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0 引论
自 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用来,隐喻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隐喻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本研究关注概念隐喻的共性与差异。由于人们对事物认知和身体体验的普遍性,概念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都存在。举例来说,概念隐喻HAPPY IS UP(幸福即上)在英汉语中都有相关的语言表达,如“高兴、提起了某人的兴致,cheer up, in high spirits, lighten up”。但由于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又具有差异性,如英语中有概念隐喻 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CONTAINER(愤怒是容器中的热的液体),“愤怒”被看作是“容器中的热的液体”,例如 boiling with anger,making one’s blood boil, simmer down, blowing yourstack,而在汉语中概念隐喻 ANGER IS EXCESS QI IN THE BODY(愤怒是身体中过多的气),“愤怒”被看作“身体中过多的气”,例如生气、泄气、脾气、肚子里都是气(K vecses 2010:197-198)。本研究属于隐喻理论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考察汉语和英语中视觉域词汇向心理认知意义扩展的路径和概念化过程,并开展对比分析,在共性中寻求语言表达及思维认知的差异。隐喻是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之一。意义就是概念化。概念化过程涉及认知突显、选择等识解操作。那么语义演变就要涉及隐喻投射过程中的识解操作。因此本文也关注隐喻投射过程中的认知突显和认知倾向。本研究最终试图提出一个研究模式,该模式可以应用于研究其他词汇(如听觉域词汇等)。本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点,对于丰富语义学理论、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 问题的提出
人类交际活动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表达内心的体验。很多词汇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描述这些经验。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经验来自于身体的感知运动系统(Lakoff & Johnson,1999)。因此,表示身体部位及其动作的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内心的体验或情感,如热心、冷眼、横眉、追逐幸福、观点;cold eye、warm-hearted、burningwith love, She was deeply moved, I see your point 等。Lakoff& Johnson(1980, 1999)、Johnson(1987)、Lakoff(1987)、Sweetser(1990)、Sj str m(1999)、Yu(2004)、K vecses (2010) 都指出,表示感知的词汇可以隐喻性地用来表达内在的体验。其中,视觉词汇可用来表示心理认知意义,如 I see(your point), a man of insight, 他早就看穿了她的诡计,他已经看透了这个人。众所周知,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古语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百闻不如一见”。姚淦铭(2008:21)指出,“83%的人类知识来自于眼睛”。另一方面来说,不是所有物品都可以发出听觉信号,我们也不可能不停地品尝、嗅、触碰周围的每件物品。因此,视觉认知是所有感官认知中最重要的。从词汇类型学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的语言对视觉行为的表达也是最丰富的。人类语言中通常有一个专门的词语表示“看”,但是表示“听”、“触摸”、“闻”、“尝”的却不一定是一个专门的词,如法语的 sentir 可以表示“闻”、“触摸”和“感觉”。Viberg (1984)在研究感知动词语义演变的路径中,也指出视觉动词可以延伸出听觉或嗅觉的意义,但是反之则不行。国外学者很早就关注意到了概念隐喻 UNDERSTANDING IS SEEING 的普遍性,如 Lakoff &Johnson (1980,1999),Sweetser(1990),Goatly(1997),Yu(2003,2004),说明人类感知体验的普遍性。但是从语义演变的角度来说,不同语言中视觉域词汇语义拓展的方面又有差异。关于视觉词汇的英汉对比研究也发现,意义拓展的方面有差异(如覃修桂,2008,宋来全、杨忠,2011)。再如英语中“I see”(我看到)表示“I understand”(我理解了),而汉语中,“看到”没有“理解”的意思,汉语中更常用“我明白了”(bright and white)来表示“我理解了”。归根结底,经验对语义演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只能激发而不能决定语义拓展的具体方面。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0 引论
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而且是普遍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概念、活动及语言表达大多都是隐喻性地组织起来的(Lakoff&Johnson, 1980:3-5)。隐喻转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认知机制。语义关系并非独立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之外,包括这种结构的隐喻和文化方面。词汇的多义性及词义引申,都会通过认知和言语过程的作用,为世俗的隐喻方式所定型。本章将回顾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认知隐喻观对语义演变及词义引申的研究和视觉词汇的隐喻研究。
..........
