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及研究学术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生存条件。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接连不断,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当前,环境问题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跨界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分配、酸雨传播、沙尘暴等等。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青海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青藏高原生物物种的的宝库和“青藏高原基因库”。具有很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研究意义。近年来由于天然气候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然或人为影响着青海湖环境与生态日趋恶化。本人第一次青海湖旅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该地天蓝地绿水清所深深吸引,印象深刻。但后来听当地的老人所言上世纪中期的青海湖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状况相比,青海湖环境退化极快,让人嵌入深思。近几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除了国家政策援助以外社会团体和组织,个人高度重视青海湖环保问题,投掷财力劳力建立环保设施,宣传环保知识,有效限制污染,再污染问题,为了保护鱼类鸟类珍贵动植物而牺牲个人宝贵的生命(例卡瓦娘吉等人士)。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名气之最,环境优美。作为藏族心目中的圣湖,崇拜之极,万人膜拜。许多国内外旅游者和藏人前来叩拜等间接地使对青海湖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经济开发和建设等项目更加剧了青海湖水域和地质,植被和动物,空气污染和气候恶劣。由于环湖村落和农牧民的过度开垦和不科学的游牧方式,造成了植被退化,动物数量稀少,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等现象。因此对于青海湖环保问题是不容忽视,亟待解决所应纷争,保护湖区生态,保护圣湖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
第二节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2.1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从生物学、经济学、地理学、地质学、法学等各个角度对青海湖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例如:2016年李小雁出版的书籍《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对湖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2002年倪绍祥出版的书籍《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遥感监测与预测》中蝗虫为例青海湖周边生存的昆虫类动物对草地的破坏以及草原生态退化现象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科学检测、预测,整理可靠的统计数据等。2014年赵麦换出版的书籍《青海湖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本书中详细介绍青海湖流域水资源的分布、水量、水质、利用和供需、污染以及纳污能力等研究详细描述。2003年李凤霞等出版的书籍《青海湖环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研究》气象出版社,本书中青海湖周边生态保持完好区、复杂区、脆弱区等的生态保护方面谈及合理科学的修理措施。2012年丁生喜出版的书籍《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本书中对湖区新农村、城镇化、生态移民的区域定位和区位分析,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阶段判定等,随之写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生态经济效应分析、生态当今青海湖面临着传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三大危害,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改善是热门课题。本人采用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旅游人类学等方法,注重田野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与青海湖周边牧民群众、当地区域管理保护者访谈,在自己所能的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地探索采点、整理反思、综述总结。从自然到人为,个体至整体;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区域对比对青海湖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进行,寻找问题所在的根源,并对这些问题影响的各方面影响作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对号入座。减缓对湖区生态及环境恶化,阻止污染,以及限制再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研究价值。总之,此类研究成果书籍中对青海湖现存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保护方面主要为保护湖区生物、水域、湿地、草被、城镇化为主。
.........
第二章环青海湖地区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第一节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保理念
生态智慧①是民族生态学②提倡民族习俗中所蕴含生态环保理念和技能,往往与社会组织与资源管理,甚至伦理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及在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禁忌习俗、感恩情怀、敬畏自然等自然习惯法中体现,而生态智慧恰恰是生态学挖掘实施环保方法与生态措施的源流宝库。藏民族的环保理念或生态观念是藏族生态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反应了藏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态度、观念意识和审美理念。这种观念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过程复杂而曲折,是个动态的式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藏族原始生态观、苯教生态观、藏传佛教生态观、民俗生态观、文学生态观、藏医药学生态观等生态观念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思想意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藏族自古形式,并世代传承的传统古典式环保思想;二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环保思想;三是藏传佛教环保思想;四是藏族民俗习惯法;五是对大自然的感恩情怀。这些事构成藏民族环保思想的基本要素,是民族生态观形成的思想基础。藏民族当初对世界的认识是藏民族生态观形成的基础,苯教关于世界的观点和理论则是藏民族最初的生态理论基础,后来藏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深受古印度佛教生态观的影响。“苯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发祥于西藏阿里地区,本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万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霍夫曼在论述西藏的宗教中写到:“有一本苯教的著作上写到‘鲁’住在一个奇怪的山尖上,在黑岩石上,它的封顶像乌鸦的头一样,也住在像住鼻子似的坟堆上,像卧牛的山上,也住在柏树桦树的云杉上,也住在双山上。双石和双冰川上”③等鲁神无处不在,制约着人们的生态破坏行为。苯教有“卵变世界”等原始生态观,提倡神灵无处不在,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石有石神,岩有岩神,家有家神,灶有灶神。由于这种观念藏民族在崇拜神灵的同时,也保护了神灵所造就的一切,那就是自然万物,就是青藏高原和它所拥有的神奇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二节法律法规环保条例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使其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青海湖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对青海省东部地区和我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青海湖是世界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是亚洲水禽迁途、繁衍种群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也是青海省旅游重点发展区;青海湖是高原特色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繁衍水域;青海湖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是青海湖周边及广大地区的气候调节器;青海湖流域丰富的草地资源是发展畜牧业和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环湖地区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国家或政府重视该地区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治理等方面加大力度,不仅仅是财力物力人力支持生态平衡,用法律法规保护其生态环境。
............
