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关于时下新媒体的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

  • 论文价格:2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1915010620593
  • 日期:2020-08-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目录
摘要 iii
ABSTRACT iv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2.1  研究目的 2
1.2.2  研究意义 2
1.3  相关概念说明 3
1.3.1  新闻反转 3
1.3.2  舆情反转 7
1.3.3  新闻反转与舆情反转的关系 7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8
1.3.1  “新闻反转”现象 9
1.3.2  媒介伦理 11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方法 12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2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1.4.3  研究方法 13
2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形成过程 15
2.1  新闻反转的产生阶段 15
2.2  新闻反转的发酵阶段 16
2.3  新闻反转的反转阶段 18
3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的成因 19
3.1  新闻来源因素 19
3.2  媒介自身因素 20
3.2.1  媒介的议程设置 20
3.2.2  媒体之间过度竞争 21
3.2.3  自媒体传播缺乏把关 22
3.3  受众层面因素 23
3.3.1  刻板印象导致舆情反转 23
3.3.2  受众参差不齐导致舆情反转 23
4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的再审视 25
4.1  新闻反转反映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25
4.2  新闻反转反映出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26
4.3  新闻反转反映出深度报道的缺失 27
5  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现象的社会效应 28
5.1  新闻反转现象的正面效应 28
5.1.1  聚焦舆论关注,倒逼媒体寻求真相 28
5.1.2  促进大众媒介素养的整体提高 28
5.1.3  暴露出社会深层矛盾 29
5.2  新闻反转现象的负面效应 29
5.2.1  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29
5.2.2  受众善意被消耗,破坏社会和谐氛围 29
5.2.3  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30
5.2.4  耗费社会关注度及社会资源 30
6  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伦理重建 31
6.1  政府机构:加强引导与监管 31
6.1.1  承认并重视社会矛盾 31
6.1.2  信息透明公开 32
6.1.3  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 33
6.2  媒体:规范报道,承担责任 33
6.2.1  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 34
6.2.2  健全媒体内部管理机制 35
6.2.3  建立社会热点舆情数据库 35
6.3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36
6.3.1  提高受众新闻素养 36
6.3.2  远离刻板印象 36
6.4  小结 37
7  结论 38
参考文献 39
附录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2
独创性声明 43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4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受众消费心理、习惯的变化,媒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受众的地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流与互动、传播路径多样化、获取途径更加便捷和主动,从而为广大受众所喜爱。受众依靠移动终端及网络就能成为新闻媒介的参与者甚至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融合,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受众的组成向多元化发展,受众需求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受众意识的变化对新闻业务产生的积极影响,会促进媒体之间的竞争,激发媒体以受众需求、市场需求为依托,产生更多更优秀的报道;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贯穿整个媒体行业最重要的新闻理念。但在新媒介环境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必然会导致媒体为了开拓市场、争取受众、盲目逐利,从而抛弃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虚假报道、失真报道,从而产生了诸多新闻反转事件。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出现了与日剧增、愈演愈烈的势头,甚至形成了“常态”。如英国脱欧、中兴遭美国商务部打压事,美国总统选举、济南女大学生死亡事件、江歌杀人事件等。这类变异的新闻现象,由于其前后矛盾的新闻报道给媒体、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的同时,更引发了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危机。#p#分页标题#e#
