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仅仅是关注了某一类幼儿园的时间环境。在中国大地上,必然还会存在其他类时间环境的幼儿园。也意味着其他幼儿有着不同于本研究中的时间困境。在此,研究者呼吁更多为幼儿事业所操劳的学者们投以关注的目光,提出更多的,更有效的对策,为幼儿在园生活搭建一个和谐公平的时间生态而努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围绕研究问题,本研究将从“时间研究”、“幼儿在园生活研究”、“教育时间研究”、“幼儿在园时间研究”四个主题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四个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关于幼儿在园生活,另一类关于时间。其中,关于时间的研究,将从一般的“时间研究”,进入到教育空间中的“教育时间研究”,最后聚焦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幼儿在园时间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和思考,并在当前的研究中找寻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关于时间的研究
在西方思想史中对于时间的探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自然科学对时间的研究,另一种是哲学对时间的思考。本部分将以历史为脉络,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关于时间的观点。从而实现对“时间”在学理层面上的初步认识。
(一)古代西方哲学家对时间的认识:近现代时间认识的基础
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古代西方思想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西方文明的两个重要来源。它们共同铸造了近代世界的时间观念1,是近代时间认识的基础。
1.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在希腊思想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循环时间观。循环时间观是将时间理解成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周而复返。2希腊人追求本原的、永恒的真理世界。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遵循着真理世界的原理而展开,在世宇宙中的万物出自于本原并不断回归于本原。在初民社会中,初民们在生活环境中对自然现象(如日升日落)的体验形成了最原始的时间循环观——“自然周期论”3。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希腊哲人将“自然周期论”发展为自然哲学的“宇宙论”。如在柏拉图《蒂迈欧篇》中,他认为所有行星从同一地点出发,最后同时回归到原初位置的历时为宇宙周期性的一个“世界大年”。4除此之外,希腊人基于“灵魂不朽”的观念,提出“灵魂轮回说”。灵魂的不朽使得灵魂可以通过不断的轮回,转世到其他生物中去,循环往复5。因此,可以说循环时间在希腊文化中的内在动机是追恒和不朽1,而这个“不朽”存在于万物的本原,即本真的世界之中。但是,柏拉图认为人始终不能在宇宙大循环和人生轮回中追求到灵魂不朽,让灵魂得以安慰;真正的不朽应固守没有任何流变的本真世界,得靠彼岸的原点(即本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不是靠未来(即宇宙万物对本原的模仿)。因此,循环并不真能达到对永恒的追求,循环的时间也就根本不是追求灵魂不朽的手段了。2同时,宇宙存在物追求不朽的观念,也指明循环时间是要在尽可能地抗拒流变中实现对永恒本原的靠近。总的来说,在循环的时间中,时间是不断返回身后、关注过去、追求稳定的封闭性圆环,是一个不断向原点返回的可逆的过程。
第三章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时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时间的困境
研究者在前文已表明,时间结构架构出时间形式,时间形式让时间结构得以有效成形。因此,综合考虑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时间结构和时间形式的现状,研究者提炼总结出幼儿在园生活时间存在五个特点:碎片化的时间分配、序时化的时间逻辑、集体性的时间节奏、固定化的时间计划、“师控型”的时间安排,由此,将分别让幼儿在园生活时间的整体性、流淌性、个体性、多变性和选择性陷入困境。下面,研究者将对此进行一一阐述。
一、碎片化的时间分配瓦解了幼儿生活时间的整体性
“碎片化”(Fragmentation)在《辞海》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一词语已经用于多个学科领域中。如在教育领域对“碎片化”学习的讨论。学者们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时间的短暂和零散性,是一种无序的、散播式的学习方式,同稳定、持续、有序、集中深入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1总的来说,碎片化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它是零散的、分化的,时间间隔短的,不是“一种相对于需要时间较长时段的深度学习”2。在本研究现状中,幼儿一日完整的生活时间被分割为多个活动环节,且各类活动环节被大致均匀地、边界清晰地分配了 20—30 分钟的短时段时间(除部分生活活动时间以外,如:睡觉),呈现出碎片化时间分配的特点。
时间的整体性,一方面表现为时间本身无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它在人的存在意识层面上的完整运动3。时间的整体性也是海德格尔对本真时间描述的特点之一,即将来、过去和当前时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紧密统一。因此,幼儿生活时间的整体性是指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时间之间的连续性,融合性和有机统一性,也意味着各个活动在幼儿存在意识层面上的完整运动。
第四章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时间困境的突破
一、化解幼儿时间规训:构建弹性化的时间结构
若将现状中所有幼儿统一参照一种时间来进行行动交织的时间安排称之为“标准化”时间结构,那么,弹性化时间结构即是对标准化时间结构的突破。时间结构弹性化的本质是为了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满足幼儿活动方式多样化需求,避免让集体性遮蔽个体性,阻碍幼儿的个性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回归幼儿生活世界,旨在促进幼儿成为自我生活的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时间结构;它也是对当下时间规训幼儿的化解,对完全集体性时间节奏的打破。时间结构的弹性化是对幼儿园组织提出的要求。唯有组织的时间结构先走向弹性化,才能使得身处于组织之中的幼儿和指导幼儿的幼儿教师得以从标准化的时间结构中脱离。
