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毕业论文: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9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3012022358459
  • 日期:2018-02-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
1.1.1 研究背景
从 90 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经过多次院系调整及教学改革,大学从传统的通才教育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转变,同时也推动着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建校区、扩建校园及改造校区的工程。表 1-1 为全国在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情况,从表中可知,从 1949-2015 年期间,在校生人数、高校数量快速增加,且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1997 年-2010 年期间。表 1-2 为北京市教育发展情况,在 1997-2015 年期间,在校生人数增加已超过 3 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开展如此多的建设,势必会造成“校园精品”的减少。为了满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量,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外部空间环境氛围的塑造等等都会受到影响,而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区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折扣”。
 
1.1.2 我国大学校园发展概况
我国大学校园按校园规划形态大概可分为五段时间。1840 年之前是书院模式,以传统的封闭式院落空间结构和轴线布局,达到四面围合的效果,形成内向性空间,以国子监为典型代表。1840-1949 年期间,传教士、国内外建筑师等在我国大地上进行了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工作,创造了一批风格主要以中西并存为主的大学校园。其主要特征是在中轴线控制下,道路按几何图案设计,各功能分区明确。立面与传统样式相比,趋向简化,优先满足功能需求。改革开放前,学习苏联是各方面的口号。在校园规划上主要体现在:构图均衡、主次分明、庄严。主要采用“大广场+大板楼”模式,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建筑物的平、立面受到严格的制约。再加上全国各地效仿,也就形成了现今多数高校具有相似面貌的现象。这一时期,特征最为明显的有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21 世纪前,教育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各重点院校都致力向专业性、综合性院校发展。规划特点主要有:提倡人车分流和更明确的功能分区。此时期在提倡学科间的交流和设施共享的理念下出现了以连廊建筑相连的集中教学区布局。进入 21 世纪,大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外,还贯穿于校园的环境和空间中。校园建设遵从着规划、设计、施工、环境、管理等全专业参与、全过程配合的要求,并向科学化、人文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
 
1.2 研究对象及选择原因
本文研究对象为位于北京地区的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以下将对研究对象及选择该对象为研究内容的原因解析。首先,北京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其次,在高校数量上,截止 2016 年,北京市高校有 91 所,在全国一线城市中,北京市高校数量最多,占全国 3.46%。再次,北京目前在校生人数 87.72 万人,在五所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二(见表 1-3)。最后,北京地区总的学校建筑面积 3678.09 万平方米,平均每校的建筑面积有 40.41 万平方米,相当于是一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总之,在特殊城市性质下,对于如此大的建设量和在校生人数来看,北京地区具有可研究性和探讨性。与其他校园功能区相比,在校园位置上,教学区一般占据了大学校园的地理核心区域或其他较为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学校与外界交流、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在功能作用上,教学区在传播知识、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信息服务、管理行政上具有重要作用。在使用性质上,教学区建筑根据专业特征的不同而设计出符合该专业特征的建筑及空间,具有针对性,而其他功能区是不分专业的,具有普适性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相对于其他区域,教学区具有可研究意义。教学区外部空间被认为是室内教学的户外辅助场地,具有与内部教学空间不同的教学空间,可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在空间设计上,比室内教室更加灵活、多样。由于外部空间中多因素的综合效应,又具有复杂性。因此,复杂又灵活的教学区外部空间具有可探讨性。
..........
 
第 2 章 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相关内容的基本认知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形成、存在和发展的,都须与周围其他事物有一定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步。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与多重因素有关,并且这些因素对外部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对教学区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因此本章对与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有关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从侧面和正面因素对所研究知识进行基本认知。
 
2.1 教学区与校园空间的互动关系
在校园功能分区的要求下,根据不同的规模、规划设计思想、办学理念,可以将校园构成分成三种情况: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6,如图 2-1。全集中型说的是校园以教学区为中心,将其他多个功能区围绕其布置,形成相互间紧凑的系统,如早期清华大学的规划。主集中型是指将少数或个别功能区块设于校园外,其他各区域仍集中在一块。有的校园把教职工区分划出校园,有的则为了使公共空间(如体育馆等)对外开放,将其划拨出去,如中国农业大学。分散型则主要是受到地块大小的限制或对周边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与教学、行政办公有关的设施归于校内,其他则分散的布置在校外。三种构成样式各有特色,校园规划中采用哪种布局形式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教学区的主体地位不会因为校园布局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2 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研高校的直观反映,我国大学校园教学区总体规划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的特点,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根据北京海淀学院路上多所高校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搜集表明:建国初期,我国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当时时代特征的影响,表现在外部空间上则具相似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从校园整体规划、教学区整体布局再到教学建筑单体,都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最明显的就是北京海淀区多所高校教学主楼前的毛主席雕塑,如中国农大、中国地大、北科大、北邮、北交大。在现当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规划设计趋于现代化,在校园、建筑、空间、景观等要素的设计上均表现出时代特征,如清华大学东区、北航新主楼。文化是大学的基础。中国传统“礼制”作用在校园中是中轴对称、四面围合的内向性空间,美国所称的自由、民主理念则塑造了美国开放式校园模式,其中都有力的证明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在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空间特色、建筑风格、环境气氛上留下不同的印记,从而形成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通过研究大学校园教学区建筑实体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技术的辅助作用下,建筑设计领域有了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教学建筑及周边空间的设计随着历史的推进、技术的帮助已从单一走向多元。混凝土、电梯、计算机、新材料的相继应用,建筑从高度、跨度上有很大程度的解放。“架空”、“通透”、“出挑”……种种手法,在新的教育理念及建筑设计手法下,使教学建筑空间形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区外部空间的相关设计因素也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变化和发展。
.........
 