新闻反转现象的频繁出现是新媒体与舆论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快速、碎片化的信息生产方式有关,在各大媒体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对整体事件的呈现过程中,对事件进行持续的、点状的报道过程中,前后报道的新闻信息互相纠缠、互相矛盾而产生了舆论热点,新闻信息自然就随着“事件”剧情的变化而反转,舆论导向也随之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可以说新闻反转现象体现了事件“全面真实”与报道过程中“具体真实”的矛盾,也反映了信息传播多样化与信息传播的理性化不足的特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有待证实,但是舆论导向对探究事实的真相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所以,新闻反转的出现是新闻失真报道后受众寻找事实真相的过程,也是一个新媒体自我纠正机制及受众监督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不难发现,新闻反转在形成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逐渐接近新闻事实的真相、去伪存真,要么更加偏离新闻事实、引起更广范围的舆论关注;而后者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从本质上来说,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影射[1],因此,本文将以新闻反转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后果,以期对其形成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使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形式网络化、数字化。新媒体的产生使信息载体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更具开发性、共享性、广泛性,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新媒体成为新闻反转现象滋生的温床。当今,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平台的不断增加,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任何部分都容易发生反转,同时引起舆论更大范围、更广视角的关注,新闻反转现象继而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趋势。与此同时,新闻反转也是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舆论乱象,使“非常态”的新闻现象向“常态化”发展,长此以往,必将给受众、媒体和社会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以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反转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目的之一就在于探索出新闻反转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特征。
其次,新闻反转现象带来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对媒体行业自身、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也都产生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结合新闻反转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自身的特征探索出相应的解决与遏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负面效应与消极影响,防止局面愈演愈烈的同时为净化媒体环境添砖加瓦。
最后,新闻反转现象作为一种的时代的产物,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背景,也引起了学界较为热烈的关注与讨论。不难发现,在新闻反转现象大行其道的乱象中,“反转新闻”的概念并未得到应有的规范与确定,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较为零散,因此,本研究的最后一个目的就在于对现有的相关反转新闻的事件与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把握,也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拟结合传播学、舆论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借助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新闻传播学理论的视角对反转新闻现象进行相关的梳理与探索,探讨新闻反转这一随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现象,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新闻传播学科的观点建设与理论研究[2]。
除此之外,新闻反转现象的另一大特点就在于虽然以言论自由的网络和新媒体作为滋生、发酵的平台,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时却会呈现出鲜明的舆论一边倒现象;这便使持有不同意见与观点的公众运用自身所享有的社交媒体权利去探寻真正的“真相”。在此博弈过程中,一方面,未经核实的新闻信息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相关新媒体很可能会错失跟进报道的黄金时间点,从而对整个新闻界的公信力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与透支;另一方面,反转的新闻在一次次的变换过程中,博人眼球的同时也凸显、加深了社会矛盾,尤其会给当事人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从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新闻反转现象也不例外,其典型的正面意义就在于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有利因素,但这也是需要媒体、受众与政府的共同努力的。据此,对于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网络环境、新闻媒体环境的净化与可靠性的重建,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稳建设与推进,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国民新闻素质的提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说明
 