弹性化时间结构容许对时间进行灵活的设置和分配,它给予幼儿和幼儿教师共同构筑自身时间结构的空间。幼儿的活动不再完全依附于外在标准化时间中的统一规定,而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可以自主地对活动进行梳理,幼儿教师同幼儿在相互协调的活动安排中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规划,对生活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幼儿和幼儿教师在弹性化的时间结构中实现了时间安排的自主性,有权构筑自身的时间结构,按照自身的步调运作生活。但是,时间自主带来的问题是幼儿教师是否能够梳理得好幼儿的活动。若幼儿教师对活动梳理得好,与幼儿的共同生活就会得心应手、幸福愉快;若幼儿教师对活动梳理不好,那么生活就会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难。
在各类活动时间长度上,不再是对钟表时间进行人为的均匀碎片化的分配,而是在钟表时间的基础上,更多以具体情境中的事件发展状况进行人为的系统性模块化的分配。也就是说幼儿各活动时间长度的限制,具有可能在一定范围之内延长或缩短的空间。在这样的时间操作下,幼儿在园生活时间才有可能走向整体性,使时间更符合幼儿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追求。举例来说,若幼儿在游戏活动时间中的活动还意犹未尽,处在有价值的探索阶段。那么,幼儿教师在考虑整体时间的基础上,给予幼儿更多时间继续探索,而不是因为时钟点到了该结束的时候,立马制止幼儿活动;若实在需要进行下一个活动了(比如午餐时间),那么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协商在哪个时间段继续进行。此外,一般来说,幼儿游戏活动时间在预先设计的时间结构中,可以安排 1 小时左右的长时段的模块化时间,改变之前 30 分钟左右的短时段的碎片化时间。
二、赋予幼儿时间权力:给予幼儿弱控制的发展空间
在幼儿园建立了弹性化时间结构,给予各班时间自主的空间后,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具体到各个班级对自身生活时间结构的构筑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行动协调问题。这个问题是由支持幼儿生长的幼儿教师来解决。因此,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应该从目前专制型的师幼关系逐渐走向民主。为此,幼儿教师需要通过给予幼儿弱控制的发展空间,实现对幼儿时间权力的赋予。对幼儿弱控制,赋予其时间权力并不是不管幼儿,任由他们玩耍;而是在教师的弱控制下,能让幼儿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让幼儿的本真生活得以显现,让幼儿内在时间不再被遮蔽,让幼儿教师得以“通向幼儿”、“发现幼儿”并为下一步合理计划幼儿在园生活时间做准备。
为了让幼儿教师让渡其时间权力,从高控的师幼时间互动走向低控,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幼儿教师需要自觉地、理性反思自身所秉持的时间需求的合理性,从观念上承认幼儿应当拥有时间权力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教师通向幼儿的道路,经常会被当代社会中习惯性的理解所堵塞。注重未来的时间观念就是一种受当代社会影响的典型时间观念。“时间就是金钱”、“超前就是财富”、“与时间赛跑”等等都体现着成人社会生活中追逐未来的时间观念。但是,面对幼儿,这些观念是需要谨慎对待的。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多次阐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生活的确是面向未来的,强调教育为将来的需求做准备并没有错,“错在把预备未来作为现在努力的动力”。其实,杜威反对的是一种静止不变的未来,一种完成式的未来。这种完成式的将来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好,是因为与当下幼儿现实情况存在距离而具有让人欣赏的价值,把完成式的将来当作现在奋斗的动力能让人觉得对未来可控,不再恐惧,获得安心。幼儿教师教学时用的教材对幼儿当前能力水平来说,教材是将来——一种完成式的将来;教材对于社会存在物而言,其实质也就是一种过去的事物。幼儿教师用着教材所呈现的过去之事发展幼儿的现在,就是用过去统治现在,并非真正走向未来。教材作为一种过去,只能作为当下的参考。
第五章 结语与反思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时间是什么?在我们日常想法中,那就是依据钟表时间的测定,按照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所进行的就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时间,无需质疑且理所当然。但是,当我们翻阅哲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对“时间”的研究时,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我们自以为熟悉不过的时间,存在如此多的奥秘,而且在这个奥秘中紧密牵涉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发展。
因此,时间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认为的,由钟表仪器指涉的时间。每个幼儿都有着自我内在的时间和自然节奏。幼儿在行动中成长,为满足自己的时间需求,幼儿会花时间构筑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在生活中成就他自己。但是,在幼儿园组织中,幼儿个体时间需要的自我满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幼儿园中,主体不仅只有幼儿,还有同伴、教师,甚至其他间接主体。因此,每个主体都有着自己的时间需求,因此作为主体之一的幼儿,其时间需求能否被看见,能否被尊重,是其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关键。成人不再是儿童,因此读懂并理解儿童的时间需求并非易事。但是,作为成人代表的幼儿教师,其专业性本应要求其更懂幼儿。不过,就像卢梭所说的那样:“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研究者观察的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恣意利用其绝对的权威,塑造着专制型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剥夺着幼儿的时间权力,忽视着幼儿的时间需求。由此,幼儿在园生活的时间不再转换成源于幼儿内在生命力的生长,而成为了幼儿园或教师规训幼儿的手段和工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