2.1 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修饰的手段,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的研究对象。而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和概念的。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自 1980 年 Lakoff 和 Johnson 的奠基性著作 Metaphors we live by 发表以来,围绕概念隐喻理论所作的大量相关研究充分表明该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以至认知科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关注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束定芳(2009)对中国认知语言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论文按主题的统计表明,我国隐转喻研究的数量超过总量的 20%,遥遥领先于其他主题。基于认知观的隐喻理论强调,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只是概念隐喻的实现方式之一。隐喻的本质即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Lakoff, 1980:5),是从比较熟悉和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不熟悉和难理解的目标域的思维映射,并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的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从而激活大脑理解所需要的认知图式。我们的概念系统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的很多概念,特别是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来构建的。但是只有那些通过长久的常规关系建立起来并且无意识地进入语言的常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Schmid, 2006:117)。
............
第三章 研究目标与理论框架....29
3.0 引论...........29
3.1 研究目标...29
3.2 理论框架...30
3.3 相关术语和概念...........52
3.3.1 语义演变............52
3.3.2 语义结构............53
3.4 小结............54
第四章 汉语视觉域词汇的语义演变............55
4.0 引论...........55
4.1 历时演变考察.....55
4.2 共时演变考察.....74
4.3 小结..........110
第五章 英语视觉域词汇的语义演变........111
5.0 引论.........111
5.1 历时演变考察...111
5.2 共时演变考察...122
5.3 小结.........149
第五章 英语视觉域词汇的语义演变
5.0 引论
从上一章的论述可见,在视觉域词汇向心理认知义演变的过程中,汉语和瑞典语有差异。英语和瑞典语同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是否英语的词义演变与瑞典语更趋一致性呢?英语的词义演变与汉语又会有何差异?本章我们将对英语视觉域词汇的语义演变进行考察。首先,我们进行历时演变的考察。根据现有文献中提到的视觉词根,尽可能去挖掘由其演变出的现代英语中表示认知义的相关词汇。然后,以《英语语义分类词典》为语料,按照隐喻地图研究中隐喻识别的方法(Mapping Metaphor with the Historical Thesaurus,2015),找到那些来自视觉域,并表示认知义的词汇,然后对这些词汇进行认知语义分析。
5.1 历时演变考察
Sweetser(1990)以欧洲语言为背景,对英语视觉词汇向认知义的演变进行了历时的考察。她(1990: 33)提到英语中表示视觉的词汇从词源上,主要来自四个基本印欧语的词根:*spek'-, *weid-, *(s)wer-,*derk'-。前三个原始印欧语中表示“视觉”的基本词根(*spek'-, *weid-,*(s)wer-),经由历时的语义变化,衍生出了现代英语中表示思维认知义的一些词语。此外,英语里并没有本族语词是源自*derk'-这个词根的。以该词根为词源的词汇主要出现在梵语、希腊语、哥特语等语言中。英语里只有一个从希腊语(经拉丁语)借来的词 dragon 是来自这个词根的,因为 dragon 在希腊语里的原义就是“seeing”,是“see”这个动词的现在分词。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龙的特点就是目光炯炯,可以致命,这是一种转喻用法,即行为转喻行为者。当然,现在一般人从 dragon 已经看不出原来的词源了。我们借助英语词源词典和英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以上述三个主要词根为词源,尽可能多地发现由其派生出的现代英语中表示“认知义”的相关词汇。#p#分页标题#e#
...........
结语
本文在认知隐喻学理论框架下,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语和英语视觉词汇向心理认知义演变的机制、路径以及语义拓展的类型和范畴,并开展了认知对比研究,从概念化的角度对隐喻投射过程中的认知差异进行了解释。针对视觉隐喻研究存在的“视觉域”界定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借鉴 Talmy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和 ECM 理论,对视觉域的概念要素进行分析,建立了“视觉事件认知域”,强调视觉事件内部的复杂性和层级性,动静要素兼而有之。参照隐喻地图(2015)研究中关于隐喻识别的方法,我们分别选取了一本具有一定规模的汉语和英语的分类词典,然后对“思维认知义”范畴下的词语进行了穷尽性检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些词语进行了考察,语义拓展的范畴、隐喻拓展的类型、语义拓展的机制。隐喻拓展的初步框架基于 Sj str m(1999)和 Lakoff &Johnson (1999:238) 提出的关于视觉隐喻的映射。对语义拓展机制的考察涉及视觉域内的转喻变化和从视觉到认知的跨域映射。本研究的语义演变考察既包括共时层面的一词多义,也包括历时变化。综合历时和共时层面的研究发现,更容易找到语义演变的规律和趋势。汉英对比研究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着重从概念化识解的角度解释语义演变的差异。对汉英瑞三种语言的跨语言审视试图得到语言类型学上的启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