    为了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反转现象进行详细的研究,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分,主要包括新闻反转与舆情反转。这是由于,在目前有关此领域的研究中,学界对“新闻反转”等概念并没有统一而规范的界定与阐述,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解释进而凸显本研究的重点与意义之所在;其次,在新闻反转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舆情反转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新闻反转的发展进程,因此也有必要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1.3.1  新闻反转
 
(1)新闻反转的界定
 
对于新闻反转现象的关注主要来源于近些年频繁出现的新闻反转报道,毛源将“新闻反转”概括为,“关于社会热点、引发舆论关注的新闻事件,后来的报道较之原报道,对事件、人物形象等表现出颠覆性的呈现,造成前后报道的巨大反差,这类报道就可以成为新闻反转报道”[3];除此之外,刘峰认为,新闻反转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新闻最后的真相与最初的报道完全不符,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其次它所关联的一定是社会热点事件[4]。不难看出,新闻反转现象有着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并会对受众产生较为强烈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落脚点放在“新闻反转”这一现象上,以期对学界尚未明确定义的“新闻反转”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新闻反转多产生于新闻的失真报道,是伴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新闻事件及舆论发生反转的新闻现象。新闻反转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而发展,由于相关新媒体平台对于同一事件多角度的新闻报道,在消息的真实性并没有证实的情况下,有些媒体为了博取点击量,以受众意识为主导,根据受众的需求来不断改变调整媒体的编辑重点、人物关系、事件过程,导致歪曲报道、片面报道的出现,从而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跌宕起伏,但是事件的最终结果却与新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过程有着较大的出入[5]。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以过程为导向,有些新闻事件在到达最后的结果之前,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受到诸多方面与因素的影响,不断的有新的新闻观点深入其中,使人感觉发生了新闻反转;但是如果以结果为导向,人们的意见和态度就会脱离当初过程进行中的舆论,感情上的变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形成对新闻事件较为统一、固定的认识,便不会有新闻反转的感觉。可以说,新闻反转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复杂现象,是新旧媒体多层互动的结果,其交流路径包括事件的发生、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广、媒体跟踪报道的过程,也包括整个事件的传播的途径、宣传、媒体的详细调查、情节反转和高潮、跟踪报道到事件结束的整个过程。本质上,让新闻反转是新闻事件持续性报道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对信息传递速度的需求高涨,事件发生后,网民了解事件的真相较之前相比更加迫切,从而导致新闻活动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个必须要提到的概念是“假新闻”。新闻反转与假新闻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但不限于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对应,假新闻是对新闻真实本质特性的篡改,也可以说假新闻并不属于新闻的范畴。而失实的新闻,则是对新闻片面性或残缺性的报道,造成与新闻真实性部分偏离的状况,但本质上并未发生变化[6]。本文所讨论的新闻反转,是指由于新闻失实而引发的反转现象。以此为标准,对近些年发生的新闻反转现象进行鉴别与挑选,概括、归纳出其自身的特点。

伦理重建

(2)新闻反转的特点
 
笔者选取了从2014年到2017年间共40件较具有代表性、持续时间较长、热度较高、反转性较强的新闻事件,用于作为分析总结反转新闻事件特征及特点的主要材料如表1-1。
 
新闻反转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代表性事件,总结出新闻反转的特征如表1-2。
新媒体受众素养
 
 
通过研究2014年到2017年的40条典型的反转新闻,总结出新闻反转现象的具体特征如下:

(1)话题性
在新闻反转的形成和普及中,话题性可以说是巨大的原动力,而事件往往涉及到人们关心的问题,比如说医患关系、拆迁问题、道德法制等社会焦点问题;而事件的主体也是人们关心的老人、儿童、政府官员、富二代等身份。只要与之相关的新闻爆出,受人们对于角色的固定认知的影响,便可以快速传播,从而形成舆论场,引起社会更广范围内的热议。性别、人格、生活环境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可能会导致观众对新闻的喜好不同,但一般来说,由于新闻具有接近性特点[5],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医患矛盾事件是当今媒介热衷报道的话题,从“肾丢失?肾萎缩”事件到“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可以看到医生医院被污名化,医患矛盾被放大化。这是由于事件契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情绪,从事件开始爆出,就引起热议,随着事件反转的出现,事件前后戏剧性的变化更是引发了舆论关注的高潮,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也有一些媒体与记者别有用心,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制造话题、混淆视听,刻意创造反转以博取眼球。

(2)片面性
所谓片面性,实际上由于是观众和媒体的专家等各自自身(所受教育和人生经验等)的界限所致,使得新闻的主人公们从接触新闻事件时就带有主观看法或者偏见,造成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能客观的看待事实,并容易受舆论导向的影响。在2016年山东省的潍坊纱布门事件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这个事件的主要矛盾,医生在缝合产妇子宫伤口时,将2厘米的纱布留在了子宫内,并告知产妇待伤口愈合后再将纱布取出。而在大众及媒体的报道框架下,不仅将此事件贴上了医患矛盾的“标签”,使医院和医生的形象“标签化”,更造成了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主人公与自己已有标签之间的对立,并将医生与患者的对立上升到道德层面的对立,成为被广泛关注的舆论焦点。诸如“中国游客泰国铲虾”、“大妈碰瓷玩具车”等报道也都体现出同样的特点。久而久之,这些片面性的报道也会导致受众对相关事件、有关人群等刻板印象的形成,从而导致对于新闻事件判断中更多的先入为主,形成恶性循环。

