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情况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5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410291650596080
  • 日期:2014-10-2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体育大国。随着我国体育健儿不断取得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和全民健身与保健养生概念的成功推广,广大人民的需求使体育健身行业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体育用品销售额不断增长,促进中国体育事业和相关产业更广更深的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高速成长增加了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紧跟时代、锐意进取,整合专业设置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教育、科研、管理、新闻等机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市场开发、新闻传播等工作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步入社会后,还需要各方的考察和认可,本篇研究可以使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进展更清晰,以期能为我国体育院校作出有益尝试。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竞技训练,在创新资源自成体系、应用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同时体育院校肩负推进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体育院校硕士学历的教育基本已经涵盖了体育科学领域中已知的各个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渐次扩大,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1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 517200 人,比 2011 年上涨 4.4%,201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165.5 万, 如此大幅度的增长,给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都增加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对此,我国各大体育院校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利于体育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重点加强体育院校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体育院校特色文化品牌,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等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第二课堂内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践行文化育人、传承体育精神。因此,不论是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的角度,还是完善体育学各学科、促进我国体育院校各方面发展的角度,本文的研究都可以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价值。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继大学本科之后的高水平的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发展体育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自从 20 世纪末期以来,体育科技日益先进,体育文化逐步丰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体育学科结构交叉融合,体育政策不断出台,这些都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需求,我国近几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持续扩大,体育院校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相应地大幅增加。所以对各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研究,寻找一条更适合体育研究生培养的良好途径,能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提供理论依据,能使各个学校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使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原直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 6 所体育院校(即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西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限定为其中体育管理方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通过研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得知,国外在体育研究生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大多达到发达程度。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体育研究生教育体制发展比较成熟,以培养研究与实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制一般为一至两年,课程设置将应用性、创新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生源与专业设置结合等。王衡生总结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宽进严出、全日和业余的统一标准规模培养、相对淡化导师因素、淡化教材、倡导学生博彩众长、重视能力培养、治学严谨、学习效果评价独特、重视研究方法、强调一手调查研究。[1]这说明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需要设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多方面共同创新进步,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依据我国的国情,一直强调要突出导师的主题地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贯方针,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


2.2 研究方法
在北京体育大学等六所体育院校范围内,采用亲自实地发放、邮递、电话咨询和电子邮件等途径向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共 247 人发放 247 份问卷,回收 212 份问卷,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问卷回收率约为 86%;向导师发放问卷 68 份,回收 63 份,问卷回收率为 93%左右;全部为有效问卷。关于调查问卷的制定:经过阅读海量与研究任务相关资料后,根据所要研究的主要任务,拟设计出学生和导师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谨遵体育科研方法,并重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问卷内容经过 18 位校内外专家或业内相关人士进行了效度检验,除附录 1 所示第二部分环境规划中,校园文体活动以外,其余指标效度均在 80%以上,所以在参考以上各位意见的基础之上,淘汰了校园文体活动这一指标,继而补充及修订了调查问卷。关于问卷信度的检验:选用重测信度法,随机抽选调查对象重测,时间前后相距两周,相关系数 0.86,表明信度等级比较符合本研究调查要求。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8
3.1 体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8
3.2 影响体育管理方向培养的因素分析 .... 25
3.2.1 培养目标定位因素 ...... 25
3.2.2 课程设置因素 ........ 26
3.2.3 教师因素 .... 26
3.2.4 学生因素 .... 27
3.2.5 管理因素 .... 27
3.3 优化体育院校体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 27
3.3.1 培养目标方面 ........ 27
3.3.2 课程设置方面 ........ 28
3.3.3 教师队伍方面 ........ 29
3.3.4 实践应用方面 ........ 29
3.3.5 学生素质方面 ........ 29
3.3.6 监督评估方面 ........ 30
3.3.7 体育院校体育管理方向培养过程流程图 ...... 31
4 结论与建议.... 33
4.1 结论 ........ 33
4.2 建议 ........ 33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由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决定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培养单位人才培养流程各部分具体实际工作所需的中心依据,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导航仪和风向标,关系到最终人才培养的规格。为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和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求,应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新方向,确立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模式设计,一定要使培养目标有清晰明确的定位,以此确定和优化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在各体育院校现有资料中,除北京体育大学单独设立了体育行政管理专业外,所调查的 6 所体育院校设立的是体育管理方向,体育管理方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均使用它所隶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表所示。在对我国调查范围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后,发现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仅仅在目标内容里的表述方法不同,培养目标主要都是为社会、为各相关的体育部门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中心指导思想即培养目标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而描述和制定。由于人类社会生存的需要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体育院校研究生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增强家庭经济实力,提高所学知识产生的经济效益,争夺至关重要的择业控制权必然会发生竞争。为检验现有的具体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竞争力要求,以沈阳体育学院培养目标中的具体要求为例进行分析。

……..


结论


4.1.1 现今体育管理方向使用包含许多其他研究方向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培养目标,必然不能凸显出体育管理方向的培养特色,培养的特点、对体育人才的特殊培养要求没有十分精准的反映在其中,有待完善。
4.1.2 针对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应用型知识领域的课程设置及术科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尚未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1.3 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正从单一导师制向导师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过渡。如何保证研究生导师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步掌握与传授是需要列入各学院考虑的问题。
4.1.4 研究生生源的理论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研究生的培养增加难度。#p#分页标题#e#
4.1.5 研究生培养所使用的教材还不够充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深入性、实用性、时代性还有待提高。
4.1.6 目前我国六所体育院校毕业论文管理规范、严谨、有序,能够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各院校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实践部分,只是社会实践质量有待提高,评估方法还需改进。
4.1.7 各体育院校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评估机制正在逐步构建完善,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