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研究生论文:雪域高原的体悟与言说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3032041168465
  • 日期:2018-03-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研究生论文,研究生(Postgradu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机构开展,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研究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言
 
上世纪 90 年代,马丽华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以其对西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的纪实性描写和深刻性颖悟,为世人呈现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真实的西藏,从而区别了周涛、张承志、刘亮程等其他西部散文作家,在所有西部散文作家中脱颖而出,收获了“西藏的马丽华”的美誉。马丽华用她的纪实性的文学之笔,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藏地神秘的自然风光、藏民族璀璨的地域文化和藏族同胞的生活风貌,全面而不失深刻,细致而又大气磅礴,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蕴,散发出迷人的精神之光。被马丽华笔下的西藏所吸引,笔者由衷产生研究马丽华及其散文的兴趣。1953 年,马丽华出生于山东郯城,1976 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来到西藏,直到 2003 年才离开西藏。从 1976 年进藏到 2003 年离开,从东海之滨的山东小城到迢遥千万里的雪域高原,马丽华以昂扬的激情和执着的坚守,27 年间以西藏为背景创作出了大量优质作品,尤以散文创作的突出成就而享有“西藏的马丽华”的称号。马丽华的文学生涯是从诗歌创作起步的,著有诗集《我的太阳》。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散文,出版散文集《追你到高原》,后陆续发表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后结集为《走过西藏》),后出版《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苦难旅程》《西藏文化旅人》等一系列散文集。此外,马丽华还写作并出版了关于西藏的专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小说《如意高地》等。她还有多部关于西藏的电视专题片,如《西藏文化系列》《西藏珍藏历史档案》《江河诗篇》等,马丽华在其中担任策划、编导和撰稿之一。
进藏之后,雪域高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深深地吸引了马丽华,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西藏大地上的山川湖泊、风土民情、神话故事、本土传说等统统走进了马丽华的视野和笔端,经由作家的创造性提炼和审美性观照,最终被谱就为一曲曲动人的雪域之歌。由此,马丽华实践了自己“终生面向优良境界,并为世界做这方面的代言人,做西藏的歌者”①的诺言。马丽华获得过很多奖项,这是对她做“西藏的歌者”的肯定和鼓励。比如,1992 年和 2001 年先后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 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学奖,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藏北游历》获首届郭枫文学奖,《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西藏是马丽华展现其人生价值的平台,对其意义重大;马丽华对西藏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贵客。她倾其全部激情,用生命投入写作,呈现给我们一个较为全面和真实的西藏,并带领我们思考和求索关于西藏、关于人类的一些根本问题。本论文围绕马丽华的散文创作展开论述,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总体上概述了作为“西藏的歌者”的马丽华其人其文。第二章通过分析马丽华行走雪域高原的生命体悟,探究其散文的精神内蕴。第三章通过研究她行走雪域高原的独特言说,来探析马丽华散文的艺术特色。第四章将目光抬升起来,分析了马丽华散文的精神之光对世人的烛照,从而探究了马丽华散文的现实意义。
..........
 
第一章 雪域高原的歌者:马丽华其人其文
 
马丽华 1976 年来到西藏,直到 2003 年才离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在藏生活、工作竟接近三十年。她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用来书写西藏,她所创作的关于西藏题材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是对其“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诠释,是一曲曲为雪域高原谱写的动人的歌。她始终以西藏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西藏特有风貌的记录者和西藏地域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深入西藏这个丰富的所在,深情地为雪域高原吟唱。
 
第一节西藏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1953 年,马丽华出生于东海之滨的山东小城郯城,在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她却承受着那个年龄本不该有的负荷。马丽华的父母先在部队工作,后来转入地方政府,再后来多次在政治运动中蒙受冤屈。马丽华一度跟随“右派”的母亲下乡,过早体验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她的幼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压抑、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是,底层生活的贫困经历也不失为另一种财富,它“锻造”了马丽华。正如马丽华在《终极风景》里所说的,自己幼年困苦生活的经历使得她觉得苦难“存在得天经地义,从而忽略并超越了它们,终生获得了对于艰难困苦的免疫力。”①这种“免疫力”为她以后独自行走西藏近三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逆境中母亲表现出来的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和对于美好事物分外敏感的心灵深深触动并影响了尚且年幼的马丽华,成为马丽华日后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幼年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马丽华却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再加上山东大地齐鲁文化的熏陶,马丽华获得了比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后来,马丽华考入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1976 年即将大学毕业时,马丽华报名援藏。马丽华的母亲深明大义,坚定不移地支持马丽华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在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后,马丽华和一批同学欣然奔赴西藏,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西藏敞开的怀抱。自此,她和西藏的缘分正式拉开了序幕。1976 年进藏后,马丽华被安排在自治区组织部工作,日常性的事务是下乡调查,因而积累了大量的采访笔记,但是在组织部的日子依然单调。意义重大的转折发生在 1978 年,那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它开启了一个蓬勃向上、健康积极的新时期,改变了民族和个人的命运,意义非凡。此时的马丽华猛然间发现了自我,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她首先成为了一个诗人,这是马丽华文学生涯的开始。1981 年,马丽华调入《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89 年当选为西藏作协副主席,1990 年从北京大学作家班毕业,1990 年至 1999 年任西藏文联专业作家,2003 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一路走来,马丽华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
 