(3)舆论性
新闻反转的舆论浪潮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始发期、高潮期、情绪化、终结,但也会遵循一般的发展过程,包括“事件的爆出、媒体跟踪报道、舆论始发期、事件反转、舆论反转”[7]。通过新闻反转与舆论产生的整个过程进行比较可知,舆论性是新闻反转现象存在与发生的必要条件。反转的新闻话题性较强,在其产生的最初阶段,大众受好奇心的驱使,参与热情较高;随着舆论进入高潮期,参与其中的受众也会较为情绪化;而中途随着剧情的变化,一旦导致情感受挫,舆论就会倒戈;或者是事件反转后未达到受众预期,人们便会有“浪费心情”,“被欺骗”等感受,从而放弃对于事件的后续关注,或是对于新闻是否会继续反转仍然处于未知状态而产生观望心态。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较快,舆论从产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也较快,为了吸引民众的眼球,各类新的爆炸性信息层出不穷,舆论焦点便会向下一个新的新闻反转现象转移,可以说,舆论对于新闻反转现象的出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网络性
表1中列举的事件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消息的来源与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等平台,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以及科技条件的支持才使得前面提到的新闻反转现象的三个特点更加突出。网络本身就具有传播快、普及广、低成本等优势,社交媒体等软件的出现更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互动度,成为新闻反转现象频发的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1.3.2  舆情反转
 
在阐述“舆情反转”之前,先对“舆论”的定义进行介绍,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8]。舆情反转与舆论息息相关,但更主要侧重于新闻受众的情绪与态度,在未经证实的新闻进行不断反转的过程中,受众的情绪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与波及,继而随着新闻事件的进程一起反转。一些较为极端的案例中,受害者与始作俑者有时甚至会在最后时刻发生“惊天逆转”,使受众来不及反应[9]。舆情反转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紧跟社会热点,与公共利益和矛盾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曝光后期,非标准的媒体报道所形成的舆论与发展初期相比呈现出反转趋势,网络群体的舆论表达在不同的漩涡中徘徊,主流舆论或大多数派别的意见多次向不同方向倾斜,最终使舆论的表达发生反转。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事件发展的早期和后期阶段,随着新闻的舆论的表达是不一致的,甚至会发生颠倒性的转变。#p#分页标题#e#

1.3.3  新闻反转与舆情反转的关系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反转逐渐增多,其实新闻反转和舆情反转都是由于网络人人都是发布者、传播速度快以及匿名性和碎片化等特点造成的。
新闻反转是对整个新闻事件性质的描述,而舆情反转则是对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舆论导向的描述,可以说舆情反转是新闻反转发生的必然结果,而舆情反转对新闻反转的进程又会起到推动作用,两者的关系分析如下。

(1)“新闻反转”与“舆情反转”的关系

1) “新闻反转”导致“舆情反转”的产生
“新闻反转”会导致“舆情反转”,即新闻媒体关于某一事件或舆论的反转现象的报道中呈现出从虚假到真实或从真实到虚假的一次或多次的过渡,在此过程中公众舆论的矛头也在发生变化。此过程足以引导公众的态度一步步的成为强烈的舆情反转的中介力量,再配以加上一些媒体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对即时利益的追求,就很容易会出现“新闻反转”;而当事实证据掌握不充分的民众开始在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便会导致“舆情反转”的出现,如“中国游客泰虾抢劫”等[10]。
导致“舆情反转”的主要责任仍然在于新闻媒体[11]。“舆情反转”现象本质上是传统媒体在媒体整合与探索时期的混淆,以求在舆论反转中生存。 “新闻反转”导致媒体“舆论反转”,特别是传统媒体,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其他人也会受到公众的骚扰,使媒体的可信度降低。

2) “舆情反转”反推“新闻反转”
通过“舆情反转”来反推“新闻反转”是指新闻媒体报道内容随着某一事件或现象引发的舆情反转而引起舆论导向的变化,并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如果“新闻反转”导致“舆情反转”,公众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如“墙头草”,那么当“舆情反转”推断出“新舆论反转”时,公众将会变得主动和积极。他们会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来反转舆论以惩治邪恶,促进善举,并推翻并纠正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12]。
但也要注意到的是,还有许多投机者故意传播一些混淆公众和媒体的谣言,从而误导新闻反转,此时舆情反转在扭转舆论方面就会起到负面作用。