第三章环湖区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17
第一节环湖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概述......17
1.1湖泊水位下降...........17
1.2湿地面积缩小...........17
1.3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17
1.4天然植被遭受破坏,草场生产能力下降........18
1.5野生生物资源种类与数量下降......18
第二节环湖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概要...........19
2.1环湖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19
2.2环湖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治理构想....23
2.3环湖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方法.......25
第四章现代语境下的环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构...........28
第一节文化的选择与环保观念............28
1.1提倡多元文化中的环保思想........28
1.2提高个体文化中的环保道德.......29
第二节政策的支持与环保措施............30
第四章现代语境下的环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构#p#分页标题#e#
第一节文化的选择与环保观念
青海湖湖区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环湖行政区域内三州四县(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天峻县、刚察县、海晏县、共和县),居住着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9%左右,造就了这里多元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态。江西沟乡也比例外聚集着多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不同的生态观。各个民族在自己的生态观的制动下保护着环境,保护着生态平衡和协调。汉族的生态观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生态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生态观源于自然崇拜和传说异志的朴素生态观。“天人合一”生态观包含着天人感应和因任自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概念是由庄子阐述,人与自然本质相通,提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道法自然”解释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天地万物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结阐释。“万物平等”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物体都在到和佛性面前是平等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生命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李继群[1]提到:“民族生态学①关注人类文化在环境中的作用,还把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与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结合起来,试图在对环境的认知与行动中建立联系,着就是民族生态学的视角”。从理论角度讲,环境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实在物,而是人类感知与解释外部世界的产物,即环境是文化构建的产物,因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环境观,不同的生态观念。因而,藏蒙土族以佛教文化环境当中,他们对生态观大同小异。
..........
结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方面也比较重要。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青海湖流域已出现了湖泊水位逐年下降、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破坏日益严重、渔业资源锐减、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就要从实际出发,本文主要就青海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修复措施,可持续发展方式与意义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用文化的角度和经济、旅游等各方面进行探讨。结合实际对其发展的原则和优化策略加以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得以改善。青海湖区是青海省农牧渔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旅游胜地,从而大量的渔业产业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破坏,旅游旺季涌入众多游客,转湖群众和环湖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相关单位的措施漏洞提出了一些小小的意见。从而对加强环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于生态修复措施上加点儿气,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良好进行。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青海湖研究与生态环保研究各有其特点:细致到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生物、旅游、生产等研究领域,但总体概括都局限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然而在人类学之生态人类与民族生态学,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对环湖区生态环境研究稀少甚至缺乏状态。本人由于自己对民族生态观和生态习俗方面有所了解。另外,能够对生态学相关学科有所认知,决定研究藏区生态环境问题并选了青海湖研究。但是,由于国内对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理论并不是很普及,有关生态人类学书籍并不多,尤其是人类学于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因而在具体领域的研究方法与知识面狭窄而松散。所以存在着参考文献和书籍比较缺乏而存在着很多漏洞和不足点。另外对田野调查和实地勘察、采访、调查等方面的不足等问题。
..........
参考文献(略)