第 3 章 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素研究....30
3.1 教学区外部空间的空间设计要素.....30
3.2 教学区外部空间的界面设计要素.....35
3.2.1 刚性界面....35
3.2.2 柔性界面....39
3.3 教学区外部空间的交通设计要素.....42
3.4 本章小结.....48
第 4 章 对北京地区现有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50
4.1 北京高校概况.......50
4.2 调研对象选取与调研方法.......50
4.3 案例调研与结论分析.....50
4.4 五校对比分析及小结.....72
第 5 章 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75
5.1 空间形态设计问题.........75
5.2 空间尺度设计问题.........76
5.3 空间层次设计问题.........78
5.4 空间界面设计问题.........79
5.5 交通设计与管理问题.....81
5.6 校园文化展现问题.........83
5.7 本章小结.....86
 
第 5 章 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p#分页标题#e#
 
通过对北京地区 18 所高校,20 个校区实地调研及五所代表性高校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中,各校都以营造舒适、环境优美、能激发学生行为的空间为目的,且都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或通过管理措施进行改善。以下将以前文分析的角度、行文顺序对相关因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好的经验进行总结。
 
5.1 空间形态设计问题
原地改扩建的典型代表为清华大学,整个教学区建筑占地面积大、分散布置,在整体空间形态上属于“摊大饼”的状态,如图 5-1。教学区外部空间也随着教学建筑的建设不断向多方向延伸,具有面广、跨度大等特征。师生在教学区内往返距离长,耗时多,从而产生疲倦、消极态度,在上下课时段也可能会导致交通问题。原地扩建导致的空间形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空间不够紧凑、距离过大、空间主体心理上的排斥等。对于这类“摊大饼”式的教学区规划,区域间的实际距离无法消除,只能消除空间主体视觉上的距离感和疲劳感。通过丰富道路空间上的景观性,增加校园道路的层次感,缩短视觉上的距离。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沿路各景观要素采取不一样的设计手法,形成不一样的空间层次,使人能够将注意力从目的地上分散出来,从而削弱距离感,具体可参考后文对道路尺度的优化建议。大部分新建校区的教学区中各建筑平面形式多样,整体布局趋于紧凑,具有整体性特征。因此,其外部空间的形态也具有多样化特征,同时在中心外部空间的组织下,各组团或单体间外部空间具有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趋势。
........
 
结 论
 
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是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进行室外研究探讨、学术交流、小组讨论活动的重要辅助空间。良好、适宜的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有助于形成校园环境特色、塑造校园人文空间、形成有助于师生学习的空间场所。本文以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作为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对 18 所高校、20个校区进行实地调研、5 所高校的重点分析,认知层面的成果有:
(1)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大学校园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朝着开放中有收缩、个性中有共性、灵活性高、趣味性强的方向发展,设计手法多样,设计要素众多。
(2)师生对外部空间多方面的需求使得教学区外部空间的设计具有多样化特征。好的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不断吸引着空间主体的加入,激发人的行为,空间活跃。差的外部空间设计则会阻隔人的行为,降低了空间的实用性。因此需要协调师生的行为对外部空间设计的作用力及外部空间设计对师生的反作用力。
(3)大学校园教学区教学建筑以紧凑性布局为主,通过平面丰富的组合,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形式。整体外部空间形态表现出主次分明、多向蔓延、相互联系的主要特征。另外,空间主体对半围合半开敞的三面围合空间具有更多的好感,因此之后在设计教学区时需要考虑到对此空间形态的重点把握。
(4)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是大学校园内一个较大、较重要的空间设计。在教学区多年来追求“高大上”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的背景下,各新建高校在教学区外部空间设计中有了反思和改变,表现在外部空间尺度上则具有追求适宜、近人的特征,同时本文提出教学区外部空间适宜的尺度取值范围 0.5<D/H<3。在空间层次上则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外部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分化和塑造,形成多样的空间体验。
(5)在空间界面设计上则由于科技的更新、材料的多样、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施工技术的提高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筑立面处理上的空间界面具有价值延续、多样、个性、时代、技术化趋势。从整体来看,界面的处理较和谐,但也出现了少许教学区在建筑界面的处理上缺乏考究,导致新旧过渡呆板、僵硬,在以后的设计中需要着重注意这点。
(6)在教学区的交通领域上,本文主要倡导以绿色出行方式为主,采用“外环过车、内部走人”、停车空间分散布置的交通系统。
(7)各校都通过建筑、景观、雕塑小品等物质要素对校园文化进行了表达,且具有较好的空间氛围营造效果。在之后的加建、扩建外部空间设计中,需再接再厉,以求做到很好。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