(2)“舆情反转”和“新闻反转”共同作用,导演“反转剧”
舆情反转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与社会监督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处在过渡时期的社会条件、新媒体繁荣发展下的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虽然有关舆论反转的社会机能研究还不太完善,但从新闻制作的观点来说,新闻反转的过程,也是新闻媒体对所报道的社会事件从初始状态逐渐接近真相与事实的过程,所以不能过度强调舆情的反转促进了新闻的反转。从舆论功能的角度来看,舆论担负着监督舆论和媒体的作用,网络媒体人气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功能,也扩大了舆论的影响作用。尽管如此,为了减轻舆论的“反转”现象,媒体的责任机制的建设必要的,实时监测舆论导向,降低甚至避免反转新闻负面效应的产生也是当前媒体应当重视的工作的内容之一。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新闻反转”是互联网诞生后越来越多出现在受众面前的一种新闻异常现象,但是目前仍没有学术领域的专业定义。近年来,随着各种新闻反转现象的连续发生,关于此形式的新闻学术研究也在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以“反转新闻”“新闻反转”等作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学术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库,没有与“新闻反转”相关的博士论文,但相关的期刊文章却从2013年的6篇猛增至2018年的332篇。可以说,“新闻反转”现象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业界越发感兴趣的话题与现象。因此,为了对新闻反转现象进行更好的了解与研究,本文将对有关“新闻反转”现象(包括界定、原因、社会效应等)、媒介伦理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3.1  “新闻反转”现象

(1)“新闻反转”的界定
 
新闻反转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媒介环境的改变,二是受众的主观意识[13]。对新闻反转的现象研究主要由上述两种因素进行展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杨光辉(2016)指出,“反转新闻”是新的媒介环境的媒体与公众进行互动产生的结果[14]。马雅薇(2018)指出,反转新闻具有话题性、传播迅速、舆论性强等特征[15]。赵宇(2016)以“罗尔事件”为例,从文中指出在反转新闻初始发展过程中,网络新媒体成为了主导者,即“单纯追求速度致使媒体对新闻真相的判断失察,新闻从业者从接触新闻报道的第一天开始,就不断被要求报道应当及时、新鲜、快速,这诚然是新闻基本属性决定的,但新闻更重要的‘真实’属性却在无形中被消化了[16]。李斌(2016)根据重新评估特定的新闻事件的传播路径,指出,在固有的基本模型的影响下从由媒体形成的直接式新闻通信模式产生,信息模糊,其导致报告的片断化及网络的扩展。一些媒体人士之间的自由化传播和某些不合理的竞争造成新闻生态系统的恶化。王丽媛(2017)通过对一系列新闻反转现象的分析,对事件的特征和受众角度分析了新闻反转产生的原因。指出新闻反转的属性其实十分明显,弱势群体与官方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所谓“真善美”标签的大反转。文中指出,媒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让受众对人物的认识较为刻板,导致对整个事件缺乏客观的认识[17]。

(2)“反转新闻”发生的影响因素
 
反转新闻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事件的传播者记者和自发媒体人,事件过程中如公众自发行为、政府的响应机制、媒体的响应机制等均会对影响到反转新闻的产生。刘安然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研究》中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反转新闻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反转新闻的产生及影响因素众多,与公众、政府、媒体以及整个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关联[18]。景璐(2017)分析了社会舆论对反转新闻的影响。文章指出社会舆论影响个人的思考,公众看待事物缺乏客观性,造成某些平台为了增加浏览量,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引导了公众舆论导向[19]。聂妍婧(2010)指出,新闻传播与社会道德互动产生了新闻伦理。当前媒介环境下,信息媒介化过程中产生了新闻虚假、新闻漠视、新闻反转等新闻伦理问题[20]。夏芮芮(2019)在其学位论文中以2015-2018年间的新闻反转现象为例,探究了新媒体时代下“反转新闻”的产生原因,认为职业媒体的新闻把关、新闻生产过程中大众的参与、传媒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受众的心理等四个方面是主要诱因[21]。石静(2019)则认为新闻反转的发生与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博弈以及新闻生产机制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2]。李煜昕(2018)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媒体的日渐商业化和娱乐化、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以及新闻论述方法的夸张等是造成新闻反转现象不断出现的原因[23]。