第二节西藏特有风貌的记录者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西藏可望而不可即,是一个神秘美丽但却遥不可及的梦中天堂。而马丽华,一个出生于东海之滨的女子,却冒着生命风险踏上了探寻西藏独特风貌的漫长征途,并以实地踏勘写成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等关于西藏的散文名篇,给西藏这个长久以来蹁跹在梦中的形象,注入了鲜活的血肉和灵魂,呈现给世人一个有温度有气息的西藏,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动态的西藏,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真真切切的完整的西藏,由此“西藏的马丽华”也日渐深入人心。在马丽华的文字里,她体验、感受并记录下来的对象的涉及面非常广,它们遍及西藏自治区所辖的拉萨、阿里、那曲、林芝、山南、昌都、日喀则 7 个行政地市,内容上包括了藏地超拔壮美的自然风光、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神秘玄妙的宗教仪式、深邃绚烂的地域文化以及藏人淳朴的品格、达观的态度、现实的生存状态等方方面面。在马丽华行走西藏大地的近三十年间,西藏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消失,藏人的生活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其的踏勘采写无疑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西藏的山多雄奇峭拔、巍峨险峻,西藏的水多明净秀丽、澄澈潋滟。这些山水往往享有很多世界之最,被当地人奉为神山圣水,是西藏多数传说以及相关的民俗仪式的附丽之物,它们往往交错在一起,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并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比如马丽华《藏北游历》中关于纳木湖的记载:“纳木湖又称‘天湖’,色彩多变是蓝天所远不及的。它时而碧蓝,时而苍翠……作为有生命的神湖,它的属相是羊,每逢羊年便是神湖也是所有信众的盛大节日。西藏内外成千上万的香客潮涌而来,转山转湖,烧香礼拜。一千九百二十平方公里的纳木湖,绕湖一周,徒步行走需要十多天,赶着驮行李的牦牛要走一个月。”①还有巍峨神圣的雪山、绵延壮阔的冰川、气势恢宏的长江源头、神秘深邃的大峡谷、撼人心魄的藏东红山脉……这些山水由于异乎寻常的极致的美特别易于打动人,能够震颤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平时埋藏在心底的渴望真善美的天性,进而获得一种单纯美好的心境。难怪马丽华说在西藏的山水面前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审美眩晕”,进入一种超越平常状态的化境,并感觉这种化境烛照了整个人生。自然景观之外,马丽华抢救性地记录下了西藏大地上的一些即将消失的人文景观。在她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藏人为灵魂转世举行的抛哇仪式,藏传佛教活佛的日常生活,转世灵童的遴选过程,洞穴内数十年如一日的修行者的苦修,冰天雪地中磕等身长头的朝圣部落,藏地一些可作为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的民居和寺庙,藏地民间神的谱系,藏地独特的走婚仪式,部分藏区的一妻多夫习俗,藏地天葬的完整过程,茶马古道现存的风景,人工晒盐的原始劳作景象,藏医和巫医的玄妙医术等大量珍贵的记录。#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雪域高原的独特言说:马丽华散文的艺术特色........21
第一节 “大散文”写作彰显其才华与包容.......21
第二节 坦诚真切中见赤子形象.............23
第三节 理性思辨中显思想深度.............25
第四节 朴素自然中见真金白银.............26
第四章 在雪域高原烛照世界:马丽华散文创作的现实意义 ..........29
第一节 激情与投入:二十七年的坚守............29
第二节 视角与立场:生态意识的显现............31
 
