种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乐于采取的合作形式,我国也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去尝试,让它服务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带动经济的进步。
(二)中国大的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当代中国正在面临着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市场容量也在经历着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由于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而面临着瓶颈的制约。当中国仅仅与外界存在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时候,由于没有制度的规定和固定的规则,双方的协调将存在非常大的难题。在市场变化极其迅速的情况下,这种延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将是致命的。而在这个时候,如果与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东盟)结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国就将与这些国家的企业优势互补,将会更加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优势规模化,从而更多地降低成本以应对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这些好处都是在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无法取得的,因此,中国从无形到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也是由于中国大的市场需求所决定的。
(三)强化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中国加入WTO后,不仅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更大程度地进军国际市场。寻找并开发有价值的国际市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有价值的国际市场是我国能否顺利渡过入世过渡期及今后稳步发展经济的关键。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经上升到足以同东盟国家相抗衡的地位。与东盟相比,中国能够制造的产品不仅多而且质量高,可以用低成本大量生产。因此以有形的区域合作的形式来开拓东盟这一新市场相对于无形合作也更具完整性和可行性。它将更直接地创造新的投资机会,使东盟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的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p#分页标题#e#
(四)对圈外到圈内投资转移效应变化的考虑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使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内部自由贸易使区内贸易扩大,使加入后的中国作为成员方在区位优势方面比非成员国得到显著的增加。国家和企业也可以通过迁移工厂或新办国外企业等方式把投资存量和增量向区位优势更大的成员国调整,经济的增长将更加迅速和便捷。同时我国作为“圈内”成员,也利于回避区域经济集团内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所导致的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减少,即有效地避免了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转移效应。②
(五)东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对于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东盟不是采取逃避政策孤立于这一进程之外,而是正视这一进程所带来的挑战,把握随之而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东盟国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一条途径,它可以使东盟与中国的互惠互利关系更加密切。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对稳定该地区的货币汇率做出了贡献,有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参与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利于东盟经济和货币的稳定。在不能够继续单独依赖美国经济的情况下,东盟把眼光收回到自己的身边,在亚洲地区寻找自救图存的空间。东盟选择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与这种大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这也说明中国的建议是合乎时宜的。
(六)是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已经证明:在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区主义的贸易体系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当今的国际形式来看,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处于遍地开花的状态,单单发展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是远远不够的。但尽管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以欧洲和美洲大陆为中心在不断扩大,在东亚地区动向却比较迟缓。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种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成为了亚太地区融入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中国与东盟取得的共识表明,东亚地区不仅有这个愿望而且有实现愿望的条件,只要各国着 眼于共同利益,就能够克服种种的困难携手并进。中国东盟先行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把其他国家吸引进来,激励其他国家采取更积极的步伐加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从而推动整个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建设的进程。
(七)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理念的潜在选择由于APEC经济体中的规则、纪律不协调和搭便车现象,APEC已开始酝酿建立次区域的自由贸易区以解决这两个问题。③APEC的发展仅依靠本身是不能满足其经济体需要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好可以作为APEC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的发展将成为推动APEC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动力,有效缓解我国参与APEC合作所面临的难题,给中国与APEC相互适应的问题带来正面的效应。同时,机制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也将加快各次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强各次区域的集体对话能力、竞争能力和进一步向整个APEC地区和向全球开放市场的能力。可见,基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理念选择的中国与东盟的有形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东盟和APEC三者的经济发展都将是大有裨益的。#p#分页标题#e#
(八)政治稳定的需要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出发点是经济上的考虑,但政治上的重要性和背景也是存在的。中国和东盟本身具有很大的差异,政治上和安全上也存在着实际和潜在的冲突。④但是如果采用有形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了区域经济高度的一体化,就有了相互交叉的经济利益,为了保护这些经济利益,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非经济障碍及难以寻求统一的“价值”,就会有所化解,紧张的局势也会随之改变,这些都有助于政治上的稳定。
注释
①②王厚双•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③沈骥如•论中国与APEC的相互适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5)•
④冯晓明•“中国与东盟能够共享繁荣”———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J]•国际评论,2002,(5)•
参考文献
[1]王厚双•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佟福全•必然的构想[J]•国际贸易,2002,(2)•
[3]王士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J]•云南社会科学,2002,(1)•
[4]王振中,李仁贵•诺贝尔经济学家学术传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5]王鹤•欧洲自由贸易联盟[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6]中国对东盟政策研究报告[J]•现代国际关系,2002,(10)•
[7] (美)丹尼•罗捷克•国际经济一体化能走多远[J]•国际贸易译林,2000,(5)•
[8] World Economic Outlook[J]•IMF,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