(3)“反转新闻”的社会效应
 
方艳(2016)基于对反转过程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政府、公众、媒体等因素进行了伦理评价。指出一般大众对“反转新闻”缺乏正确的认知。同时,文中指出,媒体应该保持合理性和职业伦理,才能确保新媒体时代促进了新闻的传播而不是假新闻蔓延[24]。王天定,结合凤凰网2015-2016十大反转新闻的具体例子,指出“反转新闻”是非常复杂的新闻现象,标志新闻迎接当事者间的对话时代的开启,受众由信息的接收者转变成为事件的参与者,从某一方面来说“反转新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新闻方式的变革[25]。刘洋与王超群(2018),指出新闻反转的负面效应会造成媒体公信力危机及社会信任危机。网络媒体也应当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建立网路舆情处理机制,尽量避免网络舆论中的媒介暴力,角色越位等现象,避免因为舆论处理不及时而引起的二次危机[26]。李娟(2019)从个人、媒体与新闻事业以及国家三个维度探究了新闻反转现象的危害,如果不能加以很好的控制与引导,很可能会导致受众知情权、隐私权被侵犯、媒体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等严重后果[27]。位云玲(2019)则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对其社会效应进行了阐释,包括会导致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媒体公信力降低以及受众对于社会信任的消解等后果[28]。孙源南等人(2019)则将新闻反转现象的社会效应研究集中在其对于社会信任体系的影响上,认为新闻反转会对人际信任、媒体信任和政治信任三大方面产生不良影响[29]。潘丽华(2017)提出了从片断的信息到完整的信息,从单一的媒体到所有的媒体,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新闻反转的存在等三个进行反转新闻修正的重要时刻。通过掌握这三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新闻可以更接近现实,并净化整个交流模式[30]。#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关于“新闻反转”的研究具有广范围但细分化的特点,尤其是在近几年,有井喷性爆发的迹象。其内容集中在一般情况和经验性审查上,对新闻反转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占多数,几乎没有对新闻现象反转过程进行整体、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对相应文献的阅读,大部分研究者更多使用媒体系统依存理论,强化理论,信息遗产,议题设定理论来对新闻反转现象进行研究,局限于新闻传播理论范围内。本论文研究将基于把关人理论、媒介伦理等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观点,再结合有关的社会学理论,把焦点放在新闻反转的全过程,客观和全面地理解新闻在新媒体报道过程中的反转现象,为研究提供新的视点。