第四章 在雪域高原烛照世界:马丽华散文创作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激情与投入:二十七年的坚守
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过快的社会,事物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新,新鲜的事物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和内在。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在世俗化路上奔波得身心俱疲的人们对同样的事物已经很难保持长久的关注和热情,似乎再也无法产生“奢侈”的激情。但是二十三岁就进藏的马丽华,在被人视为畏途的西藏一待就是二十七年,期间保持着一种昂扬的状态,走遍了西藏的高山大川,对西藏大地的执着书写也从没间断过。作家这种不言辛苦、行万里路、专注于一项事物的精神体现出对事物的难得的坚守,和这个万物速朽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长久的反思。马丽华是如此富有激情,“是谁招呼了一声,‘人往高处走啊’——我们一群就这么来了。”①大学刚毕业,在内心深处的激情的驱使下,马丽华和一批同学就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世界的最高极——青藏高原。西藏的山川风物使马丽华激动不已,她感到“审美晕眩”,并“前所未有”地发现了自然和自我,情不自禁地激情放歌:“我就是湛蓝的天空,我就是洁白的云朵,我就是放眼不尽的大草原,我站在世界屋脊高歌。”②谢冕先生曾说马丽华的“诗中有着无所不在的激情,她的艺术思维始终与激情相伴随……马丽华的诗世界是独特而丰富的。读她的诗感到是生命的投入。正是有了这样全身心的投入,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那种近于悲壮的燃烧的热情。”①不光是诗歌,马丽华的散文也是如此。马丽华身上“最动人的还是执着于人生的那种顶认真的态度”②,这种对人生的执着其实就是投入,她甘愿离开繁华热闹的内地都市,来到人烟稀少的雪域高原,“愿意抛弃享受与喧嚣而甘心于寂寥中创造新生活的乐趣”③,这种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和精神难能可贵。在雪域高原极端的自然条件和超常的环境中,马丽华凭着强大的意志和信念坚持了下来。由于缺氧的高海拔山地的徒步翻越,马丽华心脏早搏一度达到每分钟数十次,但经治疗痊愈后,执着的马丽华又上路了,“即使个体生命蒙受着诚如百年雪灾的惨痛,在我一向所状写的大风景面前也微不足道”④。艰苦的西藏生活并没有吓倒马丽华,反而促使她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感动,由于自身热情的烛照,呆板的生动起来,尘埋的变得鲜活明亮,零落的无序的得以组织和梳理。正是“这种浓度很高的激情成为我西藏人生和写作的最重要的支撑”.
.........
 
结 语
 
可以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丽华是以散文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西藏面貌的第一人。她的散文中涵盖了西藏大地的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在内的方方面面,展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西藏,“展现了为中华文明主流忽视或遗忘的角落的价值,展现了荒野、废墟、乡村、少数族群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①,使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题材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从 1976 年进藏至 2003 年离开,在将近三十年的行走雪域高原的过程中,马丽华通过自己的探查和求索,对藏族文化、宗教人生、人生苦难和人类命运等进行了长久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并在纪实性的文笔中融入了真切的体验,使其散文创作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内蕴。在对这种内蕴进行传达的过程中,马丽华突破了传统散文的小巧和对一己之情的沉迷,把对西藏的描摹和思考诉诸气势磅礴、恢弘深厚的大散文,又以坦诚真切的情感抒发、哲学意味的理性思辨和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使自己的散文创作拥有了别具特色的艺术魅力。马丽华的散文创作虽然以西藏为题材和内容,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但这并不影响她拥有开阔的眼光和深邃的思想。她在西藏大地驻守二十七年,以始终昂扬的姿态笑对人生,孜孜不倦地传播着西藏文化,教会世人坚守的可贵。她以自然之子自居,丢弃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认为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和万物平等,以维持地球生态圈的稳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平衡,显现出自觉的生态意识。正是有了深刻的思想及可贵的品质,马丽华的散文才散发出迷人的精神之光,穿过西藏大地给世界以烛照,拥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索。在这篇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随着对马丽华作品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对作家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知、从不甚了解到由衷敬爱、喜爱的过程。随便翻开她的任何一部散文作品,都会切身地感到马丽华丰沛且真挚的情感,感到她对西藏大地、西藏人民和西藏文化的热爱和忧虑,感到她对生态、生命、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相信翻开马丽华的作品,亲爱的你也一定不会失望,定会让你在浮躁的当下静下心来,领略西藏的魅力,沐浴马丽华散文的精神之光。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