1.3.2  媒介伦理
 
在对新闻反转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媒介伦理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因为其既涉及到新闻反转的产生,也与其最后的结果与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对与媒介伦理有关的研究进行梳理。
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媒介伦理一直是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和“新闻反转”一样,“媒介伦理”也缺乏较为统一的定义,且使用的名称也有所不同。广义来说,“媒介伦理就是传播过程中或传播行为所涉及的道德关系、传播道德等,它不仅包括传播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还包括传播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30]。狭义来说,则仅限于传媒业的范围,对于媒介伦理较为权威的定义来自于美国学者约瑟夫•拉罗斯等人,他们认为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规则,主要涉及准确性或真实性、公平处置责任、媒体主体的隐私等几个方面[31]。 Borgmann 通过对南非与德国的记者进行在线调查,认为虽然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但具有普适性的媒介伦理却受到了同样的重视[32]。《新闻伦理学》一书着重从客观性原则的运用和专业标准的建立两个角度对报纸和杂志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与规范进行了介绍,认为新闻作为一种职业,从业者必须遵循严格的操守[33]。《传媒法规与伦理》一书则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入手,分别探讨了传媒与国家安全、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并从包含了十个方面的传媒伦理实务入手,对各个新闻报道领域的传媒法规与伦理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探讨[34]。译著《媒介伦理:案例与道德推理》则侧重伦理学视角,从制度压力、广告说服力、公共关系与娱乐等四部分对当今社会的传媒伦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说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将其扩展到更多的社会领域之内[35]。凌慧慧(2018)从社会角色理论、技术异化理论的视角下对传播中的媒介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且合情合理,这既是新闻报道的道德准则,更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36]。Stephen Ward(2005)指出,专业主义曾是新闻业在早起发展阶段对于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受过良好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37],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媒介伦理进行解读。
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的内容又被进一步充实,也包含了更多新的意义。Friend 和Singer(2007)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介原则已经不再适用,必须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重新进行定义[38]。Ward 与Wasserman(2010)在此基础上认为,随着传播媒介的转变,媒介伦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应从原有的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主义伦理向以“开放的全球话语”为基础的伦理导向转变,以适应当前的数字化时代[39]。张倩(2019)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媒介伦理失范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媒介平台的开放性、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欠缺以及法律法规制度等监管不力等方面[40]。李诗尧(2018)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有关媒介伦理事件的形成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分别是媒体层面对于核实查证的放松、主体层面中的日益鱼龙混杂以及技术层面中的伦理风险的滋生;因此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当前的乱象加以解决[41]。徐倩(2019)以当下较为热门的抖音APP为例,提出社交软件在伦理问题方面,应从三方面入手改进,强化专业媒体的守望者角色、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培育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42]。周方正(2018)从隐私权与媒介社会责任结合的角度对新媒体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认为一个良好净化的网络环境是个人和社会都需要的[43]。陈绚在其著作《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中着重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进行了研究,并引用了之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相关案件,为原有的传媒伦理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44]。尹彤则对新闻反转现象中的媒介伦理进行了分析与反思,认为新闻反转现象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新闻失实、权利侵犯和舆论导向失控等主要方面,应该从思想教育、法规完善、加强自律和理性思考等角度着手解决[45]。
综上所述,媒介伦理虽然在学界与业界缺乏较为统一的名称与界定,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不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媒介伦理都是传媒从业人员应该恪守与遵循的准则。目前的研究在之前传统媒体时期较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进行论述。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首先,了解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等相关概念。
其次,结合相关经典案例,通过理论分析,从中找寻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的形成过程。
再次,通过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探寻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的成因。
随后,根据新闻反转的成因及特征,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等新闻传播学理论和观点,分析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反转现象,丰富理论知识,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研究分析,丰富论文中的观点。
最后,对新闻反转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正确定位,要同时看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客观认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并针对新闻反转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避免新闻反转产生及消除负面效应的对策。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明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首先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简述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定义。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相应的文献,对新闻反转现象进行客观定义,在此基础上认识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反转现象。
第二章,以新闻反转现象的产生、发酵、反转三个阶段,结合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从新闻源、媒介方面、受众层面,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的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第四章,根据相关实例和上文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反转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第五章,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反转新闻现象的正负效应,针对负效应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1.4.3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将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等文献查询平台查阅、分析有关新闻反转现象的相关文献资料,力求对新媒体背景下反转新闻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准确的研究。

(2)跨学科研究法
本论文研究的范畴属于新闻学,但是本论文也借鉴了传播学对新媒体产生的背景及特点进行分析;借鉴舆论学对舆论导向、舆论的持续性、引起舆论的原因进行分析;借鉴社会学对媒体及受众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本文借鉴多种跨学科的理论和基础,确保对新闻反转现象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负面效应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全面而准确。

(3)案例分析法
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拟选择 2—3 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对该论文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主要包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中国游客泰国铲虾、山东辱母杀人案、陕西榆林孕妇坠楼事件等。

(4)内容分析法
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涉及新媒体背景下反转新闻事件的报道内容的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123
限时特价,全文2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